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國家疾控局答每經問:不得拒絕接收疫情發生地滯留返回人員,按要求落實防控措施,既要防擴散,也不得加碼管控

每日經濟新聞 2022-11-17 18:56:11

◎目的地要增強大局意識,不得拒絕接收滯留返回人員,并按照要求落實好返回人員的防控措施,既要避免疫情擴散,也不得加碼管控。

◎如果當地疫情僅有零星的感染者,傳播鏈條清晰,在沒有社區傳播風險的時候,一般不按行政區域開展全員核酸檢測。

每經記者 李宣璋    每經編輯 陳星    

11月1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不折不扣、科學精準落實疫情防控優化措施舉行新聞發布會。

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米鋒在發布會上表示,要完整、全面、準確理解和把握優化防控工作的部署舉措,堅決反對兩種傾向,既要持續整治層層加碼,防止“一封了之”,又要反對不負責任的態度,防止“一放了之”,保障好二十條措施不折不扣落地落實。

目前全國疫情多點散發的形勢與一些地方疫情擴散有關。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對防擴散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什么?如何統籌滯留人員疏解和有效防止疫情擴散?又該如何防止對返回人員加碼管控?

國家疾控局副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洪兵在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上述提問時表示,近期,部分省份在返回人員中陸續發現感染者,這說明部分有疫情發生的省份在防范疫情擴散方面仍然存在薄弱環節,未能有效控制疫情跨地區傳播擴散風險。

發布會現場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李宣璋 攝

各地應分類有序做好滯留人員疏解

沈洪兵表示,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對防范跨地區疫情擴散提出明確要求:

一是針對當前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地區,要切實承擔起防范疫情擴散的首要責任,明確各相關部門職責分工和工作流程,及時精準劃定風險區域,盡快排查管控風險人員和風險點位,對非隔離非管控人員在離開出發地前,要嚴格落實查驗健康碼和核酸檢測信息措施,防止非法運營車輛載客跨省運營等行為。同時,加強與目的地的信息溝通與協作配合,及時推送溢出的風險人員信息。

二是針對當前沒有疫情但溢入風險較高的地區,要進一步完善疫情跨地區傳播防控工作方案,關口前移,面向流入人員提供“落地檢”服務。從疫情所在縣區返回人員要主動向當地報備,社區要主動開展摸排登記,嚴格落實3天2次核酸檢測措施(間隔24小時以上)。各地可基于疫情輸入風險研判結果,對流入的高風險人員按要求采取相應的管控措施。

沈洪兵說,二十條措施中,要求各地分類有序做好滯留人員的疏解。疫情發生地滯留人員較多時,要專門制定疏解方案,加強與目的地信息溝通和協作配合,在有效防止疫情擴散的前提下穩妥安排。目的地要增強大局意識,不得拒絕接收滯留返回人員,并按照要求落實好返回人員的防控措施,既要避免疫情擴散,也不得加碼管控。

基于疫情風險科學精準開展核酸檢測

自二十條措施公布后,核酸檢測的相關工作受到公眾高度關注。措施中對規范開展核酸檢測有哪些具體要求?對于各地的常態化檢測如何開展、開展的頻次以及相應的公共場所查驗等各個方面有哪些要求?

對此,沈洪兵表示,各地要基于疫情風險,科學精準組織開展核酸檢測,“既不能層層加碼,也不能隨意減碼”

常態化核酸檢測方面,沈洪兵表示,沒有發生疫情的地區主要是嚴格落實對風險崗位、重點人員的核酸檢測要求,做到應檢盡檢,確保高質量、符合頻次要求的核酸檢測,不得隨意不檢、漏檢。也不能擅自擴大核酸檢測范圍。

對于發生本土疫情后的區域核酸檢測,沈洪兵表示,“如果當地疫情僅有零星的感染者,傳播鏈條清晰,在沒有社區傳播風險的時候,一般不按行政區域開展全員核酸檢測;當疫情存在擴散風險時,疫情所在的區可以根據風險評估結果,每日開展一次全員核酸檢測,連續3次核酸檢測沒有社會面感染者后,間隔3天再開展一次全員核酸檢測,無社會面感染者可停止全員核酸檢測。”

沈洪兵進一步指出,感染者活動頻繁、停留時間長的其他區,可基于流調研判,劃定一定區域開展全員核酸檢測,“原則上每日開展一次全員核酸檢測,連續3次核酸檢測無社會面感染者,可以停止全員核酸檢測。”

關于公共場所查驗核酸檢測證明的有關要求,沈洪兵說,跨區域流動人員憑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乘坐飛機、高鐵、列車、跨省長途客運汽車、跨省客運船舶等交通工具,抵達目的地后要按照屬地要求進行“落地檢”,入住賓館酒店和進入旅游景區人員需要查驗健康碼和72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3歲以下嬰幼兒等特殊人群可免予查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