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1-17 22:47:58
每經記者 任飛 每經編輯 趙云
近日,有媒體報道銀保監會發布了《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于私募股權基金管理人不良記錄名單的通報》,涉及13家私募股權基金管理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其中部分機構了解情況后發現,銀保監會確已就相關要求和處理意見告知機構。據悉,這是銀保監首次公布私募股權基金管理人黑名單,有機構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已在積極與監管溝通并作后續處理;也有機構表示,目前暫無與險企開展業務。
據業內人士分析,如果涉及險資LP存續基金的,或只能待到期后退出,或不排除代持轉讓的可能。
將被限制與險企合作
“我們的業務還在正常開展,不過我們總經理已經飛往北京,希望就此事向監管進行解釋和說明。”11月16日,小張(化名)在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交流時表示,他們被這一記“重錘”砸得不輕。
小張所在的機構上了此次銀保監會公布的私募股權基金管理人黑名單,對于受到的影響,他表示:“一方面,上了名單的企業要被限制與險企合作;另一方面,這是銀保監會首次發布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黑名單,后面會不會還有補充不得而知。”
通話中,他對公司開展自查以來存在的一些問題直言不諱,稱其在2018年前存在一些通道業務,其中或也涉及險資入股的基金,雖然這些違規事項客觀存在,但他也表示,目前了解的情況實際與現有的股東和團隊沒有關系。
據悉,非標準化私募基金在2018年之后停止備案,地產企業融資渠道受阻,原先可以借道私募投向房地產項目的險資就此被“紅線”約束,不過,對所謂低風險、收益穩妥的房地產項目而言,依然有不少資金趨之若鶩。
拋開責任歸屬先不談,就小張介紹的有關自查問題來看,或也與此次銀保監會的關注及整治方向有關。有保險業內人士在11月16日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允許險企與之合作大多是因為關聯交易、承諾收益、本金不可控等。
還有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相關人士在11月16日微信告訴記者說,雖然險資投向PE/VC的大門一直敞開,但并沒有人真正愿意這樣干。“險資的投向比較嚴格,一般不會投股權,我們旗下一個私募管理人是在某知名券商銷售白名單內的,目前沒有險資投我們。”
險資穩健增值手段多
可見,險資雖然厭惡風險,但確實也是機構募資的潛在大客戶,尤其募資難的當下對于各類私募股權投資機構來說,更是不可或缺的資金來源,因上黑名單而導致不能與險企合作將是非常嚴重的。
那么,如果涉及已經投資出去的險資份額,或是已經同基金管理人有合作基金,特別是以險資作為LP入股的基金將面臨哪些風險?業內人士表示,已經投出去的或只能等到到期后退出,當然也不排除簽代持轉讓協議的可能。
當然,目前代持轉讓仍是灰色地帶,業內也不提倡這樣做,但不排除這種可能。還有投資界人士表示,險資借道私募去投非標資產,而不去投股權,關鍵還是因為理念與風投不切合,其實也有其他方式幫助險資實現穩健增值的目標。
該人士在11月16日同記者微信交流時表示:“險資穩健增值的手段有很多,目前我們這里10000萬元以上是可以做私募FOF定制的,也是可以達到險資的投資要求的,公募的機構業務也有對應的優質債基、貨基提供,這一塊目前已經和一些大銀行達成合作有單子落地了的。”
當然,從總體來看,險資在過去十年里已經在加大對長期資金的支持力度,包括減少信用評級約束,擴大機構投資自主權;擴大股權投資范圍,增加長期資本供給;支持投資私募股權基金,助力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等,同業還包括穩步開展衍生品交易,對沖投資風險等。
根據銀保監會發布的《保險資金這十年》統計,險資通過債券、股票、股權、保險資管產品等方式為社體經濟提供中長期資金支持,十年間已經從4萬億元提升至21.85萬億元,累計增長幅度可達4.46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