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1-24 22:01:14
每經編輯 張錦河
11月24日,重慶市舉行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市政府副市長但彥錚通報稱,11月24日0—14時,全市新增新冠肺炎感染者2037例(含轉歸病例318例)。
23日,重慶市報告新增感染者7548例(不含由無癥狀感染者轉確診病例的298例),較22日增加682例,本輪疫情累計報告感染者超過5.9萬例。
重慶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邱景富介紹,重慶市本輪疫情從11月1日發生以來,疫情傳播速度快,波及范圍廣,傳播鏈復雜,新增感染數量居高不下,疫情形勢異常嚴峻,防控難度巨大。
邱景富說,通過對部分流調數據以及部分陽性核酸結果的分析發現,此次流行株奧密克戎BA5.2在傳播方式與以往流行株有不同的一些特點,第一個特點就是,人體感染初期病毒載量較大,核酸檢測結果循環數閾值Ct值低,多數感染者Ct值在10-20之間,表明感染者在感染初期攜帶病毒量較大,攜帶量大意味著有更多的傳播可能;第二個特點就是,有流調證據表明,本輪流行的奧密克戎BA5.2存在氣溶膠方式傳播,較以往傳播方式中直接傳播和接觸傳播而言,氣溶膠傳播更容易在潮濕、密閉、擁擠的空間快速傳播并能快速導致大量人群感染。
針對本次流行株奧密克戎BA5.2的傳播流行特點,全面分析疫情發展態勢,市委市政府決定采取堅決果斷措施,自11月12日0時起,對中心城區實施全域協同防控,打響重點地區疫情殲滅戰。
十多天來,這場殲滅戰取得了積極的成效,出現了“3個下降”:一是每日感染者環比增速逐步下降,用每日初篩陽性人數分析,每日環比增速從11月12日的23%下降到了11月23日的12%。二是社會面感染者占比逐日下降,從11月12日的62.65%,下降到23日的7.2%。三是有效傳播指數(Rt值,也就是一個感染者平均能夠傳染的人數)穩步下降,采取全域協同防控后,中心城區有效傳播指數(Rt值)從11月11日一個感染者平均能夠傳染1.82人,逐日下降到11月22日的1.14人;如果有效傳播指數繼續下降到小于1,新感染人數就會越來越少,最終會終止疫情。
邱景富說,根據流行病發展擬合S型曲線分析,用累計數據反推新增數據,我市擬合累計曲線R2=0.999,新增數據曲線R2=0.959,感染人數高度符合規律。用發展曲線分析,我市實際新增感染數據已于近日達到峰值。從這幾天實際感染數據看,新增感染人數仍在高位波動,前期疫情防控已經取得初步成效,說明采取措施是正確有效的,疾病蔓延趨勢逐步得到控制。但仍處關鍵的吃勁緊要期,需要全社會持續共同努力,積極落實疫情防控各項措施,特別是盡量減少人員流動十分關鍵、十分重要。
會上,市政府副市長、市疫情防控指揮部分指揮長、綜合辦公室主任但彥錚就“市民對疫情防控、核酸檢測提出了一些質疑”這個問題進行了回復。
但彥錚說,核酸檢測是一個成熟的、國際通用的實驗室診斷方法,是檢出人體內新冠肺炎病毒的有效手段,是目前判定陽性感染者的國際標準,又被稱為判斷陽性的“金標準”。疫情發生以來,由于奧密克戎變異株的隱匿性,絕大多數的無癥狀感染者,都是通過核酸檢測來發現和識別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核酸檢測是疫情“早發現”的一個關鍵環節,必不可少。
但彥錚稱,本輪疫情中,我市在中心城區開展了多輪次的區域核酸檢測,大家都想在第一時間知曉自己的核酸檢測結果,同時也對核酸檢測質量予以了高度關注,并反映了一些諸如核酸檢測誤差等問題。
核酸檢測誤差問題歸納起來有技術偏差、操作失當和違法行為三種情況。技術上,大樣本檢測單個結果有誤差是客觀存在的,但這是極少數的案例;操作失誤,肯定也存在,檢測量很大,操作方法、環境影響會產生結果誤判;個別人和機構違規違法行為,這是惡意犯罪行為,在國內一些地方也出現了這種情況。
但彥錚介紹,以上第一、第二兩種情形可能出現“假陰性”和“假陽性”結果,因為新冠患者存在“窗口期”,排毒量較少,感染者接受采樣時,檢測不出來或者檢測結果達不到陽性判定標準,過了幾天采樣檢測的時候才能夠檢測出來,成為所謂的“假陰性”;還有一種是“假陽性”,主要是試劑在樣本采集、上機檢測過程中受到污染,檢測結果陽性,重新采樣復核后確定為陰性。第三種情況,就是違規違法行為等引起檢測結果差錯,這是法律責任問題。
對技術原因造成的誤差,我們將積極改進,針對“假陰性”的情況,我們通過多輪次核酸篩查的方式,精準地篩出感染者;針對“假陽性”,我們主要通過加強實驗室質量控制,從環境消殺,以及檢測的加樣、提取、離心、結果判讀等全流程進行質量監督。同時,我們采取實驗室之間質量互評的方式,對檢測結果的一致性予以校對評價,對質評結果不合格的,立即暫停其檢測業務。而針對違規違法行為,我們將采取零容忍態度,對違法違規行為依法依規進行嚴肅打擊。
但彥錚說,一直以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核酸檢測質量問題。本輪疫情中,針對檢測量大、市民關注的實驗室質量問題,在前期每個月對實驗室進行室間質評、質控抽查的基礎上,市衛健委加大管理監督力度,市級質控專家“每日巡查”,區縣專家“駐點指導”,全流程參與實驗室管理,對個別實驗室工作中出現的管理、流程不規范等方面的問題,及時予以督促整改。
對違規違法行為,我們將保持高壓態勢,對市民反映的檢測差錯問題,立即依法啟動調查程序,一旦發現,嚴懲不貸。近期,不少市民反映當自己的核酸檢測結果出現異常或呈陽性時,希望第一時間掌握并得到相關檢測報告。對此,相關部門正在認真研究,盡快對大家的訴求作出回應,以合法合規合適的方式滿足大家的需求。
目前,全市核酸檢測結果整體真實可信,請市民放心。
本輪疫情發生以來,社區的防控政策不斷調整,各個區的執行尺度和措施也不一樣,這是為什么?
會上,市委政法委副書記張強對此做了相關的解釋和說明。
張強介紹,為了盡快打贏這輪疫情殲滅戰,11月以來,重慶市相繼采取了加強小區管理、暫停密閉空間開放、加大區域內交通管控等相關的防控防護措施,給市民出行和生產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這是有效防控流行病蔓延的必然舉措,也是不得已必須要采取的措施。
張強稱,近期各社區防控政策作了一些較快的調整,比如部分地區、部分小區暫停了“每戶每2天安排1人外出購物”,有的還在繼續執行,這主要有四個方面的考慮:
第一,當前我市疫情仍處于高位波動、部分地區還沒有遏制上升趨勢,特別是中心城區在高風險區和社會面報告的感染者中,六成以上是同樓棟、同小區、同社區內感染,這說明小區沒完全管住、“靜”的效果還不夠好等問題依然存在。戰勝本輪疫情最關鍵的就是要盡快控制傳染源、迅速阻斷傳播鏈,盡快把陽性感染者找出來、轉出去,防止他們在社區里相互感染傳播。這就需要廣大市民盡最大可能“靜下來”、最大程度減少流動、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傳播風險,這是當務之急。
第二,目前我市中心城區常住人口1100萬左右,約300多萬個家庭,按照每戶每2天可安排1人外出購物的話,每天大約就有150萬人在街面流動,而且還集中在商場超市、農貿市場等重點場所,極大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風險。有部分群眾外出之后,沒有做好個人防護,沒有遵守“非必要不外出”的規定,也沒有嚴格做到出去采購“兩點一線”,而是扎堆聚集聊天,甚至不戴口罩進入公共場所,導致部分小區、社區一直不能清零,延長了疫情防控戰線,也付出了更多的時間成本和社會成本。
第三,11月20日起,中心城區實施社會面清零攻堅行動,其效果如何將直接影響打贏疫情殲滅戰的進度。總的要求就是“市級統籌、分類施策、先易后難、梯次推進、集中攻堅”,疫情比較平穩的地區、處于波動平臺期的地區和形勢比較嚴峻的地區,這3類地區分類制定防控措施,劃小作戰單元,快速調整防控策略,實現更加精準、更加科學的社區防控。這種有差異的分類攻堅措施,可能會讓大家覺得各區執行政策不一致,比如,有的小區就可以按照一定頻次外出購物,有的地方仍然執行“足不出區”,這就要根據在中心城區全域協同防控中你居住的小區和社區有沒有感染的風險、有沒有實現社會面清零等因素來考慮防控措施。“足不出區”的居民也請不用過度擔憂和焦慮,我們會盡最大努力調集生活物資,配送到小區、到樓棟。
第四,中心城區有161個街道、1700多個社區、6000多個小區,環境條件、人員結構,還有疫情傳播的程度都各不一致,可以說是千差萬別,政策不可能千篇一律。當然在實際工作中也存在基層執行能力和水平的差異,導致同一政策措施執行、解釋不一的現象,引起了市民的一些不滿。“在此,我們也誠懇接受各方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地改進工作措施,以更加科學精準的防控舉措,全力阻擊疫情,全力保障群眾基本的生產生活。”張強說。
張強表示,面對這輪來勢洶洶的疫情,全市上下團結一致,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特別是對一線防疫人員,大家給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包容,這是我們戰勝疫情的最大底氣。我們的目標是一致的,就是最大程度減少感染人數、最快速度遏制病毒蔓延,讓我們共同努力盡快實現社會面清零的目標。
有多少名重癥患者?核酸檢測涉及到哪些相關部門?發布會能否定時開?發布會上,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政府新聞辦主任馬然希進行了回應。
有網友問:“重癥有多少?”馬然希回答說,截至24日中午12點,有重癥30名,危重癥17名。
那核酸檢測涉及到哪些相關部門?馬然希說,因為核酸檢測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衛生健康、大數據等多個部門。
另外還有網友建議每天定時開發布會,“因為疫情發布會是在應急情況下的發布會,所以時間確定確實有一點困難,但我們會努力把這個發布會盡量都安排在下午4點到晚上8點之間這個時間,我們也會盡量提前通知各位網友。”馬然希回應道。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重慶日報、重慶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