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單純的‘互聯網+’難以解決盈利 再造智媒體時代需要“互聯網+跨界”

每日經濟新聞 2022-11-24 22:33:02

“媒體產業發展到今天,單純的‘互聯網+’仍然難以解決盈利模式和商業模式的再造。而‘互聯網+跨界’可以讓媒體利用體制性優勢,獲取大量的稀缺資源,從而進行商業化變現,再通過變現利潤反哺媒體融合,從而形成良性循環。”郭全中表示。

每經記者 溫夢華    每經編輯 楊歡

技術正在改變世界,世界正在實現萬物互融。

近年來,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創新,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不斷加速推進媒體傳播以智慧平臺構建用戶新鏈接,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趨勢已勢不可擋,諸多變革已悄然發生,試圖造就智能媒體的新時代。

11月24日,由成都市委宣傳部指導,成都傳媒集團主辦的2022年中國智媒體50人論壇•成都峰會舉行。當天下午,在“智媒體引領媒體融合邁向縱深”論壇上,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高級經濟師郭全中、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副主任趙秀梅、每經AI大數據產品中心負責人肖勇、澎湃新聞常務副總裁徐香等多位來自國內智媒體領域的頂級大咖、專家學者交流碰撞,共話媒體融合新探索新方向。

“2014年國家大力推動媒體融合,媒體融合發展到今天,它首先是一個世界問題,其次是一個理論問題,但更重要的它是一個實踐問題。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Web3.0等新技術打造強大的智媒體,是我們的安身立命之處。”郭全中強調。

智媒體時代需要“互聯網+跨界”大融合思路

隨著互聯網升級迭代,從圖片、文字到實時互動的音視頻,從長視頻到短視頻,從電視臺廣播到互聯網直播,愈發豐富的媒介形式創新下,靜態孤立的傳統形態媒介已經難以見到,媒體融合趨勢早已勢不可擋。

郭全中觀察到,當下的媒體融合主要有三種思路:一是新媒體部門的“小融合”,二是媒體整體性融合的“中融合”,三是置身于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和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的全面深度融合的“大融合”。

論壇現場郭全中談“大融合”思路 每經記者 溫夢華 攝

當下,受產業環境變化影響,主流媒體由于長期以來的經營困難,導致資源和能力大幅度削弱,單單靠媒體自身去做“中融合”也很難取得大的成就。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相關調研結果顯示:人的問題、錢的問題、技術的問題、創新的問題、造血的問題等是困擾地方融媒體發展的普遍問題。

面對這一現狀,郭全中認為,媒體融合需要采取“大融合”思路,即互聯網+跨界的思路,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Web3.0等新技術來打造強大的智媒體,是媒體的安身立命之處。

“媒體產業發展到今天,單純的‘互聯網+’仍然難以解決盈利模式和商業模式的再造。而‘互聯網+跨界’可以讓媒體利用體制性優勢,獲取大量的稀缺資源,從而進行商業化變現,再通過變現利潤反哺媒體融合,從而形成良性循環。”郭全中表示。

具體來看,首先要以用戶為中心,以用戶體驗為王來滿足用戶需求;其次要提升輿論引導能力和服務能力;第三,利潤反哺主業,提高人才待遇、技術設備等投入,更好的提升媒體自身能力。同時,應采取“跟隨式”的技術戰略,不在研發上投入大量資金,而是集成各種最新的技術為我所用。

生產智能化、服務智慧化是發展重點方向

智媒體轉型探索,即是機遇也是挑戰。

趙秀梅觀察到,目前各地融媒體中心普遍采取的全媒體布局的形式,推進媒體融合發展,形成一體策劃、一次采集、多種生產、多元傳播的融媒傳播格局;同時融媒體中心建設正建立大數據的前沿技術來發展,在功能進一步接近百姓所需,扎根基層。

相關數據顯示,目前,成都市23家區市縣融媒體中心已有超過8成的融媒體中心在微信、微博、今日頭條、抖音開設賬號,并且開通了客戶端;在融媒體矩陣服務方面,各個融媒體中心的微信號、客戶端均已接入便民服務功能,多數融媒體中心接入醫療衛生、問診服務功能。

論壇現場 每經記者 溫夢華 攝

浪潮之中,如何抓住智媒體轉型帶來的新機會,是每個媒體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趙秀梅指出,生產智能化、服務智慧化是融媒體發展的重點方向,其中在智媒技術賦能內容生產方面,AI虛擬數字的應用比較廣泛,通過引入AI主播,探索AR、MR等技術,推動融媒體建設的提質增效。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火爆的虛擬數字人活躍在各個新聞直播間中。今年北京冬奧會期間,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約有新華社數字記者“小諍”、中國移動咪咕的谷愛凌數字分身“Meet GU”等30個虛擬數字人參與了冬奧會相關活動。

“虛擬主播等數字人的探索,非常有效地提升了視頻的產能,也讓很多欄目或者內容增加了新玩法、新效果。”徐香表示。

不過隨著人工智能技術深入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中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盧家銀認為還需要有一種警惕。“新聞未來會變成信息的一種傳播,這也將是很大的挑戰,我們必須重構新聞業的布局、發展和未來。”

主動權交給用戶 產品思維拓寬智媒體新空間

當下,越來越多的主流媒體有計劃、有步驟地引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媒體智能化將成為長期趨勢。對于媒體智能化帶來的方方面面的變化,讓一眾身處產業多年從業者們深有體會。

上海喜馬拉雅科技有限公司總編輯李炯定感受到,與數字化方式有關的內容在更新頻次和流量上有比較大的變化,整體生產效率明顯提升。央視網熊貓頻道中心副總監郭亞南感觸最深的則是,相比9年前、7年前、5年前,內容生產方式變得更加便捷,內容形式趨向沉浸式和有趣,更符合Z世代的體驗和觀感,開啟了一種新的傳播方式。

在財經領域,面對數量龐大的上市公司,每日經濟新聞從建立覆蓋近5000家A股公司的每經AI快訊系統,到AI視頻,再到如今全球首個由AI全流程驅動的7×24小時視頻直播媒體產品的AI電視,借力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不斷拓寬媒體智能化的邊界。

每經AI電視臺

不過,從技術角度來看,一個海量跨模態的AI分析能力,無論是數據儲存,還是管理、分析、搜索等,都是很大的痛點。每經AI大數據產品中心負責人肖勇表示,在做AI視頻、AI電視時,和技術公司接觸后,實際上有很多技術不知道如何解決媒體的運用場景。

“在轉型過程中,媒體要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事情,在與技術公司的合作中探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同時,要改變以往傳統媒體的思維,要強調互聯網思維,即產品思維,要向互聯網公司學習。”肖勇表示。

對于未來媒體智能化新空間的探索,肖勇提到了每日經濟新聞正在思考和嘗試的“私人定制”概念和媒智庫。他認為,對于用戶而言,現在不是信息太少,而是信息太多。每個人可能只關注自己想關注的信息,不需要太多的信息垃圾。“未來我們想把主動權交給用戶,用戶可以定制自己的AI快訊、AI視頻,甚至定制他的AI電視和欄目。”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互聯網+ 互聯網傳媒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