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1-29 21:12:44
11月成都糖酒會期間,國臺酒業集團總經理張春新接受了我們的專訪。從事酒業工作15年的他,一直傳遞著對行業的堅定信心。這次他也談到,只要審時順勢、堅持去做對的事,堅定行業自信、品類自信、產區自信和企業自信,那么穿越周期,將是自然而然的結果,不必過分憂慮。
每經記者 熊嘉楠 每經編輯 文多
國臺酒業集團總經理張春新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今年以來,多變的外部環境,給白酒行業的發展帶來了直接影響。由于消費場景受限,二季度上市酒企業績增速出現普遍放緩,消費端、銷售端出現迷茫情緒,對行業信心造成了較大影響。
白酒行業身在何處,又將走向何方?這是不少白酒行業人士心中的疑惑。
11月成都糖酒會期間,帶著這些問題,《每經融媒·將進酒》記者一行拜訪了國臺酒業集團總經理張春新。
“語調鏗鏘”、“酒業博士”、“邏輯清晰”,是在記者聽過張春新公開演講后留下的第一印象。在長達近一個小時的專訪過程中,張春新變得言語溫和,但不變的是邏輯清晰。他條分縷析地提供思路,也包含不少金句與哲言。
在張春新看來,中國白酒發展的永續性沒有變、價值的永續性沒有變、內在的融通性沒有變、廣泛的人民性沒有變、消費的高頻性沒有變、抗壓的堅韌性沒有變。他認為,只要審時順勢、堅持去做對的事,堅定行業自信、品類自信、產區自信和企業自信,那么穿越周期,將是自然而然的結果,不必過分憂慮。
在整個行業面臨調整期時,從事酒業工作15年的他多次傳遞著對行業的堅定信心,讓其他人也從中得到了鼓舞和力量。他認為,行業調整期內,白酒人的信心比黃金更重要。
1999年,天士力響應國家西部大開發號召和貴州省招商引資邀請,到茅臺鎮投資建廠。
成立之初,國臺制定“學習茅臺,做好國臺”的戰略,從1999年至2007年,公司專注釀酒、存酒,但不賣酒。
“過去我們的定位就是要搞清楚‘國臺到底是誰’?”張春新回憶道,“因此,在學習茅臺、習酒、郎酒的基礎上,我們確立了‘貴州國臺酒·醬香新領秀”的品牌定位,其中‘貴州’是產區,‘國臺’是品牌,‘醬香’是品類,‘新領秀’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2008年開始,國臺抓住白酒行業“黃金十年”的機遇,迎來銷售、品牌的第一波爆發式增長。
經過2013年行業的深度調整期,2016年,醬酒逐漸興起,國臺迎來跨越式發展。到2021年,國臺取得了含稅銷售額過百億元、品牌價值超千億元、儲存年份基酒超5萬噸的歷史突破。
十余年來,國臺在市場等方面進行了巨大的變革。“比如我們在2016、2017年的時候施行廠商聯盟,實際上就是把一批優質的經銷商合作伙伴直接‘拉入’國臺,成為國臺的股東,為國臺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在這之中,我們還更多地運用了數字化的鏈接,我認為更多的是做加法,模式一定是做乘法。”
而在并購懷酒、兼并重組貴州茅源酒業后,目前國臺擁有國臺酒業、國臺酒莊、國臺懷酒、國臺茅源四個生產基地,規劃年產正宗大曲醬香型白酒5.6萬噸,形成國臺醬酒、國臺國標、國臺十五年和國臺龍酒等產品梯隊。區域經銷商數量達到1500多家,專賣店、旗艦店、大健康產品體驗館近千家,高端酒類連鎖、大型商超連鎖近萬家;涌現出以廣東、河南、山東等10億~20億級,和北京、貴州、江蘇等5億~10億級引領的19個億元級以上的省份級市場。
“我們在去年投產超萬噸、庫存基酒達5萬噸以上的時候,閆希軍董事長著眼于未來的發展,規劃了‘兩步走’的戰略。”張春新表示,“即從今年開始用10年的時間,用10年時間,從產業生態、智能釀造、健康導向、文化創新、模式創新等方面,建立中國新名酒的內涵體系,把國臺打造成中國新名酒;再經過20年的連續奮斗,到國臺50年時,使國臺酒成為叫得響的中國名酒。”
糖酒會期間的國臺酒業展臺(1)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走過春夏秋冬,還是賣酒輕松。”這是一位國臺經銷商對張春新說的話,張春新十分認同,他始終認為白酒是一個“太陽”產業,“我們對這個行業充滿堅定的信心,尤其是在行業調整時,信心確實比黃金更重要。”
今年以來外部環境對白酒行業的發展產生了直接影響。由于部分消費場景受限,上市酒企二季度業績增速放緩,消費端、銷售端較為迷茫,對行業信心造成了一定影響。行業內廣泛認為新一輪的調整已至。
2012年末以后,因一系列限制“三公”消費的政策及舉措落地、塑化劑事件沖擊等因素,白酒行業前期積累的產能過剩、社會庫存過大等問題快速爆發,行業進入調整期,全行業產量增速大幅下滑。經過前期深度調整以及消費升級推動,分化發展成為2016年以來白酒行業的總體特征,落后產能持續出清,白酒行業整體產量持續減少。與之相應的是,酒企業績在不斷提高,也正是在這一年,醬酒開始逐漸興起。
國臺在二十多年間見證并親歷了白酒行業的調整期,深知白酒行業的規律。
“實際上任何產業的發展沒有說是一帆風順的,都有其內在的規律。在行業熱的時候我們要有冷思考,在行業調整的時候我們則要看到行業的特點、優勢。”在張春新看來,中國白酒包含發展的長期性、價值的永續性、內涵的融通性、廣泛的人民性、消費的高頻性和抗壓的堅韌性六個特點。
“首先,中國白酒的長期性給了產業更多發展、創造、調整乃至回旋的空間,中國的白酒有悠久的歷史,它既然從悠久的傳統中走來,那么也必然會向未來走去;其次,白酒沒有保質期,越老越值錢,從長周期看,既品享老酒,甚至還可以保值、增值。第三,白酒貫通了一、二、三產業,且帶來超越物質的獨特價值。第四,白酒的受眾面非常廣泛,具有非常廣泛的群眾基礎,我們談事情、工作、交朋友、紀念大事都離不開喝酒;另外,中國的白酒包括世界的酒,我認為它在發展中抗壓的韌性很強,對白酒的產業政策說又愛又限,這可能是個常態,但在愛限交加中,酒(業)一直在成長。”
面對當前的行業形勢,張春新提出,行業遇到困難、有調整的時候,廠家要由過去的招商轉為扶商,要拿出真金白銀來幫助經銷商動銷。
他說:“據不完全統計,我們今年的宴席搞了10多萬場,直接面對的消費者就有120萬人。”在行業有壓力的情況下,不少國臺經銷商不僅完成了銷售任務,還有增量。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朱萬平 攝(資料圖)
可是行業調整不僅是終端動銷問題。
中國白酒產銷量在2016年達到1358萬千升的頂峰后,白酒的年產量已經連續多年下降,且降幅不小,至2021年,白酒產銷量相比2016年下降了47.32%。到了今年該趨勢仍在持續,今年7月白酒產量同比減少6.4%。在2020年3月~2022年7月期間,全國白酒產量月均同比增長率-2.09%。
今年以來,以貴州茅臺(SH600519,股價1599元,市值2.01萬億元)引領的眾多名酒企業紛紛選擇擴產。白酒品質在不斷提升的同時,市場格局也在進一步分化。2016年,規模以上的白酒企業數量為1578家;2021年,這一數字下降到965家,規模以上企業數量近年來不斷減少。
“優勝劣汰本身就是進化的規律。”張春新告訴記者,“集中化是趨勢,其實不僅是酒行業,汽車、手機中我們張嘴能說得出來的品牌,每個品類中也很難說出10個以上的品牌。那么酒(業)會不會這樣?至少從現在看到的苗頭是,盡管酒(品牌)的數量很大,但是頭部老名酒的引領包括集中化趨勢,是進一步加強的。”
2021年,貴州茅臺、五糧液(SZ000858,股價155.05元,市值6018億元)等8大頭部酒企產量占全國白酒產量的20.67%,營業收入占到45.89%,利潤占到58.18%。
那么,頭部與新酒企怎么在產區乃至行業站穩腳跟?如何取得穩健的發展?如何通過打好自己的基礎,在市場競爭中取得主動?這些是對每家企業提出來的共同命題。
張春新告訴記者:“我覺得作為企業來講,這幾天我思考最多的是這么一個觀點:審時順勢、自信自強、守正創新。時刻把握高質量發展的主邏輯,堅持問題導向強基固本,通過自我革命,要創造我們的第二發展曲線,希望能夠在不確定性中創造確定性的高質量發展。”
他認為,酒企應該用好當下的調整期,向名酒榜樣學習,不惜一切代價做好一瓶好酒,并以消費者為中心,著眼于外部環境的變化,適時推出合適的產品,滿足更廣大消費者對喝好酒的需求,用好產品、好服務和好體驗不斷擴大品牌的群眾基礎。同時,堅守長期主義和戰略定力,投糧不減、員工不裁、薪酬不降、擴產不停。堅定不移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動營銷創新、數智營銷和廠商新生態建設。
今年重陽下沙大典,國臺酒業規劃年產正宗大曲醬香型白酒5.6萬噸。與此同時,今年以來,國臺先后出臺9條扶商助商賦能措施,助力經銷商開拓市場。
張春新說道:“上一輪行業調整期牽手國臺的合作伙伴,都是賺了錢的,有些是賺了大錢的,有些還成為了股東。盡管去年底以來行業出現了一些變化,但我們讓合作伙伴‘喝好酒、多賺錢、有尊嚴、可傳承’的初心和行動沒有任何改變,打造廠商消費者利益共同體、價值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的目標沒有任何改變,把經銷商捧在手上、記在心里、當家人對待的態度和服務沒有任何改變。讓經銷商賺錢,企業才能發展。”
另一方面,在談及行業調整期內酒企的提價行為是否具有可持續性時,張春新回答道:“作為酒來講,它的價格、價值的體現是綜合因素決定的,即基于你是好酒,同時要有品牌,更能滿足消費者的物質之外的價值,才能被消費者接受,被消費者承認。所以我認為提價的事情不是廠家決定的,是消費者決定的,消費者滿意不滿意、認可不認可、買不買單,這是消費者的話語權,同時它也是市場經濟規律決定的。”
糖酒會期間的國臺酒業展臺(2)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此前幾年,在貴州茅臺這艘絕對“航母”的帶動下,醬酒產業到達史無前例的高峰,巨大的利潤吸引各路資本爭相涌入茅臺鎮,“跨界”之輩、行業“老手”的目光紛紛鎖定赤水河兩岸,提價、并購的浪潮也一波接著一波。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醬酒熱回歸理性。行業調整期內,醬酒的發展前景引來行業內外的關心。不過在國臺和張春新看來,醬酒還處在一個發展的階段,醬酒依然是個好品類。
“我們認為,首先有茅臺的引領,茅臺既是中國酒的引領,同時更是醬香型酒的引領,茅臺好,醬香型的品類首先受益;第二是消費的趨勢,不管今年醬酒廠家的出貨情況怎么樣,但據我了解,醬酒的消費人群是在擴大,市場開瓶率在提升;第三是醬酒的長期稀缺性和相對高端性沒有改變,醬酒還沒有濃香這么發達,引領性的企業和品牌還是比較少,所以供給少跟需求側消費人群越來越多的情況并存,我們認為它仍然處于一種相對稀缺的狀態。”
張春新作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有人說醬酒現在進入到中場,但實際上就我們的體會來看,若將醬酒行業比作是一場足球賽,雖然上來就進球,但是上半場可能就踢了20來分鐘,無非是踢了個小高潮。”
記者了解到,基于醬酒的未來前景,醬酒目前仍受到一些產業資本的關注。今年5月,仁懷市政府與上海復星、香港唐莊集團、貴州真工酒業等集中簽約;同月,黔國酒業集團與上海開藝設計集團簽約“茅臺鎮6000噸大曲醬香基酒生產基地建設項目”;10月,奇點國際(HK01280,股價1.35港元,市值2.96億港元)宣布擬于茅臺鎮成立全資附屬公司“貴州國峰”……
另一方面,濃香型白酒雖長期占據著市場的主導,可隨著醬香、清香的崛起,在產能擴張、提價浪潮的背后,白酒香型的格局也在悄然改變。存量競爭態勢下,有業內人士認為,未來香型間的競爭將會“非常有戲”。
“首先要說的是,我們沒有任何的香型歧視,哪一個香型都有好酒。”張春新鄭重地說道,“實際上香型更多的是一個專業概念,我前兩年也專門作過這個問題的思考。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消費者認識一瓶酒,首先會關注它是什么牌子的酒。認識了品牌之后,才會進一步關注到白酒的產區有茅臺鎮、瀘州、宜賓等等,一般不會直接關注到香型。”
“第二個觀點,我認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為什么我們經常講我們愛吃媽媽做的菜,因為你的腸胃、你的口感有非常明顯的記憶。那么對于一個產區而言,由于有悠久的品牌歷史和消費者的培養和體驗的沉淀,對應消費人群的口感是很難改變的。任何一個香型都有自己的優勢產區,任何一個香型都有自己的固定的消費人群,正是因為多樣性才有了更美好的世界,正是因為有各種香型的競合發展,才有了我們更美好的行業。”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在專訪的最后,張春新以一首《插秧詩》作結,作為對所有問題最終的回答。
毫無疑問,國臺接下來要做什么事,在張春新心中已經非常清晰。而國臺和他本人從這淺白而意蘊豐富的詩句中,也汲取了不少穿越周期的力量。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張涵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