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護航“一畝稻田”,保護“一棵古樹” 中國平安創新綠色保險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每日經濟新聞 2022-12-02 05:56:09

記者 潘護航“一畝稻田”,保護“一棵古樹” 中國平安創新綠色保險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記者潘婷
  秋收時節,遍地金黃。進入11月以來,廣東省陽春市的晚稻已陸續進入收割期,當地農戶正抓住天氣晴好的有利時機收割水稻。走進陽春市膠面鎮智慧三農(陽春市)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一望無際的稻田里,微風細浪,飽滿的稻穗迎風搖擺,豐收的喜悅撲面而來。豐收的背后不僅有農戶辛勞的耕種,也有保險為農業生產增收保駕護航的身影。今年5月,平安產險陽江中心支公司成功開出陽江市首單商業性水稻收入保險,為陽春市明梵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托管生產的104畝水稻田,提供近10.4萬元的風險保障。截至11月,水稻收入保險續保和增保到423畝,保額達到42.5萬。
  陽江的稻田種植業引入水稻收入險,在廣東全省屬于首創。有了保險公司的兜底,不僅提高了農戶抵御水稻種植自然風險能力,更是保證了農戶收益,極大提高了農戶種糧的積極性,減少了丟荒,為保障農業糧食生產提供了有力保障。
  據悉,水稻收入保險是中國平安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發展綠色金融和綠色保險的重要創新舉措,也是中國平安發揮保險保障作用,大力推動“保險下鄉”,讓保險走進田間地頭、山野林間,助力農村產業發展的探索創新和大膽嘗試。

水稻收入保險護航水稻田增產增收,農戶當上“放心掌柜”
  在陽春市膠面鎮三朗村委會獨石仔的稻田間,可以看到一串串沉甸甸的稻穗隨風搖曳。身為陽春市明梵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同時也是智慧三農(陽春市)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牽頭人的吳柔婷,正在田間操作展示無人機給水稻田地噴水的場景,動作干凈利落,操作熟練。據介紹,合作社一共有6臺無人機,“平時6臺機一起作業時,一天8小時可以完成1500畝施肥或殺蟲的田間作業,并且無人機工作已設定好航線,可自主作業”,吳柔婷說。
  2020年,由陽春市明梵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牽頭聯合當地11家專業合作社組成智慧三農(陽春市)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下稱“聯合社”),通過組建了專業的農機、農技和植保服務隊,建立了“聯合社總部+鎮村分部+基層服務站”三位一體的農業生產托管發展模式,把農資、農機、農技、金融、保險等各種資源進行整合,為農戶生產提供全鏈條的優質服務。為此,智慧三農(陽春市)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2022年被農業農村部評選為【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典型案例】。
  一直以來,農業靠天吃飯。傳統小農戶種植不僅收入低,遇到天災收入更是沒有保障。誰來種地?怎么種地?誰來護航?這一直是圍繞農村種植業的難點。
  去年,聯合社在陽春市石尾村建立水稻托管示范基地600畝,探索以村集體為單元整村推進水稻全程托管模式。“整村托管能夠進一步提升農業機械水平,更利于管理,解放農戶勞動力,還能減少農田丟荒、棄耕等情況的發生”,吳柔婷對外表示,農業生產托管目的之一就是幫助農戶種得好、賣得出。
  雖然農業生產托管模式為大規模農業生產提供了便捷,但是其中的風險也不容忽視。尤其是水稻種植通常會遇到各種天災、鳥害、鼠害、病蟲害等風險,以及價格波動等因素給農戶和托管機構都帶來了風險。而農業保險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出路,更為農業生產扮演了“護航員”的角色。
  為此,2022年5月,聯合社在陽江首創引入水稻收入險,進一步增強農戶抵御水稻種植自然風險和市場波動風險的能力,也保證了農戶的收益。“保險保證了農戶種植收入不低于1000元/畝,而超過這一保底收入的所有收入均歸農戶所有,聯合社只收取一次托管費用。”吳柔婷介紹。
  為陽江的農業產業化種植和農戶提供水稻收入險的,正是平安產險陽江中心支公司。據平安產險陽江中心支公司副總經理王晨介紹,為提供農業生產托管過程中面臨的風險保障,平安產險積極創新商業性水稻收入保險,保障農業種植收入因價格、產量波動而導致的損失。當糧食作物收入低于預期約定收入時,損失的部分將由保險公司賠付。
  實際上,水稻收入保險與普通的水稻補貼保險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普通的水稻補貼保險是按照水稻的生長周期損失進行理賠。比如水稻移栽成活后,如果在分蘗期受損,就算全部損失了,水稻補貼保險是按照保險金額50%進行賠付,不足以彌補農戶的成本支出。而水稻收入保險保的是每畝最低收入,可以按照保險金額的100%進行賠付,從而最大限度地保障農戶收益。
  此外,平安還積極運用科技手段,推動全流程農業保險服務。以水稻收入險承保為例,傳統農險需手工填寫大量資料,手續繁雜、服務方式單一。平安產險率先建立了全流程的農業保險線上化服務體系,為農戶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承保理賠服務。
  農險承保時,平安產險業務人員通過移動終端設備進行操作,數分鐘即可完成線上投保,基于0CR識別、人臉等生物識別技術可簡化信息錄入等流程,證件上傳和票據的識別時間僅0.4秒,準確率達到98%以上。較傳統的人工核保方式可節約80%的時間成本、50%的人力成本。
  對此,吳柔婷說,保險公司的兜底極大提高了農戶種糧的積極性,農戶們輕松當上了“放心掌柜”。購買水稻收入保險后,我們為農戶提供生產托管服務就有了保障,農戶們更愿意把田地給我們托管,甚至原來因為勞動力不足無法耕作的田地也都種上了糧食,丟荒的田地越來越少,推動向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的現代農業模式轉變。平安的水稻收入保險為糧食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
  
  
古樹名木保護救治保險落地陽江,保護“一棵古樹”助力城鄉生態文明建設
  平安產險不僅在陽江開創性地推出了水稻收入險,為當地農業種植保駕護航,還為當地數千棵古樹提供保護救治保險保障支持。古樹名木保護救治保險就是平安產險在當地探索綠色保險創新之一。
  在廣東,榕樹不僅是特殊的生態樹種,也是廣東當地居民文化精神的象征。“當村里的小朋友生病,家長會在榕樹上掛紅綢祈福平安。”在陽江市那龍鎮歷屯村就有2棵樹齡超百年的榕樹,這兩棵榕樹不僅見證了歷屯村的發展歷史,也承擔著村民的感情寄托。據陽江市古樹名冊顯示,像這樣樹齡在100年以上的古樹有2512棵。然而,由于氣候變化、大規模伐木以及管理養護不到位,一些散落在陽江各地的古樹處于瀕危、損毀狀態。為此,平安產險推出古樹名木保護救治保險,為陽江市那龍鎮歷屯村委會2棵超百年的榕樹提供10萬元的風險保障,為古木受災受損后的修復提供了必要的施救保護資金。而這也是平安產險首次在陽江市落地的商業性古樹名木保護救治保險。
  古樹名木是人類極其珍貴的歷史遺產,是城鄉“活的文物”,也是城鄉發展的歷史見證和重要的自然資源。古樹名木的存在對研究當地歷史變遷、植物學、氣象學、生態平衡、植物分布等均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據第二次全國古樹名木資源普查結果顯示,全國普查范圍內的古樹名木共計508.19萬株,判定為衰弱狀態的15.77萬株,瀕危2.63萬株。
  保護古樹名木,已經刻不容緩。但目前古樹名木的修復與救治需要投入較高的人力物力成本,如何守護、誰來守護這些“活文物”成為一道難題。
  據陽江市林業局有關人員介紹:“近年來,林業局對陽江市48個鎮街古樹名木進行調查補充,全市所有登記在冊的古樹名木進行重新掛牌,簽訂古樹名木管護責任書,落實責任,定期開展古樹名木巡查,采取樹池保護、掛牌、安裝監控等措施保護古樹名木及其生長環境,開展古樹名木搶救復壯工作,進一步加強了古樹名木保護管理。”
  今年9月,在陽江市林業局、陽江銀保監分局的指導下,平安產險依托保險保障優勢,創新推出古樹名木保護救助保險,為陽江市那龍鎮歷屯村2棵樹齡超百年的榕樹提供保險保障。平安產險陽江中支為此成立專項工作小組,多次實地對那龍鎮歷屯村委會2棵超百年的榕樹進行深入調研,最終制定對應的保險方案,為每株古樹提供5萬的保險金額,作為百年古樹的施救保護資金。平安產險陽江中心支公司副總經理王晨介紹,古樹名木保護救治保險旨在通過借助“金融+保險“力量,建立起對古樹的長效保障,是森林保險與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有效整合,也是一次很有意義的創新嘗試。
  截至目前,平安產險已為安徽、山西、廣東、江蘇等地2272棵超百年的古樹名木提供專項救治修復保障金額,總保額達7577萬元,助力當地城市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與保護。
  細究平安發展步伐可以看出,平安通過綠色保險創新,不斷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2022年前三季度環境類可持續保險產品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約1105億元人民幣;旗下保險業務累計理賠案件超55860萬件,理賠金額達15068億元人民幣。
  而近年來,中國平安更是積極推動綠色保險創新發展,在加強環境等風險管理、助力綠色產業發展和綠色技術新成果應用、加強環境生態保護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資料顯示,在產品研發上,平安產險創新推出巨災保險、環境責任保險、森林碳匯指數保險、古樹名木保護救治險、草原生態險等產品,覆蓋綠色生態、綠色產業及綠色生活三大領域,為環境保護和綠色產業發展提供更全面的保障。其中,開發農業綠色保險產品近2000個,包括天氣指數保險、價格指數保險、收入保險、農產品“保險+期貨”等開發創新型農險產品近200個。
  在科技服務上,平安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打造了“科技+服務+保險”模式,提供前期預警、中期定損、后期快賠的全流程風險管理服務,切實提升綠色保險服務質效,守護綠色產業發展。在環境治理領域,聯合科研院所設立自然災害實驗室,助力防災減災;依托衛星遙感技術,推出森林碳匯指數保險,促進森林資源培育等。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9月末,平安綠色投融資規模約3198億元人民幣,綠色銀行類業務規模約1842億元人民幣。
  對此,中國平安表示,未來,中國平安將時刻銘記反饋社會、報效國家的使命,堅持以“金融為民”為中心,積極發揮保險保障功能和作用,不斷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持續助力鄉村振興和綠色金融創新發展。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壽險 中國平安 中國平安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