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2-29 13:59:25
◎中信證券表示,近期各類外部事件加大信創產業關鍵品類安全穩定供應的不確定性,信創產業發展的緊迫性、重要性持續提升,市場對此的認知逐漸形成一致。我國加強信創產業發展可控性已成為長期明確方向,中短期推進的緊迫性也獲得進一步提升。
每經記者 王晶 每經編輯 陳俊杰
12月29日上午,信創概念盤中走高,截至午間收盤,杰創智能(SZ301248,股價31.48元,市值32.26億元)、卓朗科技(SH600225,股價5.79元,市值197.5億元)、久其軟件(SZ002279,股價6.42元,市值55.58億元)等漲停,英飛拓(SZ 002528,股價11.32元,市值135.7億元),吉大正元(SZ003029,股價36.58元,市值68.17億元)等漲超5%。
信創即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產業,是數據安全、網絡安全的基礎,涵蓋基礎硬件、基礎軟件、應用軟件、信息安全四個部分。信創產業的本質是發展國產信息產業,旨在實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發展目標。前瞻產業研究院預估中國信創產業市場規模在2026年或將突破2萬億。
面對信創行業廣闊的市場空間,近年來不少企業紛紛入局,但從細分領域看,我國在信創最薄弱的環節集中在CPU芯片和操作系統領域。中國銀河證券指出,CPU芯片我國的國產化率僅有0.6%,國內市場主要被Intel和AMD把控,兩家市場占比超95%;GPU市場主要被NVIDIA和AMD占據,兩者共占約99%市場份額,國內幾乎為零;桌面操作系統主要被微軟的Windows系統和蘋果的MacOS系統所壟斷,兩者市場合計占比超90%。服務器操作系統市場,國內雖有麒麟、統信等但也是基于Linux開發。
雖然突圍難度巨大,但技術自研已經成為必要。
當前,中國芯片采用的是分散突圍的策略,可以分為三大流派:以華為、飛騰為代表的ARM派,以兆芯、海光為代表的X86派,和以龍芯為代表的自研派。對應的,整機、操作系統、應用生態等,都是架構在這些不同流派的芯片之上進行適配。整體來看,呈現出一種七國八制、群雄逐鹿的情形。
很多人認為,選擇X86還是ARM是一個技術問題,但實際上,這并非選擇題,而是基于業務和成本,在短期路線和長期路線中做出的合理規劃。
公開資料顯示,X86始于1978年,通過迭代成為臺式機和服務器等領域的霸主,但近年來其在低功耗高性能的移動領域發展緩慢;1994年,諾基亞、德州儀器試水ARM,隨后高通、三星、華為、聯發科等掀起了智能手機的黃金十年,推動ARM在算力上一舉超越X86,完成彎道超車。
不僅如此,越來越多的科技巨頭也開始轉入ARM陣營。2020年蘋果旗下MacBook筆記本電腦、Mac一體機和平板電腦配置的M1芯片表現出ARM架構性能的潛力和低能耗優勢。服務器領域,華為已經于2019年推出基于ARM架構的鯤鵬920服務器芯片,性能對標Intel至強8180;英偉達也在2020年推出了基于ARM架構的Grace服務器芯片。
市場研究公司Canalys總裁曾表示,ARM預計到2026年或將占據30%的PC市場,以及50%的云服務器市場。另據IDC數據,在2022年第三季度,蘋果M系列SoC占據了13.5%的PC市場。
當前,中國信創產業正在與時間賽跑,其中PC作為直接面向用戶規模部署的終端,除了面臨芯片的挑戰外,生態的發展也至關重要。實際上,分散不統一的芯片發展方式進一步導致了國產生態適配的緩慢。
而華為是中國信創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今年4月,華為消費者業務改名為華為終端業務,此后華為不僅提供消費級產品,還將進入企業、行業、政府等商用領域。華為面向商用領域主要提供筆記本、臺式機等七個產品品類。在芯片方面,作為ARM技術路線的華為麒麟990采用7nm+EUV工藝制程,首次將5G Modem集成到SoC上,擁有103億個晶體管,也是國產化臺式機處理器中當前唯一超千萬級發貨的芯片,其性能、穩定性、可靠性等已經過市場檢驗。
在生態上,目前,搭載HarmonyOS的華為終端設備超過3.2億;基于麒麟/盤古芯片平臺,已適配軟件生態1萬,硬件生態1.9萬;華為商用終端還打造了“伴飛”服務,根據用戶的場景制定生態適配方案,讓信創生態由可用到好用。另外,華為還覆蓋了信創產業的底層軟硬件:芯片+操作系統+整機。
近日,多家機構表示看好信創產業,并建議重視“大信創”板塊機遇。據悉,信創分為小信創和大信創,小信創是黨政辦公領域的信創,大信創則涉及諸多行業,包括金融、能源、交通、醫療、教育等。其中,中國銀河證券認為,作為科技主戰場的信息科技領域,“大信創”在國家戰略高度中的基礎性、關鍵性、自主性和安全性特征全方位凸顯,未來一段時間預計“信創”有望迎來政策持續加碼。
中信證券則表示,近期各類外部事件加大信創產業關鍵品類安全穩定供應的不確定性,信創產業發展的緊迫性、重要性持續提升,市場對此的認知逐漸形成一致。我國加強信創產業發展可控性已成為長期明確方向,中短期推進的緊迫性也獲得進一步提升。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