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我向總理說句話”建言征集活動持續開展 “雙減”政策、教育資源、教師待遇等話題大熱

每日經濟新聞 2022-12-29 23:12:52

每經記者 陳星    每經編輯 陳旭    

“我向總理說句話”網民建言征集活動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

每日經濟新聞

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建言獻策助力發展,近日,中國政府網聯合每日經濟新聞等媒體,以及各省區市、相關部委政府網站,再次啟動“我向總理說句話”建言征集活動,活動將持續至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這條通道將直達國務院,網民的看法和建議或有機會轉達至《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

自2015年起,每年在全國兩會前,中國政府網都會開展“我向總理說句話”網民建言征集活動,目前已經連續開展了8次。

本次建言征集活動共分14個話題大類,包括: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主體和營商環境,教育和人才,科技與創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完善分配制度,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文化、旅游和體育,其他等。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通過每日經濟新聞APP、每經網等渠道,大家踴躍參與建言,提出大量寶貴的意見和建議。特別是在教育和人才方面,廣大網民紛紛圍繞“雙減政策”“教育資源”“教師待遇”等話題展開討論,提出高質量的意見和建議,為我國的教育發展獻計獻策。

家長熱議“雙減”政策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提出“雙減”即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減輕校外培訓負擔。從此,“雙減”成了老師、家長口中的熱詞。

一年多來,培訓市場虛火大幅降溫,廣告基本絕跡,資本大幅撤離,野蠻生長現象得到有效遏制。

網友“希希”認為,“雙減”是真正符合孩子成長和教育的路線,是符合未來國際化人才需求的教育方式。但他也希望“雙減”能從提高教育質量的目的出發,去偽存真,去粗取精,讓真正熱衷并有能力的教育者參與到未來的教育中。

還有很多網友從實際出發,認為“雙減”的終極意義并不是表面上的單純減輕學生負擔,而是希望能透過“雙減”發現并解決教育的深層次問題。

網友“Amy”提到,“雙減”政策下孩子的作業是少了,負擔的確有所減輕,但是考試的難度依然存在。如果學生在學校沒有充分理解并掌握知識點,在考試時肯定無法取得好成績。

網友“養樂多”是一名初三學生的家長,他的孩子正面臨著升學的壓力。“大多數孩子還是要通過考試才能有機會繼續進入更高一級的學校,因此不少學生是有補習需求的。”他希望國家可以規范引導校外培訓輔導機構,而不是簡單地全部關停,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

名叫“柳萌”的網友也提到,“雙減”政策實施后,一些學生在校內時間利用效率不高、課后習題訓練不充分、學習成績下滑等現象較為明顯,對此家長感到很焦慮。

其實家長的焦慮,教育部門早有考慮。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曾公開表示,要深刻認識“雙減”的根本目的是倒逼學校加快實現優質均衡,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改革考試評價,實現基礎教育教學整體性變革,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

此外,還有家長提到,“雙減”后,不少培訓機構都“披上馬甲”繼續補課。網友“寶貝媽媽”說,“雙減”后,課外補習堂而皇之改成了線上,一節課300元,69個小孩,兩個小時。所有的學生都在補,自家小孩不敢不參與。他建議暢通舉報投訴渠道,有效解決這個問題。

對此,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也曾提出,要健全違規培訓檢查常態化機制,嚴厲打擊“線下轉線上”“眾籌私教”“一對一”“以非學科名義開展學科培訓”等違規行為,嚴管非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培訓,防止出現新的培訓熱。

希望優化區域教育資源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

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問題由來已久,并由此引發了一些不公平、不正常的現象。

在此次“我向總理說句話”網民建言征集活動中,網友“hkd123”“Lee”“春春”等都表示,高中教師和生源普遍存在過度集中的現象,好的老師和學生都扎堆在一個城市的幾所學校,導致其他高中的教師資源和學生很不平衡。家長們想盡辦法進好學校,造成名校入學很困難,資質一般的學校又無人問津。對于基層而言更是如此,優秀的老師都在縣市,鄉鎮的老師多是剛畢業、經驗還不足的大學生,教學質量稍微好一點老師都跑到縣市去了。

怎么辦?網友從不同角度給出了建議。

“好運連連”建議,教育不應該和學區房緊密掛鉤,造成教育資源不公平。應該推進教職工資源分配相對均衡,縮小學校之間的差距,讓孩子公平接受教育。

“小獅子”建議提高縣域范圍內師資待遇,加大縣域范圍內基礎設施建設,使縣域能夠吸引更多優質師資,讓其愿意來,留得住。

“漫漫”建議,推動城鄉教師雙向流動,鄉村教師到城市學校進修,學習更好的教育理念、教學方式,城市學校教師到鄉村學校執教;適度提高鄉村教師待遇水平。

“Lee”建議,讓名師網絡授課。可以設置“客座教師”,要求名師們在不同的學校間以整學年為單位輪轉,網絡授課,盡可能兼顧更多學校,平衡師資力量。

“二寶寶媽”和“羊了個羊”都建議,建立更多公立幼兒園滿足普通家庭孩子的上學需求。

網友“春風”則以北京為例,“實現多校劃片后,朝著教育公平邁進了一大步。但不同區之間教育差距仍然很大。一些家庭花重金買老破小讓孩子去東西城上學。希望優質教育資源能夠打破各區之間的限制。”

關注職業教育理念的培養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此次“我向總理說句話”網民建言征集活動中,很多網友都提出,教育不應僅僅是學科知識的傳授,也應該關乎青少年人生認知體系的建立。

網友“五輪書的智慧”就表示,當前,中小學教育主要圍繞升學考試展開,而在高考填報志愿時,很多學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專業。因此,在中小學教育階段,也應該適當增加職業介紹課程,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提前做好人生規劃,而不是在填志愿時草率了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增加職業規劃、職業介紹課程,也有利于從微觀層面支持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天上的大方”也說,現在學校還是普遍關注應試的部分,對于孩子的個性、多樣化發展的關注依然不足,希望教育部門能引導學校培育學生的特長、愛好,并且和社會產業需求進行匹配。

在職業教育方面,網友“beat”認為,現在一直在提倡工匠精神,但是我們看到的是國內職業教育探索之路很難。如何將工匠與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拉近,他認為將是最重要的一步。

“歡樂馬”說,我國大學教育出來的人才和社會產業需要的人才有所脫節,這個現象一直未得到有效解決。大學生有就業難的焦慮,而技術型崗位又面臨招工難,技術型人才缺口在逐年加大。尤其是當前技術迭代迅速、市場需求巨大的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產業,技術產業工人短缺是各企業面臨的共性問題。希望進一步加大校企合作、聯合培養的政策支持,優化高校專業設置,加強實用技術人才與前沿科技人才的培養。

“sunny”表示,一些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做得可圈可點,隨著在世界性的職業技能大賽上拿到金牌等成績,給行業樹立了信心和標桿,也讓更多中職畢業生看清了職業前景。希望我們能有更多這樣思路清晰、定位準確的職業教育機構。

而“春眠不覺曉”則把興趣教育和促進消費、發展經濟做了連接。他建議可以推廣由相關機構、廠商組織的青少年機器人比賽。這對提升青少年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科技編程語言普及和操作能力、娛樂都有極大推動作用。還可以有不同的機構交流賽、市賽、省賽、國家賽甚至國際賽。

某些比賽資源不要全給到中心城市,完全可以導向周邊縣城、區域,當地只需要一個空曠的展覽類型的場館,參賽選手報名后自愿去到該比賽場地,比賽一般持續一整天,這就拉動了當地的服務行業,包括住宿、餐飲、外賣、交通。也避開了中心城市的交通擁堵、住宿昂貴等弊端。

呼吁保障教師待遇

不僅青少年的教育問題受到廣泛關注,高等教育領域也是網友熱議的重點。

網友“天使”觀察到,疫情加劇了高等教育的數字化轉型,很多國外一流大學紛紛開啟了疫情下的在線學位教育,很多中國人都可以通過互聯網直接進入海外大學在線“留學”獲得學位,既節省了時間金錢精力,又能兼顧工作和生活。但國內由于學位政策的原因,一直沒有開啟這方面的試點,建議加快這方面的部署和試點。

“芥末味”建議國家持續加大對醫學人才的培養。疫情這三年,無數醫護人員不辭辛勞,保護著大家的生命安全,但還是可以看到,我國醫護界太缺人了,尤其是在基層醫院,希望國家能從教學、評優、薪酬等多方面出臺更多措施鼓勵大家學醫愛醫,并且到基層工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解決基層醫護人員短缺的問題。

在人才引進方面,“春眠不覺曉”提議讓二三線城市有條件和措施吸引回國留學生。“他們不能都往一線城市去擠,其他優質的小一級的城市應該放開懷抱,創造機會給這些年輕人。這些地方依然有好的生活環境、壓力小一些、中小學教育設施也不差,如果營商環境好一些,那就更容易吸引和留住年輕人回流。人才回流也是資金的回流。所以需要政府多出鼓勵性的細化政策。”

除了學生的學習和就業,教師待遇問題也牽動著廣大網友的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此次“我向總理說句話”網民建言征集活動中,網友們普遍呼吁提高教師待遇、暢通晉升通道。

“張女士”建議,保障教師待遇到位,要嚴格執行教育法規定,保證教師工資不低于公務員。

“武漢老田”是武漢市中心城區的在編教師,中級職稱評上快20年了,但由于晉升渠道不暢,長期不能兌現工資。他呼吁教師像公務員一樣,自然晉升,以保障教師的待遇。

“一堆篝火”也提到了職稱評定問題。他希望國家能優化職稱評定的規定,放寬工作年限,讓更多真正有能力的人才享受到職稱評定帶來的益處。

他說,當前我國職稱評定步驟較為繁瑣,對工作年限、相關業績等要求過于嚴苛,隨著技術更新迭代的速度不斷加快,年輕人產生成果的幾率也大大增加,但受限于工作年限、專業對口等因素,往往不能在第一時間進行相關職稱的評定,影響收入、升職等。希望國家能對相關規定進一步優化,鼓勵大家積極申報職稱,為我國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記者注意到,在2022年9月6日教育部召開的“教育這十年”系列發布會上,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介紹,十年來,我國教師管理綜合改革走向深化。推進教師崗位和職稱改革,中小學設立正高級教師職稱,深化中等職業院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將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下放至學校,暢通教師職業發展通道。

在教師待遇方面,相關部門將督促各地嚴格落實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的政策規定,健全義務教育教師工資待遇保障長效機制,全面落實義務教育教師工資待遇。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教育行業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