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1-09 20:32:33
每經記者 杜蔚 溫夢華 每經編輯 董興生
找一個海外網站開店,將中國商品賣出去的“反向海淘”,正吸引越來越多的商家、資本入局。
企查查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全國新增超2萬家跨境電商相關企業。《2022年(上)中國跨境電商市場數據報告》預計,2022年跨境電商市場規模有望達15.7萬億元。
15.7萬億,市場很大,誘惑也大。
“不用懂英文,一單凈賺超40%”、“沒有進貨渠道、沒有貨源,也能做”、“‘保底’營業額一個月4萬元”……正是這些極具誘惑力的“跨境電商”營銷術語,讓貴州的李云、河北的鐘勇、內蒙古的于偉等全國各地數十人,在短短數日便落入新騙術的圈套,有些家庭甚至因此傾家蕩產。
更讓人唏噓的是,這些商家連自己被“誰”騙了都不知道。
“這是新出現的情況。”海豚智庫電商創始人李成東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每經頭條記者采訪時指出。北京安博(成都)律師事務所律師陳籽行亦向記者表示,首次遇到賣家遭受“連鎖式騙局”案例,“案例中開設的跨境電商店鋪、進貨的網站都是假的”。
利用國內外信息差,誘惑商家進入的新騙術,讓正在崛起的跨境電商蒙上了陰影。每經頭條記者追蹤調查2個多月,親身體驗李云等人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被蠱惑開店的,試圖撥開連鎖騙局密織的網;并對話業內權威人士、律師等,還原新騙局背后的原因,探討跨境電商行業的問題與契機。
一環套一環:半月被騙近75萬元
2022年10月,開實體服裝店的李云被跨境電商免費開店、無需貨源等“噱頭”吸引,以為遇到一個“珍貴”的創業機會。怎料,她掉入的是個巨大陷阱。
通過網上“老師”的指導,李云當天就在Lelong shop上開了一家店,并通過“有貨網”采購、代發給海外買家。最初,李云很快便在Lelong shop上收到了回款。
“Lelong shop”上李云女裝店的商品展示 圖片來源:李云供圖
“我查過Lelong,是1998年成立的,在國外很有名氣。”據李云講述,隨后幾天,訂單越來越多,金額也越來越大,“后面我每一次的訂單都有10多萬”。
并非沒有過懷疑。在投入到4000元時,李云便打了相關權威部門的電話,但當時無法明確是否為詐騙,于是她也就沒在意。之后,李云還以父母的名義又開了兩家店。
從最初的免費開店,到幾百元的貨款,再到幾萬元、十幾萬元,隨著訂單越來越大,像是“滾雪球”一樣,為了獲得回款,李云砸入的錢也越來越多。而為了不讓之前的錢打水漂,她又只能不斷投入更多的錢。在無力支付采購新訂單的貨款后,李云的三家店鋪均被網站凍結。“老師”告訴她,需要繳納5萬美元的保證金才能解封店鋪。直到這時,李云才意識到自己落入了騙局,于是報警。
李云報警后的受案回執 圖片來源:李云供圖
記者登錄李云被凍結的女裝店鋪后臺看到,目前,李云待結算金額超6萬美元,已結算金額超3萬美元(封店后結算未能提現)。“未結算和已結算的都是我已經發了貨的,單這一個店我就投了60多萬元。”李云表示,短短15天,自己的3家店鋪就被先后被凍結,投入的70余萬打了水漂。其中,在2022年10月24日報警當天,自己又打去10萬。
李云已被凍結的女裝店鋪后臺截圖 圖片來源:李云供圖
對李云而言,這70多萬元不僅花光了自己的積蓄,還搭上了父母積攢半輩子的積蓄。而李云的遭遇并非個例。在記者的采訪中發現,僅“Lelong shop”一家平臺上就有30余名來自全國各地的賣家有著同樣的遭遇。截至2023年1月6日,據每經頭條記者大致統計,他們累計被騙逾200萬。
住在內蒙古的于偉告訴記者,她在開店第三天打款時發現不是同一個收款賬號,覺得不太對,但在被“老師”誘導查看后臺回款后又打了8000元。“當晚便又出現了50單約2萬元的訂單。我在平臺要求客服通知客戶退貨,但沒有回應;跟‘老師’協商,對方也說沒辦法,不按時發貨就封店、凍結賬戶。”
體驗無貨源騙術:以小錢套大錢
“無貨源開店”“不收取任何保證金、學費及咨詢費等”……打開上述賣家們提供的廣告鏈接,記者看到海報上的廣告語十分誘人。
在記者點擊“立即咨詢”后,通過一張二維碼添加了“SiteGiant有限公司客服”的微信。對方介紹,Lelong是馬來西亞最大的電商平臺,現面向中國商家全面招商,名額有限。
記者查看SiteGiant有限公司企業信息時發現,該號為“個人填寫”,并未提交相關資料以驗證主體信息的真實性。
圖片來源:企業微信截圖
“扶持您開店是沒有任何費用的。”對方一再向記者強調。隨后,還引導記者下載ICQ軟件,之后又拉群介紹運營“老師”指導開店、賣貨。每經頭條記者的體驗與在德國工作的楊亮講述的被騙路徑如出一轍。
楊亮介紹,貨品圖如何分類、logo怎么設計,都是“老師”幫他搞定的。最初,對方特別熱情。“每天都會幫我關注店鋪動態,手把手教我,還對我噓寒問暖。”當店鋪被“海外買家”下單后,“老師”教他到“有貨網”搜索買家想要的商品,然后將貨款打給“有貨網”提供的私人賬號,“給我說對私不交稅,我就信了”。
當“有貨網”為他發貨后,便可將訂單號填回Lelong shop的店鋪,視為該訂單完成。“他們說等買家收貨,我就能去店鋪里提錢了。”楊亮說,按“老師”的說法,“每單都會有至少40%的凈利潤。但必須在買家下單24小時內完成發貨,否則將被視為違規,凍結店鋪。”
圖片來源:網頁截圖
一開始都很順利,但隨著訂單金額越來越大,楊亮投入貨款越來越吃力,資金開始周轉不開,他一度告訴“老師”不要推流,先不接訂單,但訂單仍然一個接一個。
短短一周之內,因未能按時發貨,楊亮的店鋪被封了兩次。他東拼西湊繳納了1000美元保證金后,“老師”還責怪他:“你連一兩個知心朋友都沒有嗎?”
楊亮日常與老師在ICQ上的溝通 圖片來源:楊亮供圖
楊亮曾試圖聯系海外買家,協商取消訂單,但發現對方為空號。當他質問“老師”并提出疑問,“客戶下了10萬的單子,我沒錢進貨,這單我不做了還不行嗎?”卻反被“老師”指責為“無良商家”,“沒有區號你怎么打電話?自己準備多少資金,就提前說,是你不說……自己違反規定解決不了,就說被騙。”
楊亮與老師在ICQ的對話 圖片來源:楊亮供圖
至此,楊亮才幡然醒悟,自己是遇到了“殺豬盤”。于是,立即委托國內朋友報警。
公安局來回跑了好幾趟,還不知被“誰”騙了
上述30余位賣家入駐的Lelong shop,究竟是不是馬來西亞的Lelong?
記者多次致電Lelong,但截至發稿并未得到回復。“Lelong在我們國家是比較老牌的電商平臺。”馬來西亞中國絲綢之路企業家協會署理總會長蘇彥祿向記者表示,Lelong shop雖然網站頁面上顯示的公司地址與Lelong一樣,但沒有當地政府要求的注冊號,且兩家網站logo不同。
馬來西亞Lelong網站 圖片來源:網站截圖
數十位被凍結賣家入駐的Lelong shop,二者明顯不同 圖片來源:網站截圖
“我哭著求我媽相信我,借錢給我做跨界電商,結果被騙近75萬。”在公安局來來回回跑了好幾趟后,李云還是連自己被“誰”騙了都不知道。另一位賣家羅茜也向記者苦笑道:“去警局報案時被問到行騙人或公司的名字時,我懵了。”
Lelong shop背后公司信息無人知曉,數十位賣家也是將貨款對私打給“有貨網”的,且每次打款賬號都不同。
采訪中,幾乎所有賣家均向記者提到,網店有時打不開,只能聯系“老師”,用重新發來的網址進入。對此,記者向IT人員詢問,并利用技術手段解析了賣家口中的Lelong shop和有貨網,赫然發現這兩家網站的IP地址時不時就會發生“移動”,但只在日本東京和中國香港地區。“從解析結果來看,大概率是同一家公司在運營,并且這類網站制作價格低廉,幾百元就能做一個。”
“‘老師’說我們入駐的網站是Lelong的子網站,專門針對中國賣家,公司在香港。”賣家李璐向記者提供了幾個視頻,是她在店鋪被凍結后找到一位香港地區的朋友,讓其幫忙到現場問明情況。據其朋友錄制的視頻顯示,該地址所在寫字樓并沒有Lelong shop相關的公司。
這也就導致,上述數十位賣家意識到“被騙”后,向律師咨詢或向警方報案時,才突然發覺,連該“狀告”誰都不知道。
一位電商行業資深人士向記者表示,這數十位賣家或遭遇“連鎖騙局”,不僅海外店鋪是假的,就連進貨網站也是假的,根本沒有所謂的海外買家。
記者根據多位賣家提供的海外買家地址和電話,分別致電紐約、倫敦等多地買家求證,但無一能接通,其中多數為空號或錯號。
披著跨境電商外衣,行網絡詐騙之實
在“反向海淘”火爆之前,早有不少中國商家在亞馬遜、蝦皮等平臺上“淘金”。相比這些大型平臺開店的資金投入和流程,不法分子瞄準的正是商家想要簡單嘗試的心理。
“此次事件是披著跨境電商外衣,行網絡詐騙之實。”一位跨境電商行業資深人士分析認為,由于Lelong shop、有貨網站點在海外或造假,恐將導致我國的監管難以執行。
“利用海外服務器和虛擬IP地址實施非法活動,是近年來比較高發的一種情況,這無疑增加了受害人維權的難度和成本,也為警方的偵查工作增加了障礙和挑戰。”北京安博(成都)律師事務所律師陳籽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自己接觸過多起跨境電商糾紛,但首次遇到賣家遭受“連鎖騙局”案例。
陳籽行認為:“該事件已涉嫌刑事犯罪,但受騙賣家利用個人力量查明和確認Lenglong shop的主體身份和聯系地址是比較困難的。”
每經頭條記者了解到,在萬般無奈下,大部分賣家已將搜索“跨境電商”時用到的搜索平臺作為了被告主體向警方報案。
“若搜索平臺將lenglong shop相關鏈接和平臺作為廣告推送,那么可能被認定為廣告發布者。根據《廣告法》的相關規定,發布虛假廣告欺騙、誤導消費者,使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由廣告主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陳籽行同時強調,“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不能提供廣告主的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系方式的,消費者可以要求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先行賠償。”
在各類跨境電商的廣告里,多對其描述為“風口行業、藍海市場”且“競爭小,無需囤貨”
圖片來源:廣告截圖
在陳籽行看來,目前跨境電商受害者走民事司法途徑面臨的主要問題在于,一是難以確定被告身份信息;二是司法文書送達難,多數跨境電商施害人不在境內;三是執行難、回款難,即便判決勝訴,也可能存在沒有財產可供執行的情況。
陳籽行介紹,目前受害者權利救濟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賣家將共同收款人的信息提供給警方并報案,由警方偵查并追回款項;二是將收款人作為被告,向有管轄權的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收款人返還款項。
記者|杜蔚 溫夢華
編輯| 董興生
統籌編輯|易啟江
視覺|鄒利
視頻|朱星運
排版|董興生
記者手記丨跨境電商造富空間遠超想象,但也陷阱重重
作為世界工廠,中國跨境賣家是各大電商平臺爭搶的對象。
相關數據顯示,近5年來,中國跨境電商規模增長近10倍。2021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達1.92萬億元。《數字平臺助力中小企業參與全球供應鏈競爭》報告預計,到2025年,中國跨境電商B2B市場規模將達到13.9萬億元。
“跨境電商作為一條新的掘金賽道,其創造財富和發展的空間遠超我們想象,但我們看到的往往只是成功者,業外人士主動或被動地聽說這些成功故事后開始了解跨境電商,但未形成對跨境電商完整的認知體系和辨別能力。”成都市跨境電子商務協會秘書長姚正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當跨境出海成為一個大市場的時候,也被騙子盯上了。”海豚智庫電商創始人李成東向記者一針見血地指出,“做跨境電商需要特別謹慎。賣家抱著僥幸心理才會相信什么都不用投入,只要開個店就能賺錢。”
每經頭條記者通過大量采訪了解到,數十位被騙賣家中,還有人是被短視頻平臺上“跨境電商”課程營銷號的代運營等噱頭吸引。但進入后,遭遇花式騙局,自己開的店鋪均以凍結告終。
賣家劉麗刷到跨境電商的短視頻,萌生開店想法,投入數萬元后顆粒無收;北京的田紅花了近3萬元找人代運營,對方收款后對其店鋪被“凍結”置之不理……
田紅向記者講述其“買課式”跨境電商被騙過程
任何行業都沒有速成的賺錢渠道和法則,姚正毅建議,想涉足跨境電商行業的商家需通過正規渠道了解學習,避免陷入零貨源、假店鋪等圈套。
記者以消費者身份向市面上多家跨境電商代運營公司了解到,“合作套餐”從幾千元到近5萬元不等,并對代運營店鋪進行了每月上萬美金的“保底”承諾。
“去年,很多同行都消失了。”做跨境電商運營近3年的肖樂告訴記者,形式很好,但市場混亂,“不負責、玩套路的(同行)就會失去信任,能堅持下來的寥寥無幾。”
“中國企業現在需要走向全球市場。但真正的產業出海和品牌出海,需要企業建立自己的核心團隊,不斷探索,鏈接各方資源,形成一套完整的行業知識體系。”姚正毅呼吁,為讓跨境電商行業更加有序、高效發展,律師、學者等對跨境電商行業有研究的專業人士可以討論形成一些規則機制,避免以跨境電商為幌子而出現的新型網絡詐騙事件愈演愈烈。
(文中李云、楊亮、于偉、羅茜、田紅、李璐、劉麗等賣家及跨境電商從業者肖樂為化名)
代表作品:
1億像素時代,柯達膠卷靠什么活著?
英語培訓巨頭沒落:以相親之名打擦邊球招生
網文大盜灰產江湖:專偷未完結小說,5年掠走300多億
【全職高手成為第一,前期冠軍沖入前十!快來贏現金大獎!】
每日經濟新聞APP舉辦的掘金投資大賽第二期正式賽開賽了!A股接近3000股上漲,選手表現也很亮眼!周一收盤,第一名“萬能的小吳 全職業”收益率8.36%,第二名“跨年行情搞起”收益率6.08%,第三名“獨我癡迷”收益率5.51%,另外,第二期熱身賽冠軍“cjn”收益率“5.27%”,位列第四。本期比賽正在火熱報名中,報名時間是1月7日到1月17日,比賽結束時收益率為正即可獲獎!前10名選手的現金獎勵更加豐富。趕快下載安裝每日經濟新聞APP,贏取現金大獎!
|本文版權歸“每經頭條” 所有|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向本公眾號后臺申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