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1-11 19:56:10
◎傳統CSR有很多不足,ESG的推進則有助于克服傳統CSR的困局,ESG逼著企業不得不深入探討治理、社會、環境諸方面如何深入地融入企業的戰略決策和運營管理當中。
◎呂建中認為,從企業本身的角度來看,提升上市公司的ESG能力需要從方針與治理、戰略與決策、運行與管理、評估與改善、披露與溝通、價值與影響這六個環節入手。
每經記者 夏冰 每經編輯 梁梟
1月10日,由思盟企業社會責任促進中心發起、每日經濟新聞聯合主辦、商道縱橫承辦的2023第六屆CRO全球責任峰會在上海成功舉辦。峰會以“可持續,驅動未來商業”為主題,圍繞鄉村振興中的關鍵議題、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管理的多維思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中國方案三大議題展開探討。
2022年,企業社會責任被廣泛討論,各種內外因素交織敦促著企業重新思考可持續發展的價值。作為可持續發展報告的先驅者和引領者,GRI,也就是全球報告倡議組織自1997年成立以來便致力于推動可持續商業的發展。
峰會上,GRI全球報告倡議組織董事呂建中在題為《從VUCA到BANI,從CRO到CSO》的主題演講時談到,“我們正處在一個BANI(即脆弱性、焦慮感、非線性、難以理解)的時代。BANI這個詞在新冠疫情大流行之后開始進入公眾的視野,疫情令每一個人感受到了,過去不穩定的東西變得更加不可靠和不確定,很多事務變得越來越復雜,向著非線性的方向發展。”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呂建中認為,在從VUCA(易變性、不確定性、復雜性、模糊性)到BANI的轉變過程中,需要企業家、職業經理人重新思考,即思維模式的重塑,包括打破二元論和幼稚型辯證法,把“不是/就是”的決策思維方式轉換成“既是/也是”;打破最好/最佳判斷方式,掌握兩儀共生的矛盾體的視角。
從企業組織內部來看,首先要建立韌性(即承受打擊的能力和被打擊之后迅速恢復的能力),然后是敏捷性(即客觀地面對市場變化,并且擁抱變化;使用新型戰略設計方法應對變化)。
從組織外部來看,呂建中認為,企業要打破零和思維,建立共贏思維,要以利他思維代替利己思維、以共創思維代替獨創思維、以共贏思維代替零和思維,才能從不確定性當中尋找到把握的機遇。通過增強自身“韌性”,抵御脆弱的外部環境;通過提升組織“靈敏”,以便于在遇到“非線性”與“不可知”的問題時可迅速應對;通過洞察市場,抓住企業的“焦慮”癥結,轉化為商機,使企業更具有安全感。
呂建中表示,企業在整個BANI時代將承擔更為重要的社會責任,發揮自身在社會的影響力,為社會環境改善做出貢獻。ESG可以作為社會和環境接觸面的診斷工具,甄別利益相關方訴求、確立實質性議題、強化風險和治理,從而為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幫助企業尋求穩定性和韌性。
在呂建中看來,CSR面臨新的挑戰就是ESG被不斷地推動著向深度、廣度和價值創造的維度演進。ESG是CSR的深入和延伸,特別是在更加定量化、更加結構化、更加系統化和更加整體化方面。傳統CSR有很多不足,ESG的推進則有助于克服傳統CSR的困局,ESG逼著企業不得不深入探討治理、社會、環境諸方面如何深入地融入企業的戰略決策和運營管理當中。
而在談到關于從CRO到CSO演變的話題時,呂建中則認為,企業社會責任經理人們在參與ESG相關的工作過程中有著比以往更廣大的發揮作用的空間,也從踐行責任向著深入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精進,從產品和制造的整個生命周期、整體價值鏈環、全方位的生態系統來考量問題。正如入選世界十大CSO的仲量聯行全球CSO Richard Batten所說,疫情的發展為推動“可持續發展”進程按下了“加速鍵”。
在呂建中看來,職業經理人未來的進階離不開在能力建設上的不斷努力,這一能力建設,要與社會發展的方向和節奏緊緊吻合在一起,要同向、同頻、同幅度振動。
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呂建中還針對當前我國上市公司在ESG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在談到企業應如何完善ESG架構問題時,呂建中直言,當前ESG的實踐對于企業來說的確是一個起步階段,但也是一個學習、適應、探索的階段。目前企業關注的重點還在披露環節。在做好披露的同時,應著手ESG委員會的建設和完善并發揮其實效功能,成為以董事會為核心的、董事會下的貫穿經營方針、戰略決策、執行管理、監督考核、溝通披露的全生命周期治理架構,讓ESG相關事項融入不同單元、不同層級、不同流程、不同崗位的履責過程中。建立完善的可覆蓋可持續商業的政策體系、組織體系、管理體系、運行流程的常態化機制,是十分必要的。比如,有可能將ESG與GRC(即傳統的治理、風險和合規)整合,將ESG與研發、創新、設計結合,將ESG與新的業務線拓展結合。
那在此過程中,上市公司目前在實踐上可從哪些方面提升自我的ESG能力?
對此,呂建中認為,目前國內上市公司在ESG的實踐上主要挑戰表現為:認知不足、理解不深、鏈接不緊密(即與增長和發展的關聯性不緊密)、評估不一致、披露不充分、效果不如意。實際上,ESG投資對推動ESG實踐起到了促進作用,但它不僅僅只是為了投資,是希望在投資過程中引入ESG理念和評價標準,推動企業與行業乃至社會轉型升級,進入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新賽道,推動企業可持續的良性發展。
呂建中認為,從企業本身的角度來看,提升上市公司的ESG能力需要從方針與治理、戰略與決策、運行與管理、評估與改善、披露與溝通、價值與影響這六個環節入手。
“ESG組織架構中各職能的作用是另一個能力建設的重點,我們要靠它來推動公司各部門和所屬企業將ESG理念、要求融入日常生產經營管理中。重視與利益相關方溝通,有效回應各個利益相關方的訴求,及時識別各利益相關方對企業的反饋與期望,進而有針對性地提升公司ESG表現,這也是一種新的需要完善的能力。此外,升級ESG信息管理系統,推進ESG管理的標準化和信息化,也非常重要。ESG能力建設應當以內驅化、系統化、常態化、長久化為目標,因此ESG文化建設、六大可持續商業領導力的開發建設也是必不可少的。”呂建中如是表示。
那么,應該如何在短期與長期、績效與非績效之間達成平衡的前提下,有效提升上市公司的ESG能力?呂建中認為,這是一個關于“增長與發展”“社會價值與企業價值”“核心競爭力與社會影響力”的綜合問題。為促使企業在ESG落地根植、開花結果,呂建中提出了一個可持續商業戰略思維“六維度寶石圖譜模型”,并在中集集團應用實踐。
圖譜將“社會痛點、市場需求、行業短板、應用場景、價值衡量、商業模式”核心要素關聯起來,形成了以創造企業價值和社會價值為目標的,以短期增長和長期發展同向同頻同步的戰略設計框架,確保這一框架在幫助企業識別ESG風險、甄別ESG議題、鑒別ESG機遇、設計ESG戰略、開展ESG規劃中具有系統性、整體性、動態性的全生命周期、全價值鏈環、全方位生態考量,讓可持續發展理念轉變為能實操、行得通、有價值的可持續商業解決方案。而ESG與業務發展融合、與創新精益融合、與價值創造融合、與商業模式融合,這是從根本上提升ESG能力的落腳點。
封面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