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1-12 21:09:02
◎1.5DO氣候創新實驗室主理人、Impact Hub Shanghai影響力工場創新項目總監孫菁歌在由思盟企業社會責任促進中心發起、每日經濟新聞聯合主辦、商道咨詢承辦的2023第六屆CRO全球責任峰會上發表“中國創新生態助力可持續發展”的倡議。
每經記者 夏冰 每經編輯 楊夏
【采訪背景:2005年創辦于倫敦的Impact Hub,目前已是全球支持社會創新和可持續發展最大的平臺之一。目前,Impact Hub全球網絡已在全球60多個國家的107個地區扎根,通過創業企業孵化和加速、產業創新等多種方式,每年支持超過25000名有影響力的企業家和組織,朝著更加低碳和可持續的方向邁進。Impact Hub Shanghai作為中國內地的首家Hub,自2017年落地以來也一直在踐行“商業向善”?!?/p>
2023年1月10日,由思盟企業社會責任促進中心發起、每日經濟新聞聯合主辦、商道咨詢承辦的2023第六屆CRO全球責任峰會在上海舉辦。
1.5DO氣候創新實驗室主理人、Impact Hub Shanghai影響力工場創新項目總監孫菁歌在峰會上發表“中國創新生態助力可持續發展”的倡議。
在中國的開放式創新生態中,如何結合自身機構的優秀實踐案例賦能可持續發展?企業如何以更高效的方式解決環境和社會問題?站在第三方角度,Impact Hub Shanghai一直在扮演怎樣的連接角色?帶著這些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了孫菁歌女士。
1.5DO氣候創新實驗室主理人、Impact Hub Shanghai影響力工場創新項目總監孫菁歌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NBD:在全球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浪潮下,隨著消費者可持續意識的不斷提升,可持續消費將成為中國消費市場乃至經濟新發展的強大推動力。那么,在您看來,當前,中國“雙碳”目標之下的低碳消費新趨勢呈現一種什么樣的特征?中國消費者的可持續態度和認知又是什么樣的?
孫菁歌:總體來說我們感到兩極分化比較明顯:一方面,就像歐洲能源危機讓一些人悲觀地認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以及清潔能源的發展趨勢會“開倒車”一樣,類似疫情的影響讓一部分消費者原本形成的垃圾分類、回收再利用等可持續生活習慣又“一夜回到解放前”了,同時也還是存在一定比例的消費者對于可持續消費和“雙碳目標”其實是沒有認知的,我們機構日常能接觸到的關注可持續發展的群體、致力于解決環境和社會問題的創新創業者還是相對少數的群體。
但另一方面,那些原本就對于可持續消費和低碳生活有認知基礎的群體,他們進行日常消費的表現呈現更加明智和理性的趨勢,他們了解“洗綠”,不會因為商家的廣告和營銷手段就信任品牌,通常會用更嚴格的眼光和標準去了解所謂可持續或者低碳商品底層的邏輯,面對可持續品牌會從價值鏈和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提出更高的期待。當然這樣的群體數量在我們的觀察中也是在逐步增長的。
NBD:您認為中國的創新生態構建,在全球氣候行動中的角色和作用是什么?
孫菁歌:我負責1.5DO氣候創新實驗室,氣候議題更加宏觀復雜,更加需要通過跨界、跨行業、聯動上下游一起推進打造綜合性、系統性的解決方案去解決。歸納來說,生態中的相關方基于自身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或者減污降碳的需求,它如果愿意用開放式創新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有專業的第三方平臺給他找這樣的可持續創新解決方案。在這個過程當中,會有更多的包括政府、行業協會、高校等相關方一起能夠參與進來,大家都可以在開放式創新生態里面找到自己的角色,通過自己本身行業領域的核心業務去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落地。
低碳創新這件事首先需要應用的場景跟空間,還需要資金和技術。我們注意到,在中國提出雙碳目標后,其實中國是有機會在這三個方向去成為世界的領先:創新技術最大的應用的市場場景,資金來源上成為最大的資方,去成為最大的零碳創新技術的發源地,這些都是有機會有能力去做到的。
NBD:在我國創新生態中,政府、產、學、研、金融、專業服務等不同相關方的視角輸出,呈現出一種什么樣的推動創新生態構建的特有方式?在這其中,Impact Hub Shanghai在扮演怎樣的連接角色?
孫菁歌:我們觀察到的中國的開放式創新生態相比于“開放式創新”概念起源之時,相關方更為多元、更為活躍,而且相比于“開放式創新”此前主要是以企業為核心主體的實踐,我們看到很多其他的相關方都可以成為生態的主體去提出需求、“邁出第一步”,比如政府的張榜掛帥、第三方創業平臺機構的孵化加速營項目等等。可以說中國的開放式創新生態不是某個相關方構建出來的,而是在可持續發展和“雙碳目標”的大背景下、基于具體的環境和社會問題,有相關方產生了特定的、具體的需求,對應有其他的相關方對此給予了各種回應,而這些關系網絡就自然形成了一個生態。
至于Hub在這個生態中的角色,我們傾向于視自己為能夠讓這個生態更長期、更高效、更良性運作的催化劑,更具體而言,我們希望能夠為議題的各個相關方提供盡可能的支持、為需求匹配盡力掃除障礙、為生態引入更多合適的資源。
NBD:據你們觀察,在中國,低碳創新支持的相關方分布是否呈現在不同的各資源主體?您認為,他們之間如何破局、合力才能形成低碳轉型新的創新生態?
孫菁歌:首先,其實就我們的調研和觀察而言,目前國內生態中專門針對低碳創新進行支持和賦能的相關方和資源并沒有想象得多,尤其是處于早期的低碳創新技術和人才,并沒有得到足夠的政策、資金、產業關注以及其他相關的配套。所以從我們的視角,還是非常期待能有更多的資源主體去關注和賦能這些早期的低碳創新技術和人才。
而說到如何破局和合力,我們認為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開放”,各相關方以開放的心態進行交流和共創,認同彼此共創伙伴的關系而不是傳統的供應商與客戶的采購關系,接受共創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失敗但也持續期待共創的成果甚至是預期以外的驚喜,相信生態的力量。另外就是相關方往往因為需求而聚到一起,那么真實的、緊迫度高的需求也是創新生態高效運作的關鍵因素。
NBD:我們注意到,2022年底,Impact Hub Shanghai影響力工場推出了《“雙碳目標”背景下,中國開放式創新生態中相關方的定位及運行模式觀察》這份專業的市場觀點報告,出爐這份報告的背景和意義能否介紹一下?它將對推動市場上的相關方一起助力全球零碳未來起到什么作用?
孫菁歌:這份觀察報告的產生主要有兩個部分的原因:一是基于我們團隊多年來通過開放式創新的模式提供產業創新服務的經驗,我們希望能夠為工作中看到的開放式創新實踐產出一些案例;其次是更多的產業企業在推進自身可持續發展或者碳中和目標實現的過程中也在尋求外部的創新資源和解決方案,他們有向我們明確地提出需求,希望能更系統性地看到如何開展開放式創新的實踐工作?;诖?,并進一步結合我們針對國內創新生態的觀察,我們產出了這份觀察報告。
我們希望這份觀察報告能夠幫助國內的相關方首先了解自身在生態中的角色和定位,看到與自己處于同一角色生態位的伙伴做過什么樣的案例,知道生態中還有哪些是與自己所處的角色生態位關系緊密的相關方,并進一步在未來也要開展開放式創新之前可以看到具體的、實際的案例,為自己的實踐提供參考。
未來我們也還會不斷迭代和深化這份觀察報告,爭取能形成更有建設性的框架體系,更加系統地為開放式創新生態如何能夠助力我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和“雙碳目標”提供借鑒。
NBD:以Impact Hub的過往的經驗來看,我們服務過非常多不同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您認為將可持續作為品牌的發展戰略的挑戰與機遇是什么?
孫菁歌:我覺得將可持續作為企業的發展戰略來設定,從戰略角度來看已是挺高的高度。
首先,可持續發展還是一個相對比較宏觀的概念,對于企業來說首先還是得去找到這個目標跟自身核心業務的相關性,即找到關聯性,然后才能更順理成章地成為企業發展戰略理念的一個部分。在這過程中,企業是需要花一定時間去找的;其次,可持續發展不是一個獨立的戰略,得從企業的整個價值鏈上下游去考慮,在這其中得挑戰很多既有的非常根深蒂固的資源體系,需要很多的決心和變革力;最后,企業做了可持續發展戰略之后,如果能通過具體的實踐、通過與上下游和開放式創新生態中的合作伙伴協力把它開辟成一個新的業務條線,或者將其變為收入的一部分,是非常理想或者是非常可行的一個思路。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