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1-12 22:11:09
每經特約評論員 曹中銘
步入2023年以來,北交所再次受到市場關注。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多家北交所公司擬以每股凈資產值作為新股發行定價。以每股凈資產值發行新股,雖然此前市場上多有呼吁,但真正實施的非常罕見。筆者以為,這一現象凸顯出了北交所上市公司的困境。
近期,百甲科技、新贛江、保麗潔、利爾達等多家北交所過會企業紛紛下調發行底價,且最終發行底價鎖定為每股凈資產值。比如保麗潔先后三次下調發行底價,從最開始的16.00元調整為5.79元,三次累計下調幅度高達63.8%,最新的發行底價也與該公司2021年每股凈資產值相同。
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一是北交所新股發行提速,市場難以適應。比如此前北交所單月發行新股數量往往為個位數,但2022年12月則超過30只,增加幅度之大前所未有。二是北交所新股出現大面積破發現象,去年12月北交所上市新股32只,其中28只首日破發,占比達87.5%。破發比例如此之高,對北交所新股發行底價的影響是可想而知的。
上述問題引發的連鎖反應,除了導致多家公司將發行底價下調至每股凈資產值外,也傳導至一級半市場,打新人數大幅下滑即是最好證明。比如北交所去年上半年網上有效申購戶數月均達到十幾萬戶,但去年12月為5.54萬戶。打新人數下滑,反過來又會對北交所新股發行底價產生負面影響,如此有可能產生惡性循環。
發行底價制度是從原先的新三板精選層平移至北交所的,本意在限制企業和承銷商高價發行,以起到保護投資者的作用。但如今,北交所新股發行底價制度已部分失去了上述意義。
從客觀上講,按每股凈資產值發行新股,是北交所上市公司穩定股價的措施之一。此外,北交所上市公司穩定股價措施還包括調整發行股份數量、高管增持股份,以及上市公司適時啟動股份回購等。
北交所由于自身的特殊性,掛牌公司往往會推出穩定股價措施。最初,北交所多數上市公司穩定股價舉措的啟動條件為“上市三年內公司股票連續20個交易日的收盤價低于每股凈資產”。連續20個交易日股價低于每股凈資產值,這樣的啟動條件堪稱“苛刻”,也被市場解讀為上市公司對穩定股價毫無誠意。后來,啟動條件普遍更新為上市一個月內股價連續10個交易日低于發行價。在啟動穩價條件放寬后,進場穩價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數。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多家北交所公司將發行底價下調至每股凈資產值。
以每股凈資產值發行新股,一般在金融行業中盛行。北交所作為定位于“專精特新”企業,為中小型創新企業服務的場所,發行價格如此“委曲求全”,卻也是無奈之舉。
一方面,在北交所掛牌的企業雖然也是真正意義上的上市公司,且北交所也實行注冊制,但與滬深股市相比,北交所本身的吸引力是不夠的,這也是不爭的事實。這一點從北交所公司的估值上就能得到詮釋。
另一方面,北交所市場流動性嚴重不足。由于實行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更多投資者被擋在北交所的大門之外,這是導致北交所流動性不足的一大原因。而且,北交所由于中小企業居多,業績、成長性等方面存在不確定性,也會導致眾多投資者對其敬而遠之。
北交所公司以每股凈資產值發行新股,雖然有利于降低破發的幾率,但并不利于個股的估值以及北交所公司的發展。而且,從長遠來看,如果北交所公司按每股凈資產值發行成為常態,也并不利于北交所自身的發展。基于此,破解這一困境,是監管部門目前必須直面的問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