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1-19 21:15:04
近年來,廣州頻頻面對重慶“挑戰”,GDP第四城之爭陷入膠著。在最新政府工作報告中,廣州2023年GDP增速目標較去年調高0.5個百分點至6%以上,并再次喊出“制造業立市”的口號。在尚無萬億制造業集群的廣州,借力新一波汽車產業發展大潮,能否迎來屬于自己的萬億級產業?
每經記者 楊棄非 每經編輯 劉艷美
圖片來源:攝圖網_502390125
“萬億級汽車產業”,從未像現在這樣,高密度地被納入地方發展目標之中。
不久前,廣州舉辦新聞發布會,提出將邁向萬億級“智車之城”,在此前規劃中,“破萬億”的時間節點被定在2025年;
蘇州今年的“新年第一會”,也將主題設定為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集群建設推進大會,提出“用5年左右的時間打造萬億級汽車產業”;
更早之前,長春也謀劃將汽車打造成萬億級產業集群,其中,作為核心的長春國際汽車城,2025年目標為“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11000億以上”。
其中,廣州顯得格外迫切。
近年來,廣州頻頻面對重慶“挑戰”,GDP第四城之爭陷入膠著。在最新政府工作報告中,廣州2023年GDP增速目標較去年調高0.5個百分點至6%以上,并再次喊出“制造業立市”的口號。
在尚無萬億制造業集群的廣州,借力新一波汽車產業發展大潮,能否迎來屬于自己的萬億級產業?
根據中汽協數據,去年全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702.1萬輛和2686.4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4%和2.1%。其中,新能源汽車迎來井噴式增長。
圖片來源:新華社
工信部總工程師、新聞發言人田玉龍18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透露,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705.8萬輛和688.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96.9%和93.4%,連續8年保持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車新車的銷量達到汽車新車總銷量的25.6%。
圖片來源:中國汽車工業協會
利好還將持續釋放。不久前,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秘書長張永偉作出判斷,2023年新能源汽車產銷漲幅預計在40%左右,新車滲透率也將在40%左右,三線以下市場、出海市場以及對燃油車的加速替代,均將是增長空間。
對于當下的城市,誰搶占了新能源車發展先機,誰就能加速抱緊汽車產業這個產業鏈條最長、涉及面最廣的產業,誰就有可能找到打開新一輪制造業發展局面的“鑰匙”。
事實上,觀察城市經濟表現,新能源汽車產業越來越顯露出經濟增長“助推器”的作用。
比如,在投資領域,去年多個新能源汽車項目扎堆投資武漢,助推其前三季度固投增速達到15.5%,為萬億城市首位。
消費領域,以寧波為例,去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5.3%,比全國高出5.5個百分點。其中,汽車類零售額增長9.7%,新能源汽車增長80.3%。
而在外貿領域,上海19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上海進出口值再度刷新記錄,達到4.19萬億元,同比增長3.2%。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839.9億元,增長130.1%;鋰電池出口254.1億元,增長360.8%,成為出口主要拉動力。
從消費、投資到外貿,面對新能源汽車產業全方位、“碾壓式”影響,參與新一輪競逐的城市,沒有誰愿意輕易錯過。
從省級層面來看,廣東無疑是汽車產業領跑者。不久前,廣東最新政府工作報告透露,廣東已形成8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其中,去年誕生的第八個萬億集群,正是汽車產業。這也意味著,作為全國汽車產業“領頭羊”,廣東率先邁向萬億級。
圖片來源:攝圖網_504648318
2022年,廣東汽車產量預計超過410萬輛,同比增長超過20%,居全國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預計接近130萬臺,同比增長140%,占全國新能源汽車產量近兩成。
進入新能源汽車時代,區域格局正在不斷洗牌。汽車產量前五名省份中,除廣東近年地位較為穩固外,吉林曾在2019年短暫超過上海,隨后連續兩年下降,到2021年,上海已反超吉林48萬輛。去年前11個月,兩地差距仍在繼續擴大;與此同時,湖北也被重慶超越,退居第五位。
作為廣東汽車產業主陣地之一,廣州無疑是“守擂者”。據初步統計,廣州汽車產量將于2022年超過310萬輛,連續四年居全國城市之首,汽車工業總產值已超過6000億元,正向萬億目標加速靠近。
但疫情之下,廣州汽車產業結構性問題也暴露無余。當地媒體報道,廣州汽車產業“整零比”僅1:0.35,而汽車發達國家則為1:1.7。
廣州整車生產企業,不少由長三角供應商提供關鍵零部件;廣州占比較高的日系整車生產企業,進口后往往要在長三角完成初步加工和組裝,再運至廣州進一步加工組裝。“偏科”的廣州,勢必難以實現“汽車強市”目標。
基于此,去年,廣州出臺《廣州市支持汽車及核心零部件產業穩鏈補鏈強鏈的若干措施》,直指補齊核心零部件短板和弱項。
不僅如此,對于廣州而言,汽車產業的發展,還關乎到城市產業結構調整的長遠目標。
去年9月,廣州召開推動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專題會議。這場由廣州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協四套班子主要負責人出席的高規格會議上,點明“汽車產業是廣州第一大產業”,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要堅定不移實施‘產業第一、制造業立市’戰略,舉全市之力做高做強做優做大汽車產業”。
回顧過去,上一次廣州有關制造業的選擇,曾讓一直居于“廣州第一大支柱”的汽車產業,一度陷入發展僵局。
圖片來源:攝圖網_501621610
20年前,一波關于汽車行業的競爭曾在廣深兩市之間拉開。與“老玩家”廣州多輪交鋒后,深圳選擇“從零開始”,搭建從整車制造到零部件生產的汽車產業鏈。在此時期,深圳引進比亞迪,并爭取到全國第一個電動車示范區,新下線的比亞迪純電動汽車出租車開始出現在深圳街頭。
有報道指出,當時,廣州傳統車企曾有將深圳作為零部件供應基地、納入產業鏈的想法,但并未被深圳采納。深圳當地汽車業界有一種聲音,深圳可以利用自身優勢“另起爐灶”,而“不一定非要跟著廣州轉”。
如今,比亞迪已然成為深圳汽車行業的代名詞。根據乘聯會數據,去年,比亞迪銷量超過180萬輛,同比增長149.4%,首次超越合資品牌登上國內乘用車市場“銷冠”寶座。
圖片來源:乘聯會
而廣州的汽車產業則顯得慢了一步。在去年出臺《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十四五”規劃》時,廣州曾反思:
汽車、電子、石化三大支柱提了20年,國內外經濟環境和產業發展理念、形態發生深刻變化,廣州重點產業選擇也要適應新階段。在這樣的認識下,廣州推動汽車產業向智能網聯和新能源方向轉型發展,升級打造為新支柱產業。
這背后,則是廣州多年來對“國際貿易中心”的強調,而對制造業的重視程度相對較低。
時移勢易。如今,面對先一步成長起來的深圳新能源產業,這次輪到廣州“再起爐灶”。
去年初,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曾喊出,要將造車新勢力第一梯隊的格局從“蔚小理”,改為“埃小蔚”。其中,埃安、小鵬均來自廣州。從去年銷量來看,埃安增長115.6%,升至造車新勢力品牌首位。
能否奪回汽車行業的“先發”位置,也將關乎到廣州制造業“標桿”能否形成。廣州市統計局一份報告曾提出一種設想,廣州“制造業立市”可以經過三個階段達成,第一步正是作為短期發展“先鋒隊”的新能源汽車產業。
而縱觀廣州制造業,尚缺少一個萬億產業集群。相比之下,GDP前十城市基本已擁有第一個突破萬億的產業集群。廣州前后,深圳、重慶均為制造業大市。作為萬億“后備軍”的汽車產業,能否成為廣州制造業“全盤皆活”的“棋眼”?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