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1-20 13:51:41
每經編輯 段煉
據央視新聞,1月20日,記者從西藏林芝市“1·17”雪崩災害前線應急救援指揮部了解到,截至19日18時,派墨公路雪崩已致13人遇難,9名遇難者信息已確認,其中1名遇難者遺體被家屬認領。
目前,當地共投入各類車輛設施236臺,派出救援專業力量696人,儲備融雪劑79噸(已使用26噸),搶鋪光纜、搭設衛星通信車輛,保持網絡通信穩定,保障搜救工作順利開展。截至19日18時,雪崩堆積區救援通道已打通。
預測20日白天,多雄拉隧道處以多云天氣為主,有利于加快救援速度。
據新華社1月18日報道,應急管理部已派工作組赴西藏指導雪崩災害應對處置。林芝市委、市政府正增派專業救援力量,并做好失聯、遇難人員家屬的安撫、善后工作。
對于附近居民來說,派墨公路是繼扎墨公路后,第二條進出墨脫縣的交通要道。這條公路通車后,林芝市至墨脫縣的道路里程由原來經波密縣的346公里縮短為經派鎮的180公里,通行時間由原來的12小時縮短至4小時左右。當地人將這一路段稱為“旅行進入墨脫的必經之路”,事發路段往來行人大部分都是游客,還有少部分是做生意的,進出墨脫都要經過這條路。
“現場白茫茫一片,都埋平了”
據南方周末,2023年1月17日晚,40歲的扎西次仁踩在積雪上搜救時,“現場白茫茫一片,都埋平了”。
扎西次仁是西藏林芝市米林縣派鎮派四村的村民,在距他所在村子七八公里處發生了雪崩。
林芝市政府值班工作人員稱,在隧道口出現雪崩,相隔數公里之外又出現雪崩。墨脫縣公安局工作人員稱,雪崩發生的位置距離墨脫縣城至少需要兩個小時的車程,接警后已派人救援。
很快出動救援的還有附近村民,當晚9點,扎西次仁與村中十幾位村民一起開車上山支援,于10點左右到達。“路上的雪有50公分左右那么厚,車開得很慢。地很滑,所有車都掛上了防滑鏈。”扎西次仁說。
在大雪和夜色的遮掩下,現場可視性很差,這增加了搜救難度。“有的車都看不見,看得見的只是他們亮起的警示燈。”扎西次仁說,當晚還有政府部門人員、消防隊員和其他村的村民參與救援,共一百多名救援人員。
靠著車輛的燈光,部分受困者得以被救援人員發現。扎西次仁當晚參與救出三人,這三人被困于同一輛車內:“那輛車被打翻,傾斜了。我們通過它的警示燈(發現車輛)。”車輛呈側翻狀態,施救難度較大,扎西次仁說,他同十幾個人一起,拿著鐵鍬鏟雪,將車挖出來,“挖了特別久”。隨后撬開車門,把人救出來。
“雪崩時,根本來不及害怕” 事發地被當地人稱為“鬼門關”
據新京報,記者采訪了其中一名傷者劉巖(化名),他向記者回憶了事發時的情形。當時他正駕車從墨脫縣某地駛往派鎮,“我們從墨脫縣的工地返回派鎮的駐地營地,當時在下雪,天色不算黑,還能看得見雪山上的反光。”劉巖說,他今年58歲,四川人,長期在當地從事司機工作。當劉巖駕車行至鄰近多雄拉隧道口時,雪崩發生了。“一大片雪‘咣’地砸下來,車子就被打翻了,我們在車里不停地打滾兒,我的肋骨被什么東西壓到了。”
“雪崩時,根本來不及害怕,沒想到還能活著回來。”劉巖回憶。
據橙柿互動,在雪崩發生的兩三天前,來這里自駕游的姑娘小李(化名),剛好走過這條線路。她描述說,派墨公路上的暴雪說來就來,一公里外還陽光明媚,轉個彎過來,就開始飄雪,到了多雄拉隧道需要排隊等檢查。路挺難走的,但這個事確實也是天災。”
公開資料顯示,多雄拉山口位于喜馬拉雅山脈北段主脊,海拔4200米左右。
據橙柿互動,在當地從事旅游生意的李先生表示,“派墨公路是在原始森林開鑿的一條公路,原來有一條老公路,但比較破舊難以通行,繞路又遠,就又修了這一條派墨農村公路。這里每年三四月雪最大,去年3月底,一次雪崩,四個人同時被埋,搶救無效身亡。”
那么,既然道路險阻、雪崩頻發,為什么還有人冒著大雪前往?
李先生介紹說,這個季節,派墨農村公路剛通車,這是一條在原始森林里開鑿的公路,但沿線的原始自然風光絕佳。
項目資料顯示,派墨項目公路全長64.73公里,分兩期建設,一期為米林派鎮至墨脫汗密。
2016年5月2日派墨項目多雄拉隧道開始掘進,一期工程中4.78千米的多雄拉隧道是關鍵工程,最大埋深達820米,這里是派墨農村公路最大的“硬骨頭”。2018年12月31日,多雄拉隧道洞內道路主體結構完工。
在拉薩開過多年客棧的王先生是一個西藏通。他向記者介紹說,“這里的風光很漂亮,原來一條老路是從波密那邊通往墨脫,去拉薩去林芝繞很遠很遠的路程,而且路況不穩定,經常封路,什么單雙號限行。多雄拉隧道開通了之后,這個路程縮短了不少,風景更好。新路派墨公路的地質狀況和修建技術,更成熟一點兒。”
在當地人眼里,多雄拉雪山終年積雪不化,即使是在開山通行的幾個月內,雨雪雹霧也是說來就來,其翻越難度,甚至超過許多五六千米的高峰。許多負重的民工和馬匹,曾經永遠留在山口,當地人稱這里為墨脫路上的“鬼門關”。
編輯|段煉?杜恒峰
校對|王月龍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央視新聞、新華社、南方周末、新京報、橙柿互動、公開資料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