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廣東第五城,給廣州的啟示

每日經濟新聞 2023-02-02 21:40:41

作為核心城市之一,廣州在1.0%的增速下,GDP被重慶反超——這也是繼2016年被深圳超越后,廣州又一次被超越,目前GDP排名全國第五。有人失意,也有人得意。同樣在區域內的惠州再次成為“引領者”,2022年GDP首次突破5000億大關,增速4.2%,居于全省首位;今年開年更提出“加快打造廣東經濟總量萬億第五城”,正式邁出沖刺步伐。近段時間,關于“廣東制造如何當家”“廣州怎么辦”的討論甚囂塵上。以這兩座城市的經濟數據為樣本,似乎可以找到一些解題思路。

每經記者 楊棄非    每經編輯 楊歡

Hyprewnvnl1675335624760.thumb_head

圖片來源:中國廣州發布

作為廣東新春第一會,規格極高的“廣東高質量發展大會”打響“第一槍”。省委書記黃坤明在會上發出“五連問”,第一問就是,面對百年變局中更多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廣東如何化危為機、行穩致遠?

廣東的急迫不難理解。根據不久前公布的數據,廣東2022年GDP為12.9萬億元,增速僅為1.9%,不僅低于3%的全國水平,也遠低于去年定下的5.5%目標。

珠三角是廣東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同樣是廣東經濟的“增長極”,該區域內部分城市表現不及預期是全省經濟增速下降的重要原因。

作為核心城市之一,廣州在1.0%的增速下,GDP被重慶反超——這也是繼2016年被深圳超越后,廣州又一次被超越,目前GDP排名全國第五。

有人失意,也有人得意。同樣在區域內的惠州再次成為“引領者”,2022年GDP首次突破5000億大關,增速4.2%,居于全省首位;今年開年更提出“加快打造廣東經濟總量萬億第五城”,正式邁出沖刺步伐。

近段時間,關于“廣東制造如何當家”“廣州怎么辦”的討論甚囂塵上。以這兩座城市的經濟數據為樣本,似乎可以找到一些解題思路。

惠州的“底牌”

惠州的進擊,從前年就已現端倪。

數據顯示,2021年,惠州GDP達到4977.36億元,進一步拉開了與珠海的差距,增速達10.1%。工業經濟是惠州增長的重要來源:全部工業增加值增速達到13.3%,工業總產值更是一舉突破萬億,成為廣東第五座萬億工業城市。

去年,工業繼續發揮穩增長的“扛鼎”作用。數據顯示,惠州三次產業中,二次產業增速高達7.2%,與此相比,三次產業增速僅為0.02%。其中,工業增加值為2424.82億元,同比增長6.3%。

從細分領域來看,在惠州“2+1”產業中,石化能源新材料行業實現領漲,增速達10.3%,與此相比,電子行業增長2.5%,生命健康制造業增長9.6%。此外,石化產業占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31.4%,與占比32.5%的電子產業幾乎持平。

略顯傳統的石化產業,為何能成為惠州工業增長的重要來源?

從外部來看,有分析指出,由于2022年全球大宗商品價格輪番上漲,讓重化工再次迎來產能擴張期,推動惠州石化產業增長16.1%。

而若進一步挖掘產業發展深層次邏輯,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事實上與廣東整體制造業發展基礎密切相關。

惠州石化產業的發展史并不算長。最重要的節點出現在2006年,當年,經過14年選址最終敲定惠州的中海殼牌項目,在38個月建設后實現一期項目投產。據當地媒體報道,這是當時中國最大的中外合資石化項目。

圖片來源:大亞灣發布

在中海殼牌項目的“榕樹效應”下,石化巨頭紛紛注意到惠州得天獨厚的優勢區位,石化產業也上升為惠州支柱產業。即使在疫情影響較為嚴重的2020年,多家世界500強石化企業投資惠州,投資額超千億元。

大亞灣區石化產業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特聘專家蔣興鏞分析,除港口等交通優勢外,惠州石化產業基地所生產的多樣化、豐富的基礎材料,可以應用于珠三角地區的家電產業、日用化學工業及醫藥業等相關制造業中,這種區位優勢是巨頭青睞惠州的重要原因。

換句話說,石化產業作為整個制造業的上游行業,恰好與廣東產業結構相吻合——在外界看來,廣東制造在直接面向消費者的下游行業有突出優勢。

在惠州,石化產業已然帶動下游產業的布局。在中海殼牌項目所在的大亞灣石化區,包括巴斯夫、科萊恩、三菱化學等客戶企業紛紛入駐,就地轉化了中海殼牌50%的液體石化產品,實現產品的“隔墻供應”。

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分析指出,曾以趕超中山為目標提出的“大項目戰略”,不僅帶動了惠州包括石化在內的多個產業快速發展,現在看來,這些大產業、大項目對惠州經濟增長發揮的作用比較明顯,而且容易產生跨越式發展。

廣州的短板

如果說主動布局是惠州因石化而興的A面,那么B面,則是廣東制造業上游補短板的迫切需求。

3年前,東華能源茂名項目正式開工。東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實控人王銘祥觀察發現,過去,廣東制造業的發展主要在下游,零售業末端比較發達,相反在上游卻是短板,與江蘇、浙江、山東相比是有差距的。

“往末端走,市場波動比較大。”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對于廣東來說,有必要發展基礎產業經濟大盤,同時與下游產業形成很強的互補性。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也可以用來解釋廣州的“失速”。

數據上看,廣州去年三次產業增速表現均不盡如人意,與1.0%的GDP增速相比,第二產業增速為1.07%,第三產業則為0.97%,均未能引領增長。而相比之下,“攻擂”成功的重慶,第二、第三產業增速分別為3.3%和1.9%,助推其GDP增速為2.6%,第二產業再一次發揮經濟增長“穩定器”的作用。

細分數據上看,兩市制造業增長引擎均為汽車產業。其中,重慶汽摩產業增加值增長7.1%,新能源汽車增加值增長1.4倍,而廣州汽車制造業增加值增長4.8%,新能源汽車產值增長1.2倍。粗略比較下,廣州表現略遜于重慶。

圖片來源:中國廣州發布

事實上,去年,廣州汽車制造業產值曾出現單月負增長。一個原因是,汽車產業鏈多次受疫情受阻,零部件“斷供”。

其根源正是上游產業的缺失。據當地媒體分析,全國汽車產業鏈分工明確,包括芯片等在內的大部門關鍵零部件,主要集中在長三角生產。

相較而言,廣州整車生產企業由長三角供應商供貨的多為BCM、渦輪增壓器、智能進入系統、SRS氣囊、空調壓縮機等關鍵零部件。因此,從一級至三級等多個不同級別供應商任何一級停擺,整車生產企業都有可能受到影響。

廣州并非沒有發展上游產業的基礎。

以石化產業為例,早在2009年,乘著在全國外貿大省大市的“重化工大潮”,廣州就曾“重倉”石化產業,后將其與汽車制造業、電子產品制造業共同定位為廣州傳統三大支柱產業。

然而,隨著互聯網、新能源等新經濟走上風口,廣州石化產業熱度下降,產能過剩、污染環境等問題更使其蒙上陰影。到去年11月底,廣州石化產業總產值約為2700億元,與此相比,去年惠州石化能源新材料產業集群規模達3450億元。

去年,廣州出臺規劃,提出力爭綠色石化和新材料產業規模三年突破4000億元,意在進一步推動石化產業發展。外界看來,這不是“重走回頭路”,而是面向綠色和精深加工的轉型,關鍵正是在于聚力發展上游產業、解答“產業基礎高級化”這一核心課題。

轉型的策略

當然,發展石化產業,不止在于簡單“填補”廣州、乃至整個廣東制造業上游空白。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傅向升曾指出,化工新材料因已成為當今關注度最高、需求最旺、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其發展和技術水平直接關系到高端制造領域、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與戰略新興產業、航空航天、國防軍工等領域的水平和競爭力,甚至直接推動并影響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速度與進程。

從廣州新一輪石化產業規劃中亦可見一斑。在廣州綠色石化和新材料重點產業鏈圖譜中,包含至少6條細分產業鏈條:先進石化材料產業鏈、前沿新材料產業鏈、新型顯示用材料產業鏈、集成電路用材料產業鏈、汽車用材料產業鏈、生物醫用材料產業鏈,無一不是未來產業風口的必要材料基礎。

圖片來源:中國能源報

一個近在眼前的變革,就可能出現在當下火熱的新能源汽車領域。

王銘祥在接受采訪時指出,能源和材料領域正在發生一場深刻革命。隨著新能源汽車推廣,未來石油最大用途是用一步法生產烯烴和芳烴,基礎化學品會越來越廉價,為大力發展新材料創造條件。而高分子復合材料、特性材料將取代水泥鋼筋,比如碳纖維與聚丙烯復合將可能作為汽車輕量化材料——聚丙烯工廠就是未來的鋼鐵廠。

可以看到,廣東所面臨的“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中核心基礎材料的問題,轉型升級的石化產業將有望提供解決方案。

而反過來,廣東也需要引進更多石化產業的大項目,帶動經濟整體發展。

去年,總投資100億歐元的巴斯夫一體化基地項目全面建設、首套裝置投產,這是我國重化工領域首個外商獨資項目;中石油廣東石化煉化一體化等項目亦建成投產。

接下來,廣東還將推動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中海殼牌三期乙烯、茂石化技術改造等產業鏈重大項目建設,支持揭陽大南海石化工業區等建設。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謝寶劍指出,這些集中在產業鏈上游環節的重大項目,能夠帶動相關行業就業,刺激核心技術創新,吸引人才集聚,帶動配套廠房設施建設,從而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現在,我們不妨再回到廣州的問題上來。

在外界討論近年廣州的發展態勢時,有一種共識是,廣州在新興產業上慢了半拍。中國城市經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宋丁此前撰文提到,與深圳相比,廣州一個鮮明的弱勢是,在新經濟的格局、模式和模塊上相對發展規模和速度偏弱。

縱觀廣州經濟底盤,宋丁分析指出,歷來優勢明顯的大石化、燃油汽車等傳統制造業、傳統貿易及服務體系,產業鏈的市場競爭力逐步下滑,自然越來越拖累廣州經濟的增長規模和速度。

廣州如何先人一步,找到下一個產業發展的風口?盡管與廣州發展階段并不相同,但惠州的經驗仍然有參考價值:傳統產業并非一無是處,相反,面對新的發展機遇下,“彎道超車”的鑰匙可能就潛藏其中,等待廣州進一步挖掘。

正如廣東省委書記黃坤明在會上所說,高質量發展注定是一條需要邁過重重險灘、陡坡、難關的艱辛道路。雖然很難,但必須行動起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廣州發展 制造業 GDP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