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拜登批準,“重大災害聲明”

每日經濟新聞 2023-02-07 07:12:43

每經編輯 畢陸名

據央視新聞7日消息,當地時間2月6日,美國總統拜登批準北達科他州的重大災害聲明。他下令提供聯邦援助,以幫助完成州、部落和地方在2022年11月9日至11月11日期間受嚴重冬季風暴、暴雪和大風等災害影響地區的恢復工作。根據聲明,聯邦資金在成本分擔的基礎上,可用于全州的減災措施。

美國東北部遭強寒潮天氣

據新華社2月5日消息,強寒潮4日席卷美國東北部地區,在多地創下最低溫度紀錄。強風還造成馬薩諸塞州一名嬰兒死亡。新罕布什爾州芒特華盛頓天文臺記錄下的夜間風寒溫度低至零下78攝氏度,創美國有相關記錄以來最低紀錄。

風寒溫度是皮膚的感知溫度,與風力和氣溫等因素有關。據法新社報道,這一極端風寒溫度是當時零下43攝氏度的氣溫與時速178公里的強風共同作用的結果。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此前美國風寒溫度最低紀錄出現在阿拉斯加,為零下76攝氏度;芒特華盛頓天文臺此前的風寒溫度最低紀錄出現在2004年,為零下74攝氏度。

2月3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一名女子在國家廣場游覽。圖片來源:新華社

據美聯社報道,這次強寒潮天氣中,該天文臺記錄下的最低氣溫為零下44攝氏度,最高風速達時速204公里。依照美國國家氣象局說法,由加拿大東部襲來的這股北極風暴給美國紐約州的奧爾巴尼和羅切斯特、緬因州的奧古斯塔以及馬薩諸塞州的伍斯特等地均帶來創紀錄的最低氣溫。

位于緬因州卡里布的國家氣象局辦公室說,它收到了關于“霜凍地震”的報告,這種震蕩感覺像地震,不過是因土地在寒冷中突然開裂造成的。“霜凍地震”中還有樹木裂開,可能是由于樹干內液體被凍結所致。

據央視新聞4日援引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當地時間2月4日報道,各地官員敦促公眾待在室內,多個州已開設收容所和溫暖中心,為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援助,特別是為無家可歸的弱勢群體提供援助。

不過,美國國家氣象局估計,這股強冷空氣即將移出東北部大部分地區,多地氣溫5日會明顯回升,其中波士頓的最高氣溫有望達到8攝氏度以上。

冬季風暴為何頻襲美國?

據中國僑網5日報道,2022年12月,北美地區就曾遭遇冬季風暴,美國、加拿大多地交通、供電、人員流動等受嚴重影響。有氣象學家表示,該次冬季風暴與“炸彈氣旋”有關。“炸彈氣旋”主要是由冷空氣與暖濕空氣相遇而形成,導致大氣壓力在24小時內驟降,具有強大的爆發力和破壞力。

隨著全球氣溫上升,更暖的空氣濕度更高,熱能更高,這通常導致夏季降水量上升,冬季降雪量增大。此外,北美較大的山脈多為南北走向,山脈之間是寬闊的平原等,難以抵御極地冷空氣長驅南下的急襲。

2月3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人們經過國家廣場。圖片來源:新華社

近年來,從高溫熱浪、暴雨洪災到颶風山火、極端寒流,全球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頻率和規模都在持續增加。專家表示,氣候變化是極端天氣事件越來越頻繁的重要推手。加拿大滑鐵盧大學氣候適應中心負責人布萊爾·費爾特馬特表示,隨著全球氣溫上升,更暖的空氣濕度更高,熱能更高,這通常導致夏季降水量上升,冬季降雪量增大。專家表示,各國需要為應對更頻繁、更強烈的氣候災難做好準備;同時應加強國際合作,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完善極端天氣預警機制,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

應對冬季風暴首先應注意保暖。在以往的冬季風暴中,部分遇難者在車中或戶外被發現因失溫死亡,也有人因在清理積雪時突發疾病、救護力量難以及時趕到而去世。

面對降溫天氣,應提前做好準備,合理規劃外出需求,盡量減少外出安排,在溫暖的室內度過嚴寒。此外,戶外管道受急劇降溫影響有爆裂可能,應提前做好相應保暖措施或關閉閥門。

其次,應做好物資準備。由于有斷電風險,應在惡劣天氣到來前做好電力儲備,為充電設備充好電量,檢查手電筒等設備電池組,有條件的可以準備備用電源。提前清點常用物品儲備,確保藥品等急需品充足。照明、取暖時,盡量避免在室內使用會產生一氧化碳的器具,如確需使用則嚴格依照使用說明進行,并注重適時通風。

另外,冬季風暴發生時,應盡量避免上路。受雨雪及降溫影響,道路結冰,不利于駕車出行。據報道,自1月30日起,緊急救援人員接到得州各地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現場有數百起,至少有6人在該州結冰的公路上喪生。美國國家氣象局1日發布推文稱:“我們再怎么強調這一點都不為過:不要上路!”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央視新聞、中國僑網、新華社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環球時政要聞 自然災害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