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2-07 19:43:35
高新區向來是創新高地、產業高地以及人才高地的代表,在城市發展中起到關鍵帶頭作用。
日前,陜西省人民政府批復了4家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陜西高新區總數進一步擴容,總數達到29家。
高新區數量的進一步增長,意味著當地高新技術要素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從而通過高新區這一產業聚集載體形成知識、技術的碰撞,進而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每經記者 張文瑜 西安 每經編輯 賀娟娟
高新區向來是創新高地、產業高地以及人才高地的代表,在城市發展中起到關鍵帶頭作用。
日前,陜西省人民政府批復了4家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陜西高新區總數進一步擴容,總數達到29家。
高新區數量的進一步增長,意味著當地高新技術要素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從而通過高新區這一產業聚集載體形成知識、技術的碰撞,進而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作為區域經濟觀察者,粉巷財經的關注點在于,當下陜西省內的高新區分布狀況如何,高新區的設立在資源和政策上又能給予地方怎樣的發展空間?
日前,陜西省政府批復建設延安黃陵,咸陽興平、武功和禮泉4家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從具體批復情況來看,興平市工業園區航空航海科技創新產業園、武功縣工業園區和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園、禮泉縣陜西再生資源產業園和禮泉縣工業園、黃陵縣工業園區建設特色型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分別定名為興平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武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禮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黃陵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享受省級高新區相關政策。
而省級高新區的建設批復,均基于當地區域產業創新基礎能力建設高度相關,絕大多數高新區需要依靠原有的區位優勢來確立自身的產業發展定位。在原有產業的基礎上發展壯大相關產業,并圍繞產業鏈進行招商,形成上下游產業集聚。
其中,興平高新區主導產業為航空裝備、航海裝備和新材料產業,構建“兩航一新”現代化產業體系;武功高新區主導產業為高端裝備制造、電商平臺經濟和循環經濟產業,加快構建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特色產業體系。
禮泉高新區主導產業為循環經濟、高端裝備和綠色食品產業,加快構建綠色化、數字化、高端化產業體系;黃陵高新區主導產業為數字文化、新材料和智能裝備制造產業,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
據粉巷財經了解,在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興平是國家156項重點工程中承擔項目最多的縣級區域,域內有115廠、514廠、408廠等多所軍工企業,秦創原(興平)航空航海科技創新產業園項目亦納入陜西省“十四五”規劃。
武功縣號稱“西北電商第一縣”、禮泉縣新型材料產業園并入禮泉縣工業園區,組建秦創原•禮泉縣循環經濟創新實踐基地、西安交大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禮泉工作站等;黃陵縣建成了秦創原軒轅科技創新中心,設立多項融資資金池支持科技創新發展。
截至目前,陜西高新區總數達到29家,其中國家高新區7家、省級高新區22家。
“高新區的設立的初衷就是要發展高新技術以及高新技術產業。國家級高新區和省級高新區可能在創新政策或者給予開發區的有些權限可能有差別,但目的都在科技創新孵化上。”西安石油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曾昭寧告訴粉巷財經。
具體區域來看,渭南、咸陽在高新區數量上領跑全省。
其中,渭南市有渭南高新區一家國家高新區,富平高新區、蒲城高新區、韓城高新區、白水高新區4家省級高新區。
咸陽市有咸陽高新區一家國家級高新區,興平高新區、禮泉高新區、武功高新區、三原高新區4家省級高新區。此次批復的4家省級高新區中,興平、武功和禮泉3家高新區均在咸陽。
咸陽高新官微
此外,榆林、延安、寶雞各有三家高新區;漢中、西安、商洛、安康各有兩家高新區;銅川一家省級高新區以及楊凌農業高新區。
曾昭寧認為,陜西的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主要聚集在關中,陜北是以能源化工為主,陜南以綠色產業和循環經濟為主,所以在高新區的分配上關中地區可能比較有優勢。
以建設時間來看,陜西省的7個國家級高新區中,西安高新區建設于1991年,寶雞高新區建設于1992年,楊凌農業高新區建設于1997年,咸陽高新區成立于1992年5月,2012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升級為國家級高新區。
具體到高新區整體實力來看,西安 高新區2022年經濟發展總量突破3100億元,占西安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一,汽車、電子信息等5大主導產業產值較去年同比增長46.7%,成功培育光電子、汽車兩個“千億產業”。
值得一提的還有寶雞高新區。2022全國開發區百強榜單中,寶雞高新區是除了西安高新區之外,唯一上榜的陜西高新技術開發區。
目前,寶雞已形成鈦及鈦合金、汽車及零部件、優勢裝備與特色食品四大優勢產業。
截至2022年9月,寶雞共有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6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9戶、上市企業5家。在陜西省2022年度省級上市后備企業名單中,寶雞市23家企業入選,入選企業總數及各檔入選企業數量僅次于西安。
可以說,高新區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整體來看,高新區的發展歷程與國內高新技術產業的形成是高度同頻的,其中生物醫藥、新能源、環保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一系列戰略新興產業不但成為高新區發展的主導產業,亦形成了極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各區域的高新區也紛紛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大力發展與國家規劃、區域產業規劃相適宜的新興項目,明顯看到的是,當下高新區的設立更加注重區域均衡、主導產業賦能、生態環境建設以及綠色持久發展。
西安高新官微
例如,科技部在2022年11月9日發布的《“十四五”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規劃》透露,到“十四五”末,國家高新區數量達到220家左右,實現東部大部分地級市和中西部重要地級市基本覆蓋。
此外,陜西亦在2021年印發的《關于促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中提到,到2025年,力爭實現國家高新區地市全覆蓋,布局建設省級高新區超過25家;高新區生產總值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0%。
就目前來看,延安、漢中、商洛、銅川由于自身主導產業原因,未來仍需依托調整區域產業結構,鞏固自身高新技術產業基礎,推動現有高新區進一步升級,從而有效提升區域創新水平。
因而,想要更好地發揮高新區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帶動效應,高新區在提升自身競爭實力的同時,亦能作為增長極將其能量有效地傳遞到周邊區域,形成區域間的長期聯動及產業細化升級,從而實現地區整體創新水平的提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