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每經熱評丨促進供需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實現國民經濟良性循環

每日經濟新聞 2023-02-08 22:11:10

每經特約評論員 盤和林

據新華社報道,中共中央政治局1月31日下午就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進行第二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立足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統籌發展和安全作出的戰略決策,是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部署。只有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才能夯實我國經濟發展的根基、增強發展的安全性穩定性,才能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中增強我國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不被遲滯甚至中斷,勝利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

習近平強調,要搞好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實現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堅決貫徹落實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盡快形成完整內需體系,著力擴大有收入支撐的消費需求、有合理回報的投資需求、有本金和債務約束的金融需求。

筆者認為,當前階段,擴大內需需要從消費、投資和金融三個方面入手。

就消費需求擴張而言,會議指出,建立和完善擴大居民消費的長效機制,使居民有穩定收入能消費、沒有后顧之憂敢消費、消費環境優獲得感強愿消費。

這個道理不難理解,穩定持續的收入是消費需求擴張的重要基礎,經歷三年疫情,如今全面放開,即使民眾有強烈的消費意愿,但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疫情期間的收入降低,也會一定程度上提高民眾預防性儲蓄的動機,這不僅影響了居民的消費能力,也會影響居民的消費意愿。

同時,國民收入分配機制的不完善又加劇了這一狀況。從經濟學的角度看,貨幣的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決定了,增加一單位貨幣對普通人帶來的效用,大于對富人帶來的效用。社會收入分配越公平,整個社會的福利就會更大。因此,二十大報告特意指出,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堅持多勞多得,鼓勵勤勞致富,促進機會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種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眾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加大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的調節力度。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規范財富積累機制,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

就投資而言,會議指出,要完善擴大投資機制,拓展有效投資空間,適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擴大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持續激發民間投資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投資的擴張和投資機制的完善是應該建立和依托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上的。這也就意味著,投資需求的擴大是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分不開的。

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始于2015年末,從最開始的“三去一降一補”進一步延伸到“破、立、降”“鞏固、增強、提升、暢通”“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需求”等。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階段性目標可以看出,當前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更加關注產業的協同、產業鏈的完善、高質量創新動能培育和數字等高新產業發展環境的營造,以及與需求側管理的動態協同。可以看到,不論是供給還是需求,都更加注重市場預期的積極性。同時,更加注重可持續性和高質量的發展。

此次會議指出,要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動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突破供給約束堵點、卡點、脆弱點,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競爭力和安全性,以自主可控、高質量的供給適應滿足現有需求,創造引領新的需求。

這里不得不提的是經濟學關于供需的兩個經典理論,即凱恩斯供需定理和薩伊定律,前者認為需求拉動供給,后者認為是供給創造需求。雖兩者觀點相左,但是其實都是強調了供需之間的動態協調和平衡。

因此可以看到,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實現國民經濟良性循環,需要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管理的動態協同。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平衡收入分配。同時,消費需求擴張和消費升級對創新的作用是被廣泛認可的。完善社會保障,減輕醫療、養老和教育的壓力,增加居民消費的意愿和能力,在擴大內需的同時能有效促進產業的創新和發展。

此外,要暢通要素流通機制,比如在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數字經濟、電子商務等方面建立自由、標準的市場環境,暢通國內循環。

最后,還應完善金融體系,積極引導金融服務于新興實體產業的發展,同時提升金融數字化、信息化水平,減輕實體經濟的發展壓力,形成供給創造需求,需求帶動供給的新發展格局,實現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

(作者系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