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8 12:27:01
“雙碳”目標下,智慧樓宇作為當下建筑行業向綠色轉型升級的重要一環,正在成為行業關注和發力的焦點。
2月16日,國內ESG先行者海爾智家發布了全國首個“建筑節能低碳智慧運行管理平臺”,同時還發布了一個“全流程一站式智慧樓宇解決方案”——MetaBuilding樓宇大腦,以及2項顛覆性技術:熱能回收和靜壓氣懸浮,讓廢熱、氣體膨脹都能發電,以科技實現“負碳”。
通過智慧樓宇解決方案的全新布局,海爾智家跳出了商用中央空調單線競爭模式,進入到更為廣闊的智慧樓宇藍海。與打造全球高端市場、智慧家庭場景品牌三翼鳥等戰略一樣,海爾智家新的增長空間正在全方位打開。
“雙碳”目標下,各行業都在推進節能減排。新能源車正在降低汽車的碳排放,建筑也是碳排放的重要來源。根據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長江證券研究所的數據顯示,建筑運行環節的碳排放在2019年時,就大約占到國內全社會碳排放比重的22%,是社會主要的碳排放源之一。
技術是解決難題的關鍵手段。像通過電池技術的創新,讓電池組替代燃油發動機,從而降低車的碳排放。同樣,建筑的碳排放降低也依賴于技術的突破。積極踐行ESG理念的海爾智家,在本次發布會上發布了熱能回收和靜壓氣懸浮2項顛覆性技術,并推出“降碳”、“零碳”、“負碳”3大節能新思路:首先,是通過磁氣懸浮智慧節能方案實現“降碳”;其次,是通過光驅儲能方案實現“零碳”;最后,通過熱能回收發電及氣態膨脹發電實現“負碳”。
具體來看,熱能回收技術重點涉及的是磁氣懸浮ORC發電、光驅儲能兩方面的創新技術應用。一是磁氣懸浮ORC發電。具體說就是,海爾將鋼鐵冶金、化工石油等工廠釋放出的工業廢熱回收回來,通過磁氣懸浮ORC發電機組將這些廢熱再轉化成電能,提供給建筑內部日常能源使用。在廢熱轉化為電能的整個過程中,磁氣懸浮ORC發電技術將轉化效率提升了10%。二是光驅儲能。海爾智慧樓宇推出的光驅儲能方案重點是借助光伏發電產生電能和熱能,當產生的這些能量超過建筑內空調和熱水系統所需時,就會優先存儲備用,同時還可以通過管理系統并網出售。
而海爾智慧樓宇自主研發氣懸浮壓縮機技術,消除了啟停過程中的摩擦問題,真正實現了運行無摩擦,整體節能超50%。
可見,技術創新一直是解決難題的“鑰匙”,海爾智家深刻洞察了樓宇建筑中耗能的關鍵節點,并利用熱能回收和靜壓氣懸浮2項顛覆性技術實現了突破。
家電行業并不是新行業,只有持續利用技術創新開拓企業邊界才能獲得持續增長,這就是技術的飛輪效應。本次發布會,除了2項顛覆性科技外,海爾智家還發布了行業首個智慧樓宇大腦MetaBuilding,一舉解決了樓宇能源系統的“各自為政”難題。
這在解決了樓宇中暖通、安防、電梯、照明等多套子系統“各自為政”難題的同時,通過統一管理提高節能效率,讓樓宇真正變得智慧化。如在上班的早晨,你只需要在辦公樓大廳閘機處刷臉即可快速進入大樓,這時候電梯自動下行,無需長時間等待。在辦公室內,燈光、空調、新風等根據常用模式自動開啟,并根據當日光照、天氣等自動調節至最佳狀態。當刷臉打開會議室大門后,電源、電子表、電子屏等設備自動開啟,輸入密碼即可云投屏。這套方案,既提升了30%的辦公效率,也合理化的節約了能源。
不難發現,海爾智家從智慧樓宇的頂層設計開始,通過發布行業首個智慧樓宇大腦MetaBuilding及2項顛覆性科技,不僅能提高節能效率、辦公效率,讓樓宇建筑進入智慧化時代。同時也讓海爾智家跳出了商用中央空調的單線競爭邊界,進入到更為廣闊的智慧樓宇藍海中。這也意味著,海爾智家的布局將為公司的業績持續增長提供動能。
而為了持續的增長,進入2023年以來,海爾智家在其他業務上也進行了一系列密集布局,不斷挖掘新的增長點。
在國內,海爾三翼鳥4.0智慧家庭體驗中心在廣州開業,憑借數字化門店+沉浸式體驗實現了獲客數量的倍數級增長;海爾空調在開年首月實現兩位數增長后,又在2023年新科技發布會上發布了顛覆性新科技——可變分流科技,可以將空調冷熱能力發揮到最大,挖掘市場增量空間。
在海外,卡薩帝進軍巴基斯坦,加速布局海外;AQUA品牌店落地望加錫,至此已進入印尼數千家商店;日本新生活季期間,海爾、AQUA雙品牌冰箱、冷柜份額合計TOP1,洗衣機持續增速引領。
海爾智家一系列的布局動作受到了資本市場的關注。Wind顯示,截至1月31日收盤,海爾智家1月獲得北向資金加倉逾1800萬股,北向資金持倉市值達186.31億元。
如今,海爾智家在智慧樓宇上的技術創新引發行業突破,不僅是其踐行“雙碳”目標下推進降碳、零碳、負碳發展,踐行ESG理念的重要舉措,也是其開啟業績新增長點的關鍵一步,或將引起資本市場新的關注。
(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