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2-21 20:41:50
◎王俊峰認為,市場回到了一個正常狀態。去年二級市場的下跌,對一級市場的情緒面確實是有負面的影響。但2022年11月份開始反彈以后,明顯感覺投資人情緒有所緩解,開始重拾信心。“我們認為今年的市場肯定變得更加活躍。”
◎新冠疫情之下,生物醫藥行業經過了洗禮,這個洗禮不僅是國內的洗禮,同時也是國際競爭的洗禮。產業的創業團隊,包括科學家、企業家的眼光會更加開闊。
每經記者 陳星 每經編輯 梁梟
近日,由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成都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支持,成都高新策源投資集團主辦的2023中國(成都)產業基金生態大會在成都召開。會上,一場主題為“向上生長,生物醫藥產業的投資邏輯”的分論壇同步召開,多位投資機構代表就生物醫藥行業近年來的冷熱波動、未來機遇展開討論。
君聯資本聯席首席投資官、董事總經理王俊峰在會上表示,生物醫藥產業正在回到一個適合投資的節點。“過去兩年或過去三年,這個領域出現很大的泡沫,這個泡沫必須有一個擠出或出清的過程,重新回到一個真正的價值投資的狀態,對我們才是一個合適出手的時機。”
正心谷資本合伙人謝榕剛在該分論壇上表示,過去兩三年生物醫藥行業遭遇了短期資本市場的寒冬,但是仍看好產業的長期發展。
謝榕剛說道:“我在2011年剛進入醫療投資行業的時候,等一個臨床批件都要等2年,申報產品上市一般也要等兩三年。回過頭來看,自從2015年醫藥政策改革之后,整個醫藥行業的創新環境發展迅速,無論是香港18A還是科創板推出,對于醫藥企業來說資本市場的退出路徑更多樣化,也給整個產業創造了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機會。另外,包括過去兩三年,中國很多創新藥在出海方面做出非常多的成績,一些新的技術平臺也在不斷出現,所以我們對這個行業仍然長期看好。”
君聯資本聯席首席投資官、董事總經理王俊峰則表示,從數據上來看,生物醫藥產業去年交易金額相比2021年大概跌了一半。2020年、2021年,這個行業因為疫情的刺激市場交易異常活躍,交易筆數和金額雙雙創出新高,2022年的數據和2019年差不多,還略微有一點增長。所以王俊峰認為,市場回到了一個正常狀態。去年二級市場的下跌,對一級市場的情緒面確實是有負面的影響。但2022年11月份開始反彈以后,明顯感覺投資人情緒有所緩解,開始重拾信心。“我們認為今年的市場肯定變得更加活躍。”
王俊峰認為,對于投資機構而言,生物醫藥產業正在回到一個適合投資的節點。“過去兩年或過去三年,這個領域出現很大的泡沫,這個泡沫必須有一個擠出或出清的過程,重新回到一個真正的價值投資的狀態,對我們才是一個合適出手的時機。”他補充道。
華潤資本醫療健康產業基金董事總經理倪冰則提到,當下的生物醫藥市場正處于“大病初愈”階段。他舉例稱,在醫療器械行業、IVD行業,包括在創新藥行業的龍頭公司,現在的市值也只是恢復到了高位時或者發行時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反彈比較好的也只是達到了原來一半多的位置,所以市場還是在“大病初愈”的狀態。后新冠時代,原來在疫情新冠股里過度配置的資金也基本出清了,所以資金也在尋找新的配置機會。
新冠疫情給生物醫藥行業帶來難以再現的外部機遇。在這場階段性機遇中,中國生物醫藥產業也得到了一些可以留存的經驗和教訓。
松禾資本創始合伙人羅飛就在論壇中表示,過去三年對于醫療健康行業的融資有兩個高點。第一是疫情對投資,尤其是二級市場來說,是一場難得的狂歡盛宴,但是狂歡之后一定會有另一個“深淵”。所以新冠疫情從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個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波動。另一方面來講,在這個階段中,中國的醫療企業,尤其是臨床檢測的企業,已經由國內企業變成國際服務公司。
羅飛稱,新冠疫情之下,生物醫藥行業經過了洗禮,這個洗禮不僅是國內的洗禮,同時也是國際競爭的洗禮。產業的創業團隊,包括科學家、企業家的眼光會更加開闊。
羅飛在現場分享了生物醫藥產業的投資機遇。“科學儀器對于新藥的研發、探索會有巨大的幫助,就像ChatGPT可能也會成為發現新藥的重要基礎工具。所以關鍵設備、關鍵儀器,這塊會是投資機會”,他說道,“第二我們關注除了腫瘤和代謝疾病之外的新的疾病群——神經疾病,這個疾病群比腫瘤和代謝群體大”。
羅飛還提醒生物醫藥行業的創業者及企業家,醫藥開發是一個長周期的工作,后期花的錢比前期花的錢要多得多,所以怎么樣備足子彈,在出現突發事件時如何將子彈用得更好非常重要。
王俊峰分享的教訓與經驗則是,國內生物醫藥企業不能依賴于單一的中國市場。從一開始設計的時候,要利用中國的人口紅利、豐富的臨床資源,在能夠快速地實現彎道超車的大前提下,迅速做出二三期臨床數據。在這樣的前提下可以實現海外市場的授權,這個需求變得越來越迫切,對資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王俊峰表示,第一,過去幾年,生物醫藥行業的部分投資投得太早,把這個事想得太樂觀。第二,投得太貴,這在過去兩年也是比較普遍的現象。第三,投錯資產。資本對新藥研發、器械開發過程中的困難估計不足。很多投資人更強調技術,更強調明星大咖,但對商業化缺乏敬畏。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111335494281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