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2-21 23:09:47
每經記者 程曉玲 余蕊均 每經編輯 楊歡
GDP跨越“2萬億”大關后,成都站上了新起點,期望未來5年能夠“再上一個萬億級”臺階,在中國西部“立”起一座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2月21日上午,成都市第十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開幕,市長王鳳朝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過去5年成都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2%,總量達到2.08萬億元;今后5年的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超過3萬億元,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
實現這一目標,內陸城市必須形成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為此成都提出到2027年外貿進出口總額突破1.2萬億元;同時,必須形成更有帶動力和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成都提出打造2個萬億級優勢產業和10個以上千億級支柱產業集群……
一邊加壓,一邊奮進。對于正在行進中的2023年,成都明確了“GDP增長6%以上”的預期目標,通過在促進經濟運行全面回升、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增強創新驅動發展能力等十個方面加速、加勁發力,早日把“藍圖”變為“實景”。
按照成都的說法,保持較快增長,既是為了鞏固其在副省級城市中的發展位勢,也將有利于創造更多居民就業、提供更優公共服務,堅定發展信心。
成都定下新目標,未來5年GDP超3萬億元。圖為遠眺成都金融城天府雙塔附近區域 每經記者 張建 攝(資料圖)
主動服務市場主體“為企業家撐腰”
“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是今年經濟工作的重點,成都自然不例外。
報告顯示,2023年十大重點任務的第一項,便是“聚焦提振信心激發活力,加快促進經濟運行全面回升”。成都希望通過推動消費強勁復蘇、加大項目投資力度、促進外資外貿提質等舉措,力爭實現“穩中求進”、全力跑出“加速度”。
值得注意的是,消費復蘇特別強調“強勁”二字,或與這座以“消費”聞名的城市面臨的挑戰有關。
2022年,成都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096.5億元,同比下降1.7%,增速低于全國平均線1.5個百分點,同時,其人均社消零在GDP十強城市中排名靠后,還有較大挖掘空間。
為此,報告提出,今年將提升消費場景,差異化打造春熙路、交子公園等核心商圈,新引進首店500家以上,打造示范性和特色消費場景16個,“加快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力爭社消零總額實現8%以上增長。
與此同時,“市場主體”作為另一個直觀反映“信心”的指標,成都此番明確表示要主動服務,“旗幟鮮明為企業站臺、為企業家撐腰”。
報告顯示,成都今年重點在“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積極為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健康發展創造更有利條件”,“高效運營12345親清在線,健全完善助企熱線、蓉易辦、蓉易享、蓉易見等企業服務平臺”等方面發力,堅定企業發展信心。用成都的話說,“保市場主體就是保社會生產力”。
就在21日下午,成都市政協即組織經濟界別委員圍繞實施《成都市持續優化提升營商環境十大舉措》協商建言,其中一個共性的建議是,“推進信息化建設”。
打造產業發展新的“四梁八柱”
作為“2萬億俱樂部”新成員,成都的晉級離不開產業的有力支撐。
截至2022年,這座超大城市已培育形成了1個萬億級電子信息產業、8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同時還有3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和2個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不過,未來五年要“再上一個萬億級”臺階,成都意識到,必須推進優勢產業高端化、傳統產業新型化、新興產業規模化,打造產業發展新的“四梁八柱”。
記者注意到,“制造強市”已連續兩年被寫入地方政府工作報告,相較于去年作為“推動先進制造業做強支撐”的一項子內容,今年明確提出“全力建設制造強市”——措辭和位置的變化,都凸顯出制造業之于成都的重要性。
“我關注到成都堅定不移地實施制造強市戰略、產業建圈強鏈行動,實施中小企業能力提升五年行動,這不僅為我們注入了一劑‘強心劑’,也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廣闊舞臺。”劉小念是一名來自制造業一線的成都市人大代表,他所在的企業是一家專注低溫閥門的省級“專精特新”企業。
他表示,成都其實是國內有名的低溫行業制造基地之一,境內有多家行業龍頭企業,建議引導大型企業發揮“鏈主”作用,搭建共性技術平臺,鼓勵產業鏈上各環節企業融通創新,幫助中小企業在融入大企業供應鏈的同時,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根據報告,成都將繼續推動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力爭產業規模突破1.3萬億元,同時推動汽車產業向智能網聯和新能源轉型,增強在航空航天、軌道交通等領域的制造能力,建強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前瞻布局元宇宙、類腦智能、量子計算等新領域新賽道。
成都的目標是,通過深入推進產業建圈強鏈,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到2027年,打造2個萬億級優勢產業和10個以上千億級支柱產業集群,戰略性新興產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別超過20%、15%。
向“創新”要新動能
圍繞高質量發展這條主線,成都正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持續增強創新驅動發展能力。
報告顯示,成都今年將在“建強科技創新支撐體系”持續發力。包括高水平建設西部(成都)科學城、成渝(興隆湖)綜合性科學中心,全力保障國家實驗室建設,開工建設電磁驅動聚變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快建設國家高端航空裝備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等高能級創新平臺,高水平運行天府實驗室等。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這些“高大上”的平臺,成都還將“支持辦好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會”作為創新支撐的一項內容。
而對于代表委員們高度關注的“科技成果轉化”,成都表示,今年將出臺科技成果轉化十條政策措施,加快形成創新活動風險共擔、創新成果多方對接、創新轉化全鏈條加速三大機制。
同時,在集成電路、創新藥等重點領域布局中試研發平臺5個以上,采取“揭榜掛帥”“賽馬”等方式組織實施重點產業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100項以上,力爭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10%以上。
盡管“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5件”“凈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500家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營業收入達1.35萬億元”等指標達成存在挑戰,但也透露了成都強力促進創新成果轉化的決心。
將視野向外延伸,成都的“新動能”還有哪些可能?
作為國內第三個擁有雙國際機場的城市,2022年成都國際航空樞紐旅客吞吐量3109.2萬人次,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一。但對內陸開放來說,這還不夠,空港還有很大潛力。
報告明確提出,今年將聚焦建設國際門戶樞紐,加快構筑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包括加快恢復國際(地區)定期直飛航線、新增5條以上,國際班列開行4700列以上。
“在開放中創造機遇、在合作中破解難題”,成都將再次“起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