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2-21 23:09:48
作者 | 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李志青
城市成功發展的本質是什么?哈佛大學城市經濟學家愛德華·格萊澤教授認為,能讓我們變得更富有、智慧、綠色、健康和幸福的城市就是一個“成功的城市”。
一座成功的城市,最關鍵之處就是要能“吸引人”,人的創新、多樣性和互動也是城市成功重要因素。城市人口規模、專業化分工、消費及社交互動都是世界頂尖城市在發展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除了“人”的層面外,資源環境的承載力更是影響甚至決定著城市的“成功”。城市規模大小的成因是生態環境質量等方面的自然選擇結果。超大、特大城市的健康發展主要涵蓋社會、環境與經濟三個層面,城市的“健康程度”取決于城市的規模、密度、強度和功能等因素。
根據《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城市的競爭力主要由綜合經濟競爭力、要素競爭力、生活環境競爭力、營商環境競爭力、全球聯系競爭力等構成。這些競爭力的維度無疑都在不同層面上關涉到“人”的發展,而從各項競爭力的維度出發,經濟的規模與競爭力呈現出高度的“相關性”,北上廣深等GDP規模第一梯隊的城市始終站在各項競爭力的前沿。
2萬億GDP規模作為城市發展重要標桿,只有持續保障“量質齊升”,才能讓城市繼續維持蓬勃的發展勢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超2萬億后,上海將“創新”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
作為中國經濟龍頭城市的上海,上海的GDP在2022年已經達到4.47萬億元,人均GDP達到17.9萬元。據統計,上海的GDP在2006年達到萬億規模,并于2011年首次突破2萬億關口,之后突飛猛進,分別在2017年和2021年實現3萬億和4萬億規模,平均4~5年左右的時間里實現萬億級別的躍升。那么,在2萬億規模的時候,上海是怎么思考與規劃下一步發展的?
2011年正好是國家“十二五”規劃的起始年份,作為重要的發展背景,上海市的“十二五”規劃編制把2萬億GDP作為新的發展起點,突出地將“創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和各環節,提出了六個基本要求,一是深入推進改革開放,二是加快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三是注重以人為本的社會建設和管理,四是著力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五是加快推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六是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
圍繞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要求,上海在“十二五”規劃中提出了多項具體任務,并明確相應的發展目標。
一是邁向“四個中心”。以提高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為著力點,全力推進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建設,全面提升經濟中心城市的國際地位,為2020年基本建成“四個中心”奠定堅實基礎。
二是構建服務經濟時代的產業體系。把結構調整作為轉型發展的主攻方向,加快發展服務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提升制造業能級,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不斷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
三是建設充滿活力的創新型城市。充分發揮上海科技教育資源和人才集中的優勢,以科技創新引領未來發展,完善城市創新體系,增強科技創新能力。
四是構筑城鄉協調的發展格局。優化市域空間布局,加快發展重心向郊區轉移,以郊區新城建設為重點,推進新型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
五是創建面向未來的智慧城市。突出信息化領先發展,加快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信息化在政務、商務、生活等領域的滲透和運用,促進產業智能發展。
六是建設管理一流的現代都市。堅持以人為本、安全為先、管理為重,把世博經驗轉化為城市管理長效機制,努力形成安全、整潔、有序、高效、法治的城市現代化管理格局。
七是營造生態宜居的綠色家園。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著力推進節能減排,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其他幾項重點目標也均是圍繞創新驅動、轉型發展來設立的。
超2萬億后,深圳以創新驅動、質量引領、全面改革增強發展新動力
作為后起之秀的深圳,在2022年達到GDP3.24萬億元,人均GDP也達到了17.37萬元。據統計,深圳的GDP在2010年突破萬億規模,并于2016年一舉突破2萬億關口,之后在2021年進入3萬億規模。我們可以看看在2萬億規模的時候,深圳又是怎么思考與規劃下一步發展的?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是在“十三五”的第一年進入2萬億關口的,在“十三五”規劃中,深圳提出,要緊緊圍繞加快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的總目標,以創新驅動、質量引領、全面改革增強發展新動力,以信息經濟、綠色低碳培育發展新優勢,以協調均衡、開放共贏、共建共享構筑發展新格局,以文化強市、依法治市提升整體軟實力,實現經濟社會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具體有十項要求。一是突出創新驅動,匯聚高端發展新動能;二是突出質量引領,構建全面發展新優勢;三是突出互聯融合,搶占信息經濟發展制高點;四是突出協調均衡,提升城市發展質量;五是突出綠色低碳,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六是突出開放共贏,打造“一帶一路”倡議樞紐;七是突出共建共享,增進市民群眾福祉;八是突出文化強市,增強城市軟實力;九是突出依法治市,營造公平正義法治環境;十是突出市場導向,釋放全面改革紅利。
同時,深圳提出“十三五”時期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的五項主要目標和任務,一是建成更具改革開放引領作用的經濟特區。二是建成更高水平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三是建成更具輻射力帶動力的全國經濟中心城市。四是建成更具競爭力影響力的國際化城市。五是建成更高質量的民生幸福城市。
2萬億之后,城市發展的目標要從“變大變強”到“變新變優”
如果說,實現2萬億GDP標志著一個城市已經“變大變強”,那么理論和實踐都告訴我們,要最終在城市的競爭與比拼中勝出,2萬億之后,就必須思考如何“變新變優”。綜合上海與深圳在2萬億關口時提出的發展要求與目標,可以發現幾個共同的關鍵詞。
一是城市定位,上海提出要建成“四個中心”(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深圳則著眼于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都將參與全球城市競爭,全面實現“國際化”作為2萬億之后的城市發展方向;
二是創新驅動,可以看到,上海和深圳兩地不約而同地在2萬億關口提出了“創新型城市”建設的發展目標,并強調要完善城市創新體系,增強科技創新能力;
三是產業能級,上海和深圳分別提出“服務經濟”與“信息經濟”等產業發展的重點,大力提升產業能級,實現產業結構的轉型;
四是民生福祉,作為2萬億規模的城市,上海和深圳都著眼于提高民生福祉,高度重視城市的精細化管理,實現城市的均衡、綠色與智慧管理。
2023年是“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作為“2萬億俱樂部”的新成員,以成都為代表的城市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著力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
一是在提高城市能級上變新變優,包括空間能級、產業能級、金融能級、品牌能級和創新能級等方面瞄準國際國內最前沿城市,創新和優化城市發展的結構與質量,全面提升城市能級和競爭力。
二是要在完善城市功能上變新變優,包括在智慧城市、零碳城市、公園城市、韌性城市和宜居城市等方面著眼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增強城市生命力與吸引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