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2-23 17:02:57
每經編輯 王月龍
今天(2月23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米鋒介紹:近期,各地疫情呈局部零星散發狀態,防控形勢總體向好,平穩進入“乙類乙管”常態化防控階段。
3年多來,國家衛健委始終堅持因時因勢優化調整防控政策措施,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功避免了致病力較強、致死率較高的病毒株的廣泛流行,有效保護了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同心抗疫,我國取得疫情防控重大決定性勝利。
梁萬年:疫情已基本結束
據央視新聞,梁萬年指出,談到“決定性勝利”,實際上對我們國家來說,它就是意味著我們已經經受住了這一輪疫情的沖擊和考驗,建立了比較好的人群免疫屏障。如果從疫情本身的特點來看,可以說這個疫情已經基本結束,但不能說它是完全的結束。現在的感染在我們國家來看,還是處在零星的、局部性的散發狀態。
據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米鋒介紹:當前,全球疫情仍在流行,病毒還在不斷變異。要圍繞“保健康、防重癥”,壓實“四方責任”,盯緊關鍵環節,繼續完善“乙類乙管”各項措施,進一步提升常態化防控和應急處置能力。
要加強疫情監測和常態化預警,密切跟蹤研究病毒變異和傳播情況,提升疫情早發現、早處置和應急響應能力。優化分級診療機制,提升醫療救治能力。持續做好養老院、社會福利院、托幼機構、學校等疫情防控,強化老年人、兒童等重點人群健康服務。加快推進新冠疫苗接種,提升群眾防病意識,筑牢疫情防控的社會大防線。
國家疾控局監測預警司司長楊峰介紹:2022年12月,為動態掌握新冠病毒感染水平和變化趨勢,及時監測病毒變異及生物學特性變化,評估醫療資源負荷情況,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疾控局會同有關部門在傳染病網絡直報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監測渠道,形成多個監測子系統,包括病例報告監測系統、醫療機構發熱門診(診室)監測系統、哨點醫院監測系統、病毒變異監測系統、污水監測系統、重點機構聚集性疫情監測系統、人群核酸和抗原檢測監測系統、醫療機構在院病例監測系統、社區人群哨點監測系統、網絡調查系統等。
現已初步形成兼顧常態和應急、入境和本土、城市和農村、一般人群和重點人群的多渠道監測體系。在優化調整防控措施后的這次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中,科學研判了疫情流行趨勢和人群感染水平,動態掌握和評估了新冠病毒變異情況,及時發出了預警信號。三年來,多次優化升級傳染病網絡直報系統,根據防控政策,適時調整疫情信息報告內容。
已發現7例XBB.1.5輸入病例
近期新一輪規模流行可能性較小
據央視新聞,中國疾控中心傳防處研究員常昭瑞介紹:今年1月8日實施新冠病毒感染“乙類乙管”以來,我國已監測發現7例XBB.1.5輸入病例。2月3日采樣發現了1例由輸入病例引起的本土關聯XBB.1.5病例,為核心密接人員。經詳細的流行病學調查、相關密接人員健康監測及專家研判,沒有再發現續發病例。根據美國CDC網站數據顯示,2月12日至18日,XBB.1.5在美國流行株中的占比為第1位(約80.2%),同時在歐美的幾個國家流行毒株中占比較高,如加拿大(37.8%)、英國(32.9%)、德國(25.7%)。雖然XBB.1.5傳播力較強,但目前數據顯示,個體感染XBB.1.5后出現的癥狀與其他奧密克戎毒株癥狀相似,沒有發現其致病力增加。
目前,我國在新冠病毒變異株監測中,如發現首次報告的(包括輸入和本土)、重點關注的國際流行毒株,都會進行感染者個案調查、核心密接調查,并開展風險研判,一旦發現傳播力、致病力或毒力增強的新型變異株,及時按照相關方案采取措施。同時,我國剛剛經歷了疫情大流行,人群體內留存的中和抗體會在短期內提供免疫保護作用,專家研判分析認為,近期引發新一輪規模流行的可能性較小。
新冠病毒感染主要表現為發熱、咽干、咽痛、咳嗽等癥狀,部分患者可伴有腹瀉。當出現發熱、腹瀉癥狀時,應重點考慮是否為急性胃腸炎等腸道疾病,尤其目前是諾如病毒感染高發季節。近期,疾控機構網站和微信公眾號陸續發布了諾如病毒感染健康提示,公眾可按照相關提示做好防護。
目前各地仍有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發生,既往未感染者中仍存在被感染的可能。學校是人員集中、密度較大的場所,一旦有傳染源引入,未感染者存在感染風險,但由于目前人群整體免疫水平較高,發生規模聚集性疫情的風險較低。當學校發生疫情時,要平衡好疫情處置和正常教學秩序的關系,由專業人員根據學生既往感染水平、疾病嚴重程度、疫情所處階段、感染的病毒株等進行綜合研判和風險評估,作出處置。
針對新冠病毒感染相關預防措施,對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等呼吸道傳染病同樣有效。
組建了16支跨省國家醫療隊
重癥床位擴充至40.4萬張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司副司長李大川介紹:2022年11月以來,國家衛健委圍繞“保健康、防重癥”,全力以赴開展醫療救治,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實施重點人群分級健康管理。發揮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作用,對轄區內老年人合并基礎病等新冠病毒感染重癥高風險人群實施健康監測,根據綠(低風險一般人群)、黃(中風險次重點人群)、紅(高風險重點人群)三個健康風險等級實施分級健康管理,一旦發生病情變化及時轉診。
二是迅速擴充醫療資源,保障救治需要。二級以上醫療機構發熱門診短時間內由7337個擴充至1.6萬個,設置開放率超過98%;重癥床位由19.8萬張擴充至40.4萬張,有效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建立區域協同工作機制,依托國家醫學中心、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及省級三甲醫院組建了16支國家醫療隊,總計2400余名醫務人員,在有需要時能夠隨時根據國家調派跨省支援。在全國各省份組織5644家醫療機構組建了118支省級醫療隊,總計近6萬名醫務人員,有效滿足各地區醫療救治需要。
三是做好農村地區疫情防控救治工作。以縣為單位網格化布局縣域醫共體,縣鄉村落實各自功能定位,將合并基礎疾病的老年人、兒童等重點人群納入醫聯體管理,依托已形成的城鄉對口支援工作機制,按照分區包片原則,組織全國1454家城市二級以上醫院與2276個縣區建立對口幫扶關系,并做到遠程醫療服務24小時應診,推動城市優質醫療資源向縣域下沉,暢通市縣兩級轉診機制,提升重癥救治能力。同時加大對農村地區巡回和巡診力度,早期發現重點人群身體健康變化,確保能夠及時送醫就診。
四是大力推動互聯網醫療,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在疫情期間看病就醫需要。要求各醫療機構根據診療方案和居家治療指南,為出現新冠感染相關癥狀患者提供互聯網診療服務,開具處方,線下進行藥品配送,并提倡提供24小時線上用藥指導。
五是不斷優化醫療救治策略。出臺第十版新冠診療方案和第四版重癥診療方案,明確重型/危重型高危人群分類和早期預警指標,對于輕癥病例早期介入,強化關口前移,堅持中西醫結合和多學科診療,有效防止輕癥轉為重癥。建立國家級、省級專家日會診巡診制度,分區包片分批次赴各省區市開展重癥救治巡診工作,先后組織100余次國家專家組線上會診。
編輯|王月龍 杜恒峰
校對|何小桃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央視新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