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3-06 12:40:06
每經編輯 李澤東
3月6日,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微信號發文,近期東南亞等地登革熱病例數明顯增加,國內已有報告境外輸入登革熱病例。既往北京市登革熱病例均為輸入性病例,多因境外旅游、勞務輸出、因公出國和商業活動前往疫源地感染,病例感染地點以東南亞國家為主。
北京作為國際化大都市,人員、物資往來頻繁。市民朋友們在享受快樂旅行同時也要做好健康防護,注意防范登革熱等蚊媒傳染病。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VCG41460716647
隨著防疫政策的優化調整,不少市民出國旅游的計劃已經提上了日程,尤其是東南亞的海島游格外受青睞。不過隨著天氣逐漸轉暖,東南亞國家登革熱等蚊媒傳染病進入高發期,市民前往務必要小心。
據江蘇新聞此前消息,常州市民程女士,1月14日去印尼巴厘島旅行,在享受碧海藍天,飽覽自然風光的時候,不小心被蚊蟲咬了一口,結果一回來就出現了高燒等癥狀。經過常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確診,程女士得了登革熱,這是我國新冠病毒感染防控措施優化調整后,常州首例登革熱輸入病例。
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通過媒介伊蚊叮咬傳播,是全球傳播最廣泛的蚊媒傳染病之一。
登革熱是嚴格的伊蚊媒介傳染病,由病人/隱性感染者→伊蚊→健康人的途徑不斷傳播,人與人之間不會直接傳播疾病。
登革熱病人或隱性感染者被伊蚊叮咬后,病毒在伊蚊體內經8-10天的增殖后,就可以通過叮咬傳播給健康人。
我國不是登革熱的流行國家,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經3-15天的潛伏期便可能發病,但也有部分人不發病(稱為隱性感染者)。
圖片來源:北京疾控微信號
登革熱的發病癥狀與感冒、流感等比較相似,注意以下三點區別:
1.登革熱引起的發燒一般是“高燒”,體溫常常能達到39℃,甚至40℃。
2.除發燒外,登革熱患者常伴有骨頭痛、頭痛、肌肉痛,以及皮疹、出血點,有的患者還可能有拉肚子、肚子痛等消化道癥狀。
3.而感冒引起的癥狀除了發燒外,則多伴有鼻塞、流鼻涕、咳嗽等癥狀。
如果過去2周曾在登革熱流行的國家或地區逗留,或自己生活與活動的社區、街道、甚至城市范圍內有登革熱發生,當出現突起發熱(有時可達39°C),同時伴有以下癥狀之一——明顯疲乏、厭食、惡心等,常伴較劇烈的頭痛、眼眶痛、全身肌肉痛、骨關節痛,可伴面部、頸部、胸部潮紅時,應考慮自己有感染登革熱的可能。
此時應盡快到正規醫院就醫,并主動向大夫說明自己可能得了登革熱,以盡快得到診治。并采取防蚊隔離,防止進一步擴散。
據央視財經報道,當地時間2月27日,玻利維亞衛生部通報,該國登革熱確診病例達10559例,其中死亡病例增至33例。
玻利維亞衛生部長阿烏薩表示,該國暴發登革熱疫情已有近8周,盡管確診病例仍有所增加,但近半個月來每周感染人數的增速已大幅放緩。阿烏薩強調,這一變化得益于政府及時采取的疫區大規模滅蚊和醫療救治等措施。
今年1月中旬,玻利維亞暴發登革熱疫情。該國圣克魯斯省、拉巴斯省等疫情重災區相繼發布了防疫紅色預警。為防止疫情蔓延,玻利維亞政府上周一度暫時關閉了與阿根廷的部分陸路邊境。
另據央視新聞報道,新加坡國家環境局1月19日公布,自2023年開年以來,新加坡每周的登革熱病例數量一直居高不下,僅過去一周就確診279例登革熱病例,比去年同期增加近一倍。環境局提醒,登革熱病例數量開年就居高不下,將加劇在未來幾個月病例激增的風險,并可能在今年引發新一波登革熱疫情。
環境局說,目前已在新加坡發現82個登革熱傳染活躍地區,其中有人感染第三型登革熱病毒。由于新加坡人口對第三型病毒的群體免疫力降低,導致易感人群增多。
環境局提醒,由于傳播登革熱病毒的埃及伊蚊數量增加,加上之前較少見的第三型登革熱病毒在本地傳播,公眾應提高警惕,通過清除積水等,消除蚊子繁殖點,阻斷登革熱病毒的傳播。
此外,泰國衛生部疾控廳2月13日通報,1月1日至2月1日,該國各地出現登革熱病例2683例,是去年同期的5倍,其中報告死亡病例1例。通報稱,5歲至14歲的感染人數最多,占總病例數的11.63%。
近期,泰國多地出現降雨天氣,容易造成積水,為蚊子產卵提供了便利條件。疾控廳預計,近期登革熱病例數量還會增加。
另據央視新聞報道,當地時間2月23日,秘魯衛生部宣布,受登革熱疫情影響,該國13個大區的59個城市進入為期90天的衛生緊急狀態。秘魯衛生部和各地方當局將立即采取行動,包括強化初級保健機構和醫院的衛生服務,加強流行病學監測,開展疾病防控和健康教育等。
據秘魯國家流行病學、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公布的數據,該國2023年前6周已累計報告登革熱確診病例11585例,死亡病例16例。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央視新聞、央視財經、北京疾控微信號、江蘇新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