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3-09 17:08:36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學校長袁亮共帶來8個建議,包括加大深部煤炭安全開采與環境保護科技支持,加大礦山空氣革命與職業安全健康政策支持,開發廢棄礦山綠色資源支撐雙碳目標,科教融合、產教融合、理工醫融合培養高素質人才等領域。
每經記者 程雅 每經編輯 楊夏
今年兩會期間,第二次履職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學校長袁亮共帶來8個建議,包括加大深部煤炭安全開采與環境保護科技支持,加大礦山空氣革命與職業安全健康政策支持,開發廢棄礦山綠色資源支撐雙碳目標,科教融合、產教融合、理工醫融合培養高素質人才等領域。
高校作為人才培育和人才聚集的主陣地,如何發揮好差異化優勢便成為一大難題。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方向在哪?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高校要如何打造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在“雙碳”大背景下,煤炭開采產業鏈如何實現綠色低碳?今年兩會召開期間,《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帶著這些問題專訪了袁亮。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學校長袁亮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袁亮認為,地方高水平大學是高等教育重要方面軍。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必須要實現高等教育現代化,實現高等教育現代化省屬高校不能缺位,還要克服更大困難,付出更大努力,實現更大作為。
在袁亮看來,地方高校要緊密結合自身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建設優勢學科,用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加強優勢特色學科群建設,建設新工科、新醫科、新文科,創新學科專業特色班、卓越班、創新班等模式,培養卓越拔尖人才。同時,要對標長三角“雙一流”高校教育“一體化”新格局,落實新課標,讓教師從“教書”走向“育人”,發揮學科育人價值,落實以人為本理念。
此外,地方高校還要做好轉型發展的“加減法”,堅持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一體推進。遵循育人規律,補齊地方高校特色不明顯的短板,整合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加強基礎研究,夯實科技自立自強根基,堅持開放辦學,構建“學科鏈—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貫通機制,促進“政產學研用金”深度融合,推動高校建設在繼承中發展、在改革中創新,在轉型中提升。這需要支持地方高水平大學創建一流學科,給予接軌渠道和實際支持。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隨著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步伐加快,高校更要打造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袁亮認為,這應從五個方向著手。
一是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堅持“五育并舉”“三全育人”,振興新時代本科教育,發展高質量研究生教育;二是要強化學科支撐,圍繞新興產業需求和未來技術發展,打造優勢學科群發展典范;三是要發揮科研育人功能,加強創新平臺建設,開展有組織科研,推動創新成果和資源向教育教學轉化;四是要推動協同育人,堅持開放辦學,將其打造成為高層次人才集聚地、高質量人才培養地、高水平成果產出地;五是要構建質量保障體系,建強師資隊伍,完善治理體系,加快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充分發揮高等教育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
此外,袁亮表示,高校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揮著重大的服務、支撐和引領作用。在當前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高校要主動擔起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社會責任,主動融入地方經濟發展,支持行業高校與大院大所、頭部企業、地方政府合作辦學,深入推進科教融合、產教融合,加強科技成果轉化,發揮國家級平臺集群效應,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創新鏈、產業鏈有機銜接,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硬核支撐”。
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袁亮長期與能源尤其是煤炭打交道,在上世紀90年代,與瓦斯(甲烷)較量,開創性地提出了煤與瓦斯共采理論,攻克瓦斯全濃度利用世界性難題。本世紀20年代,與“雙碳”同行,袁亮聚焦能源領域提出“雙碳”戰略與發展路徑,主持了中國工程院重大戰略咨詢項目。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
“雙碳”戰略背景下,面對全球產業鏈與能源供應鏈加速重構,袁亮建議要在煤炭安全智能精準開采、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煤炭與共伴生資源協同開發及新能源耦合、煤炭行業綠色礦山建設、煤炭礦山“空氣革命”等方面聚焦用力,建設“源-網-荷-儲”一體的新能源體系,深化“新能源+優產”發展機制,打造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資本鏈合一的產業生態;發揮行業組織作用,打造“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創新技術轉化—成熟技術應用推廣”貫通的創新體系,實現煤炭產業鏈供應鏈與創新鏈協同發展。
面向未來,煤炭行業發展“大有可為,大有作為”,煤炭資源開發布局和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安全水平邁上新臺階,“雙碳”戰略為煤炭高質量轉型發展提供契機,如何實現煤炭資源開發布局與重點地區保供有效銜接是當前亟需突破難題。
袁亮認為,首先要聚焦前沿科技為煤炭綠色低碳發展賦能,直接推動煤炭行業數字化轉型;其次,推進煤炭與共伴生資源綠色協同開發,提升能源供給保障體系韌性;構建多能互補清潔能源供應格局,實現新能源深度耦合發展,通過“廢棄礦井新型儲能+生態修復+新能源”高質量轉型新態勢助力煤炭綠色低碳發展“大有作為”。
袁亮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綠色低碳是礦業健康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實現綠色低碳,一是要加強規劃引領,建設集約礦山,形成從固廢產出-分類分質利用-經濟評價的多產業鏈接模式;二是要加強環境治理,建設生態礦山,實現環境全面“綠色化”,推進煤系共伴生資源綠色安全高效開發,助力支撐多能互補新型能源體系建設;三是要加強節能減排,建設低碳礦山,推動生產領域的綠色生產和清潔生產,為“雙碳”可持續發展注入綠色動能;四是要加強科技創新,建設智能礦山,實現“雙碳”的戰略性發展;五是要加強人才引育,建設活力礦山,突出行業特色造就高素質“雙碳”人才。
實現“雙碳”目標對煤炭行業發展來說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既帶來了挑戰,更帶來了機遇。我國富煤貧油少氣貧鈾的資源稟賦、“兩個大局”交織跌宕的外部環境,決定了煤炭行業必須走清潔高效利用、與戰略性資源協同開發、耦合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新路,扛起兜底保障能源的責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