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3-09 22:05:10
每經記者 胥帥 每經編輯 陳俊杰
全國和全世界都還有一半以上的非電能源消耗,“雙碳”背景下,大部分化石能源燃燒需要清潔的電力能源去替代,人類未來二三十年能源的需求總體還將成倍上升。
全國兩會開幕前夕,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赴京之前仍在思考他的議案。與去年相比,他今年的建議類別很多,感觸很深。
3月1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他提到了要給民營經濟“溫暖”;他首提通威從比較優勢到垂直一體化的思維轉變,古典經濟學家李嘉圖的“比較優勢分工”理論不是僵化的教條;他不諱言硅料的火爆周期,只是他想提醒價格這只“看不見的手”一直存在于市場,很多硅料企業在早些年已跌入深淵……
劉漢元還說,如今尊重知識、尊重創新、尊重社會各主體,保護大家的積極性,認可大家的價值,再一次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這些共識的形成、信心的打造,將有助于中國經濟持續向好。
通威集團旗下永祥新能源花園式工廠 公司供圖
談民營經濟:熱乎乎的心多一點,做事時多鼓掌
今年1月7日,通威集團董事局劉漢元主席,與福耀集團董事長曹德旺、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后等企業家參加央視《對話》欄目。劉漢元說,支持民營經濟就是可感知的中國經濟發展溫度。
全國兩會召開前夕,距上次“對話”已過去近兩個月,“溫度”仍讓劉漢元頗為感觸,他一口氣提了很多次。
適當增加民營企業的“體感溫度”,尤其要增加他們的“內心溫度”;打造信心,形成共識,是內心溫度、體感溫度、環境生態溫度共同需要的;大家共同推動給予適當的溫暖,熱乎乎的心多一點,做事時多鼓掌,發展都不容易。
升溫是一個逐步爬坡的過程,有了一攝氏度才有十攝氏度,二十攝氏度……劉漢元回憶一攝氏度“溫暖”如何產生,是鼓勵萬元戶,鼓勵十萬元戶,鼓勵大家“下海”的開始,是改革開放的開始。
發展是辯證法的演繹,它既有正面也有負面。
“從正面去看,它營造了一個尊重知識、尊重財富的時期。”劉漢元說。
正面和負面恰似一道正題和反題,最終都會變成進步的合題。外部世界的精彩打開自我封閉的視域,人們要用創新去創造商品,以滿足需求的欲望。
劉漢元分享曾在國外使用信用卡的經歷。“當年在國外羨慕外國人,信用卡刷一下,簽個字就可以走了。我們上世紀90年代也在使用信用卡,只是我們這種卡是卡住的‘卡’。”
現在中國的移動支付從相對薄弱的基礎走到全球最前面,因為對創新產品、就業市場和企業以及企業家的認可鼓勵,使企業家的積極性、創造性得到廣泛釋放,迸發出了巨大的力量。
“升溫”的過程是觀念革新,“商品”和“財富”這些躺在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概念進入現實,國人得以真正認識它們的本質。“商品誕生的過程,大家打開了手腳,解放思想,從當初每個人只有一年幾百美元收入到一萬美元。市場鼓勵創新產品,提高了企業家的積極性并讓這種積極性廣泛示范。”
劉漢元講了民營經濟的“56789”——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以及90%以上的企業數量。“56789”在充分競爭的領域里面提供了很多服務,“鼓勵允許支持民營經濟的發展,就是支持社會持續進步,支持我們老百姓的各種需求能夠(得到)有效的滿足。”
他笑了笑:“有人說給民企一點陽光就燦爛,有人說不對,給民營企業一個手電筒,沒準他們就歡呼雀躍。其實愛護他們就是愛護我們自己,就是真正愛我們社會的明天和后天。”
劉漢元說,如今,尊重知識、尊重創新、尊重社會各主體,保護大家的積極性,認可大家的價值,再一次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這些共識的形成、信心的打造,將有助于中國經濟持續向好。
談產業垂直一體化:進軍組件的底氣是整體優勢
去年8月底,通威以58.27億元中標華潤電力第五批光伏組件集采,正式宣告進軍組件業務。
在此之前,通威一直奉比較優勢理論為圭皋,做擅長的硅料和電池片環節,避開硅片和組件。比較優勢分工向垂直一體化轉變,這是光伏產業鏈近年來的重要策略變化。進軍組件后,劉漢元較少對外闡述從比較優勢到一體化的思維轉變。
這一次是個例外,他從策略邏輯講到組件定位,后者目標不亞于其硅料和電池片的市場占有率。
“大家其實知道我們比較贊賞和推崇行業里面專業化分工,把熟悉的專業做精做強,把做強的適當做大。把你做精做專做強的和別人進行產業鏈對接,是我們一再倡導的行業生態和分工理論在產業中的實踐。”劉漢元說,多年以來與行業伙伴錯位競爭,差異化的發展,很長時間通威向其余行業伙伴開放股權,進行專業化分工。從通威內部來講,做組件往下游延伸,率先拉通整個環節的企業可能形成各個環節疊加起來的總體優勢,使組件在最終的競爭過程當中具有后發優勢。
“去年全球組件出貨量排在前十,今年有可能是前五、前六,兩三年或者以后有可能在前三、前五的一個位置。我們適當判斷市場上專業用戶和最終用戶的組件需求保持兩邊適度平衡、均衡發展,這是我們目前的這種定位。”盡管劉漢元并沒有具體說明通威組件出貨量數據,根據第三方推算的去年全球光伏企業組件出貨量,排名第六位企業組件出貨量超過15GW,第五則超過20GW。但第四名和第五名拉開了量級差距,第四名組件出貨量超過40GW。前三之間的組件出貨量在40GW以上不相伯仲。
光伏企業要推行垂直一體化是自建供應鏈代替分工,它的約束條件是供應鏈全生產邊際效用超過后者。硅料價格超過20萬/噸,所處產業鏈的議價地位給予垂直一體化的條件,同樣也令行業抱怨利潤過多被上游分配。
劉漢元不回避硅料火爆的問題,他仍然用市場供需關系予以解釋,并拋出豬肉和碳酸鋰價格兩個類比案例。
“豬肉供應不上,豬肉價格就高,人們會選擇吃牛肉、羊肉或者雞肉、鴨肉。價格高發現供應不足,大家去加大投資,豬肉價格太低,大家減少養殖量。在2020年五六月份,多晶硅跌到5.8萬/噸,碳酸鋰大家知道跌到什么樣一噸?”劉漢元臨時進行了一場競猜小游戲。7萬/噸、6萬/噸都不是正確的答案,答案是3萬/噸、4萬/噸,“行業成本就差不多4萬/噸、5萬/噸。”
“現在呢?你們再猜一猜”,競猜游戲進入下半場,但結束時間比上半場更快,因為事情發生在現在,“春節前高的時候到60萬/噸、65萬/噸,現在可能到40多萬/噸。它們都漲了,市場發現了信號。漲了以后的供應端就拼命去買礦,建提鋰廠。”劉漢元說,多晶硅經歷了類似過程,價格信號發揮作用時,行業很多沒做過多晶硅的企業也沖進去,多晶硅供應量就會在下一輪起來——供不應求,多晶硅往上漲;供過于求,多晶硅往下降。劉漢元回憶起十多年前的多晶硅“硅谷”之地,上百家硅料企業在“雪崩”之際互相拼殺,最后站起來的只有區區個位數。
價格下降的時間從去年11月開始,單晶致密料價格在三個月時間內從高點30.60萬元/噸降至目前的17.62萬元/噸,跌幅高達42.4%。價格下降意味供應增多 ,處于下行周期,通威繼續擴產。2月7日晚間,通威股份公告,公司擬與樂山市人民政府、樂山市五通橋區人民政府共同簽署《投資協議》,就公司在樂山市新增投資約60億元,建設年產12萬噸高純晶硅項目及相關配套設施達成合作。
“我們是基于對這個產業未來(供應)量的理性判斷,以及我們在多晶硅環節處于全中國和全世界綜合消耗最低,相對規模最大,產品質量領先,具有持續經營和這種抗風險的能力的判斷。我們至少現在認為它(擴產計劃)合理,是根據企業的發展和產業的發展平衡下來的一個合理選擇。”劉漢元表示,希望增加硅料供應平抑價格,然后降低通威的組件成本。
他并不否定硅料高價的負面效應——價格傳導至終端,成本上漲影響光伏發電裝機,他也說了一個“但是”:“你要正面去理解它影響的市場本性,而不要去怪養豬的人把豬不便宜賣,使豬價暴漲。或者說碳酸鋰企業把產品捂住,從而變成60萬/噸。這是我們不尊重市場、不理解市場容易出現的誤判或錯怪。”
談穿越周期峽谷:過冬的時候有棉襖或者羽絨服
產業周期風云變幻的一粒灰,落在企業身上就是“生”與“死”。要想穿越周期的峽谷,就要克服跌落萬丈深淵的恐懼。
“穿越周期是要練內功。任何一個行業,任何一個產業,要做專、做精、做強了以后再適當做大。原則上,我們要在處于第一位時,才去適當做大。做魚飼料如此,做多晶硅如此,做電池也如此。做到全行業里面成本最低,技術最領先,管理效率、運行效率最高,去做大才具有基礎、才可持續。”劉漢元說,做強不等于簡單“貪大”,熱情太高,盲目朝前沖,一跤摔下去就沒有葬身之地。做強不是要窮盡所有手中資源,不要全力把所有的東西都“all in”。
“穿越”的動作需要預判,自身領先于行業,但這個行業要“永遠存在”。“我們經常說的是‘跑的時候你能跑得起來,站的時候你能站得住,過冬的時候你有越冬的棉襖或者羽絨服”。”劉漢元將其視作民營企業穿越周期的根本,無論任何時候。
價格波動是周期“這粒灰”的一面,技術迭代就是它的另一面。多晶電池和單晶電池之爭,小尺寸硅片和大尺寸硅片之爭,西門子硅料技術和顆粒硅技術之爭,N型電池和P型電池路線之爭,晶硅電池和薄膜電池之爭……如今,在薄薄的表面涂抹上一層材料,號稱能量轉化效率最高的鈣鈦礦電池又脫穎而出,成為資本市場“新寵”。媒體見面會,每個參會人員的桌子上都擺著兩本書《未來四十年——太陽能革命愿景》和《未來 碳中和與人類能源第一主角》,鈣鈦礦電池大于等于29%的轉化效率大有“狼來了”之感。
劉漢元并不諱言鈣鈦礦電池新技術路線的挑戰,牛津大學、新加坡國立研究院、國內研究機構等都在研究,一次次刷新鈣鈦礦技術,最高能量轉換效率在30%~40%。“如果這一效率能穩定利用,發電成本將降到現在的一半以下。”劉漢元說,只是鈣鈦礦結構晶體,耐氣候性很難長期支撐日曬雨淋二三十年,穩定性不足。他判斷,在較短的時間內還是較難商業化應用。鈣鈦礦疊加晶硅的復合利用也是一個辦法,但折舊周期錯配也是挑戰,因為晶硅電池生命周期超過二十年,鈣鈦礦可能只在十年之內,“鈣鈦礦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也許哪天走得通,也許始終走不通。”
無論哪種電池技術,最終的目的都是發電。但光伏全產業鏈周期,電是必不可少的一日三餐。沒有人能忘記2022年四川迎峰度夏的考驗——歷史最高溫度、最少降雨量、最大用電負荷。增加綠色電力供應不僅是劉漢元此次赴京重點提到的問題,也是全行業應該思考的問題。
雖然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裝機比重持續增加,但距離成為供電主力尚需時日,電力供應存在階段性缺口,區域性供需矛盾突出。據相關機構估算,“十四五”期間我國每年電力缺口或將達到1000億千瓦時以上,尤其在迎峰度夏、迎峰度冬期間,缺口尤為突出。
“目前,我國的人均用電量只有美國三分之一,四川的人均用電量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長遠來講,四川的能源平衡還要挖潛力,還要找資源,這是個總體的趨勢。也許未來是今天需求量的兩倍、三倍甚至更多。”劉漢元談到電力供應的挑戰,全國和全世界都還有一半以上的非電能源消耗,特別是“雙碳”背景下,大部分化石能源燃燒需要清潔的電力能源去替代,人類未來二三十年能源的需求總體還將成倍上升。這對四川的電力需求都是巨大的考驗。包含儲能的情況下,光伏風力發電未來很有可能要有上千GW才能滿足四川二三十年以上的能源需求,“不要認為四川的電就用不完,其實還差得遠。與未來的需求比還遠遠不夠。”
封面圖片來源:公司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