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3-11 14:15:11
◎2022年,中興通訊實現營業收入1229.5億元,同比增長7.36%;歸母凈利潤80.8億元,同比增長18.6%。“第二曲線”業務中,公司政企業務去年實現營業收入146.3億元,同比增長11.8%,終端業務實現營業收入282.8億元,同比增長9.9%。
每經記者 王晶 每經編輯 文多
3月10日晚間,中興通訊(SZ000063,股價32.29元,市值1529億元)發布2022年度業績報告。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229.5億元,同比增長7.36%;歸母凈利潤80.8億元,同比增長18.6%。
2022年是中興通訊“戰略超越期”的第一年,針對這一發展周期,中興通訊的策略是,“第一曲線穩中求進、第二曲線快速發展”。
對于第一曲線,中興通訊總裁徐子陽去年曾表示,公司追求的是更高的市場占有率。第二曲線方面,主要包括對服務器及存儲、終端(含智慧家庭終端)、5G行業應用、汽車電子、數字能源等業務進行戰略拓展。
報告期內,公司第二曲線創新業務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長超40%,其中,服務器及存儲營業收入近百億元。不過,這些業務的毛利率與第一曲線的運營商網絡有較大差距,如何彌補短板,依舊是一個挑戰。
近期,ChatGPT火爆全網,打開市場對算力需求的想象空間。其實,早在各式類“ChatGPT”應用被廣泛推向市場之前,算力基礎設施的建設便已在通信領域鋪開,中興通訊就是參與者之一。
圖片來源:年報截圖
具體到業務板塊方面,中興通訊可以分為運營商網絡、政企和消費者三大業務。其中,運營商網絡無疑是營收擔當,去年實現營業收入800.4億元,同比增長5.7%。第三方機構統計顯示,2022全年,中興5G基站發貨量全球第二,5G核心網收入全球第二。
政企業務是中興通訊近年持續重點發展的市場,去年實現營業收入146.3億元,同比增長11.8%。公司表示:“核心產品服務器及存儲、GoldenDB分布式數據庫、云電腦等實現在金融、互聯網、政務等行業頭部客戶的快速上量。”
政企業務之外,消費者業務被中興視為支撐公司未來增長的核心方向之一。2020年11月底,中興方面宣布終端業務重回國內市場,其回歸后的發展情況備受外界關注。2022年,該業務實現營業收入282.8億元,同比增長9.9%。
整體毛利率上,2022年中興通訊整體毛利率同比上升1.95個百分點至37.19%,主要由于運營商網絡毛利率上升所致。該業務毛利率為46.22%,較上年同期的42.45%上升3.77個百分點。
但另外兩塊業務的毛利率有所下滑。政企業務毛利率為25.35%,較上年下降1.7個百分點,主要由于收入結構變動所致;消費者業務毛利率為17.76%,較上年同期下降0.44個百分點,主要由于手機產品毛利率下降所致。
中興通訊方面還表示,面對外部諸多不確定因素的挑戰,去年公司在云網融合、算力網絡等關鍵點發力。2022年,公司全年研發投入達216.0億元,占營業收入比例17.6%。值得注意的是,這也是公司研發投入首次超過200億元。
當前,數字化轉型逐漸成為各界共識。隨著“東數西算”全面啟動,計算、存儲、數據通信、光傳輸等數據中心產業鏈上下游環節備受關注。今年2月底,《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發布,明確數字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體系是數字中國“兩大基礎”。
與此同時,從國內三大運營商資本支出結構的變化上看,以云、算力網絡為代表的數字化轉型方向的投資比重正逐年增加,這意味著運營商加碼算力基礎設施投資成為趨勢。今年初,三大運營商也在各自的年度工作會議中,提到未來將持續推動算力基礎設施建設提速的意愿。從數據來看,目前國內三大運營商更是將這一投資比重提升至百億級別。
面對如今越來越高的算力需求,中興通訊方面曾表示,要緊抓數字經濟、“東數西算”風口機會,“將業務重心放在數字產業化中的‘高效的數字基礎設施’和產業數字化中的‘可交易的數字化能力’”。
其中,“高效的數字基礎設施”主要面向數字產業化,包括網絡和算力兩個技術領域。對于前者,中興通訊聚焦構建“極簡基礎設施”和“智能高效運營”;面向后者,中興通訊則關注強化芯片、算法、架構創新,突破核心瓶頸,實現算網和云網能力同步發展,以應對高速增長的流量和綠色低碳化對算力日益增長的要求。
同時,為應對不斷增長的算力需求,中興通訊也加快了對服務器及存儲產品的技術迭代,以R6500 G5異構算力服務器為例,內置10~20個異構計算智能加速引擎,主要面向AI、超算等多樣性算力場景需求。
此外,在5G行業應用上,中興通訊此前還針對特定行業組建了“礦山特戰隊”、“冶金鋼鐵特戰隊”以及“東數西算特戰隊”。
展望未來,中興通訊董事長李自學在財報中表示,外部環境更加變幻莫測,數字經濟已經成為全球各國促進經濟復蘇,重塑競爭優勢的關鍵力量,發展大勢不可逆轉,“中興通訊致力于成為數字經濟筑路者”。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