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3-13 21:17:33
◎魏后凱表示,我國糧食供需仍處于緊平衡狀態,近年來每年進口量都超過億噸,因此保障糧食安全將是長期的任務。
◎魏后凱建議,要優化農業強國建設空間布局,依靠北京、上海等城市作為科技創新的動力源,同時開展農業強省的創建示范。
每經記者 張蕊 每經編輯 陳旭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穩定糧食生產和推進鄉村振興。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抓好油料生產,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
我國糧食產量已經連續8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今年為何依然如此強調糧食生產?當前制約鄉村產業振興的因素有哪些?新一輪機構改革中明確優化農業農村部職責,主要有哪些考慮?
帶著這些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近日對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進行了專訪。
這是魏后凱擔任全國人大代表的第六年,過去的5年他一共提交了14個建議,今年他圍繞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支持和規范地標農產品發展等方面提出建議。
魏后凱 圖片來源:受訪者
NBD: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這是“建設農業強國”首次出現在中央一號文件中。您認為要建設農業強國,有哪些重點任務?
魏后凱: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總的戰略安排是分兩步走: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根據這一戰略安排,我們大體可以把建設農業強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前5年,我們的重點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第二個階段是到2035年,我們要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的現代化,農村要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農業強國建設取得實質性的進展;第三個階段是到2050年,我們要如期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化的農業強國。
當然,建設農業強國的內涵很廣,按照這三個階段的部署,我認為有三個方面的重點任務。
首先,要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為我們最終建成農業強國奠定一個堅實基礎。農業農村現代化是農業強國建設的一個基礎跟前提條件,現在世界上一些農業強國都是實現了農業農村現代化之后,才有可能漸進為農業強國。但反過來,實現了農業農村現代化,未必就能成為農業強國。
其次,要加快農業強國的能力體系建設。農業強國跟國際比較要體現出農業強,這意味著各個方面的能力都要跟上,要為支撐“農業強”創造條件。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建設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的農業強國,這“五強”很多就體現在能力上。
此外,要錨定農業強國這一長遠目標,建立完善農業強國的制度體系、政策體系。過去我們也有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政策,但是在農業強國目標下,相關的制度安排和支持政策也要進行相應的調整。
NBD: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確保全國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我國糧食產量已經連續8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今年為何還要如此強調糧食生產?
魏后凱: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是我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任務、首要任務,同時也是底線任務和要求。
這跟中國國情密切相關。我國是發展中大國,有14億多人口,國內對糧食的需求量、消費量巨大,所以我們要建設農業強國,底線要求就是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來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
一些小的國家,比如以色列、荷蘭等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國土面積很小,人口也比較少,他們可以通過進口來解決糧食問題,對國際市場影響不大。但是對中國來說,一旦遇到特殊情況,即使有錢也不一定能買到糧食。
目前,中央明確我們要“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從這些年的情況來看,我們保住了糧食安全戰略的底線,口糧自給率在100%以上,甚至超過了100%;谷物自給率都在95%以上。
近年來我國糧食產量
自2015年以來,我國糧食產量已連續8年超過1.3萬億斤
但是對待糧食安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到目前為止以及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的糧食供需還處于一種緊平衡狀態。我國糧食安全還面臨一些潛在風險,糧食產需還存在一些結構性矛盾。
比如這些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我國的耕地面積在不斷減少。由于種糧效益比較低,有一段時間農民種糧、地方抓糧的積極性不是太高,也存在耕地的非糧化、非農化等現象,這些都是潛在風險。
又比如目前我國80%以上的大豆都要靠進口,我國的食用植物油自給率不到30%,我國的飼料糧進口量、需求量都在快速增長,這都是一些結構性矛盾。
二是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不斷推進,我國居民的消費結構也在不斷升級,國內糧食的總需求量、總消費量還會進一步提升。2021年《中國農村發展報告》預測,到2035年,我國整個糧食綜合的產能可能要達到9億噸左右才能滿足我國居民食物消費結構升級的需要。
如果到時我國的實際產能能夠達到7.5億噸,那還有1.5億噸的缺口要靠進口來填補。實際上這些年我國的糧食產能缺口都維持在大約1.5億噸的水平,去年我國進口糧食接近1.5億噸,2021年進口了1.65億噸。
所以從這兩個角度來看,中央一直都高度重視糧食增長,提出了“穩住面積、主攻單產、力爭多增產”等要求,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了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這都是旨在提高我國糧食的綜合生產能力。
NBD:去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大食物觀?
魏后凱:我認為大食物觀的內涵相當豐富。
大食物觀首先是一個大資源觀。過去糧食安全更多看的是耕地,在大食物觀的視角下,應該由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進行拓展。我們要向森林要食物,向草原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我們還要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在荒漠戈壁里面,也可以通過科學的手段發展一些戈壁農業等等。
大食物觀也是一個大農業觀,它不單純是強調種植業,一定是農林牧漁結合、糧經飼統籌發展。林牧漁業也相當重要,而且隨著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其重要性還會進一步提升。
大食物觀也是一個大市場觀。我們不能只局限于國內市場和國內資源,我國國情是人多地少,適合糧食種植的水土資源相當有限,所以我們一定要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
大食物觀也是一個大安全觀。在大食物觀視角下,我們要把糧食安全擴展到內涵更加豐富的食物安全,要更加強調生態的安全、營養的安全。同時,除了供給端外,還要強調需求端,要鼓勵糧食減損、節約,在供需兩端同時發力。
綜上,大食物觀就是大資源觀、大農業觀、大市場觀跟大安全觀的有機統一。
NBD: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您認為當前制約鄉村產業振興的因素有哪些?產業振興對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有何重要意義?
魏后凱: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沒有產業支撐,要實現鄉村振興是不可能的。所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我們一定要從各個地區的資源條件、發展階段、區情出發,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建立各具特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這很關鍵。
但是要建立這樣一個各具特色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要實現鄉村的產業振興,目前我們還存在一些制約因素:
首先就是人才比較缺乏。現在我們的人才更多集中在城市,農民的素質跟城鎮居民相比仍偏低,目前的人才遠遠不能適應鄉村振興的需要,尤其是又懂技術又懂經營管理的復合型人才相對比較缺乏。
其次,鄉村人口密度比較低、人口比較少、分布比較分散,因此鄉村發展產業尤其是非農產業缺乏規模經濟效應。所以就要通過交通、物流、供應鏈等方方面面的基礎設施建設,把鄉村跟市場有機地連接起來,這樣就可以把農村各種各樣的產品和服務,與城市巨大的消費市場有機地連接起來,進而才能把農村的產品變為商品,實現價值的增值。
此外,缺乏有知名度的品牌。現在農村部分農產品也涌現出一些地方品牌,但往往又面臨企業的品牌相對比較滯后,或者是產量規模小等弊端,不利于品牌的建設,下一步如何來擴大宣傳、來營造我們的鄉村品牌,這是很重要的,對于提升鄉村產業的價值,拓展農民增收的渠道,我覺得都是很有意義的。
產業振興與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應該是一個相互促進、互促互進的關系。一方面良好的宜居環境有利于鄉村產業的振興,反過來,鄉村產業的振興又有利于進一步推動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建設。所以,產業振興也是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應有之義,是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NBD:根據最新公布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優化農業農村部職責,并將國家鄉村振興局牽頭開展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等多項職責劃入農業農村部,在農業農村部加掛國家鄉村振興局牌子。能否請您談談這主要是出于什么考慮?
魏后凱:這一次國務院機構改革,是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總的來看,這一次改革主要是針對當前一些新的形勢,為了適應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需要,對相關機構進行優化調整,主要集中在科技創新、金融監管、知識產權、鄉村振興、老齡化等領域。
這次涉及農業農村部的主要是兩方面:
一是把科技部涉及農業農村的一些相關的科技職能劃撥給農業農村部,這樣科技部將有更多精力來聚焦基礎科技和重大科技創新等方面的職能;而農業農村部的職責范圍將更廣、力量更強,更加有利于統籌實施鄉村振興,更加有利于推進農業農村的現代化,更加有利于加快推進農業強國建設。
二是把過去國家鄉村振興局的職能全部劃歸農業農村部,不再保留單設的國家鄉村振興局,在農業農村部加掛國家鄉村振興局牌子。我理解這樣就把鄉村振興的體制進一步理順,未來農業農村部就能夠根據中央的頂層設計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全面落實相關的政策,作出統籌的安排。
鄉村振興需要有產業作為支撐 圖片來源:新華社
NBD:機構改革方案確定以后,您認為接下來在落實層面如何推動相關的工作?
魏后凱:這一次的機構調整需要盡快拿出更詳細的方案,盡快推進落實。
國家鄉村振興局的前身是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后來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就改為國家鄉村振興局,但這幾年它的主要職能還是聚焦在脫貧地區的鄉村振興,以及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同時,根據中央的“三定”方案,又把鄉村振興的一部分職能轉移到國家鄉村振興局,但是這部分工作才剛剛開始。
中央明確了鄉村振興是“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那農業農村部作為主抓“三農”工作的行政機構,鄉村振興無疑是它的主要職責。
過去我們有中央農辦,有農業農村部,有國家鄉村振興局,這一次機構改革,我認為就把二者的關系理順了:中央農辦是中央的機構,它對“三農”工作進行頂層設計,做出一些總體安排;農業農村部作為國務院的組成部門,就可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就不矛盾了。
NBD:今年兩會期間您主要關注哪方面的議題?帶來了哪方面的議案或建議?
魏后凱:今年我主要提交了兩個建議,一個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一些具體建議,第二個是關于支持和規范地標農產品發展的建議。
2021年我曾建議把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納入到我國的強國戰略體系,引起高度重視。在這個建議的基礎上,我想提出更具體的建議,因為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對此也做出了安排。
具體來說,要將農業農村的科技、教育、人才作為農業強國建設的優先領域。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到2035年我們要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這其中也應該包括農業農村的教育、科技和人才,但是農業農村的科技、教育、人才又是一個薄弱環節,所以我認為應該把它作為一個優先領域,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為2050年建成農業強國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另外,要優化建設農業強國的空間布局,明確不同地區參與農業強國建設的功能定位。
比如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在建設農業強國中實際上是重要的農業科技創新的動力源。像農業的高端教育很多集中在北京,由于發展條件不同,每個地區在農業強國建設中承擔的功能定位不一樣,有的是科技創新的動力源,有的是人才跟教育培養的基地,有的是農產品的主產區,有的是農產品的加工基地等等。
所以我們要優化農業強國建設的空間布局,要開展農業強省、強市、強縣建設的創建示范工作。在國家層面,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創建農業強省,農業強省可以省部共建;同時建設一批農業強市、農業強縣。把農業強省、農業強市、農業強縣作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主抓手。
關于第二個建議,即支持和規范地標農產品發展的建議,一方面我們要對地標農產品提供支持,另一方面目前針對地標農產品的市場監管又比較滯后,低水平重復建設比較嚴重,我們要進行規范發展,把地標農產品作為做好“土特產”工作的一個重要的途徑和手段。
封面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