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3-14 00:33:15
每經記者 張蕊 每經編輯 陳星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保持政策連續性針對性,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合力。
我國的宏觀政策調控空間有多大?今年減稅降費重點在哪里?目前的個稅起征點還有沒有提高的空間?圍繞這些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近日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
劉尚希是宏觀經濟領域的知名學者,在他看來,現在宏觀調控更多地表現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上,但并不是有多少子彈就有多大的空間,而是取決于政策效果。
劉尚希打了個比方,經濟治理就像給人治病,盡管要考慮有沒有藥、能不能開出處方,但最重要的是開出來的處方是否對控制病情有效,療效才是關鍵。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的效果都存在邊際遞減。因此,相關的宏觀政策要進一步創新。
宏觀調控要評估“療效”
NBD: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您如何看待今年我國的經濟增長趨勢?
劉尚希:今年的經濟跟去年相比將會有明顯好轉。
我們要看到,一方面,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依然很大,通脹、衰退等風險都還存在,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已經深度嵌入全球化中,會不可避免地受外部環境影響。
但中國有一個超大規模市場,特別是疫情防控政策優化后,確定性大大增強,經濟也在不斷復蘇。從年初的一些先行指標來看,PMI指數等都明顯好轉。所以我認為今年的經濟形勢要遠遠好于去年,對這一點應當有信心。
NBD: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保持政策連續性針對性,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合力。您認為我們的宏觀政策調控空間還有多大?
劉尚希:現在宏觀調控更多地表現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上,但并不是有多少子彈就有多大的空間,而是取決于政策效果。
經濟治理就像給人治病,盡管要考慮有沒有藥、能不能開出處方,但最重要的是開出來的處方是否對控制病情有效,療效才是關鍵。所以宏觀調控要從“療效”去評估,療效好就可以進一步加力,如果療效不佳,就要找出問題、總結經驗,可能要換藥。
相關的宏觀政策要進一步創新,產業政策、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都有創新的空間。政策效果是存在邊際遞減的,我想只有不斷結合實際調整“處方”,才可能達到更好的療效。
政策加強協同至關重要
NBD: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您認為應該怎樣“加力提效”和“精準有力”?
劉尚希:正如政府工作報告強調的,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這里面就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社會政策等各方面,這對于提升宏觀調控的效果非常重要。
我們當前討論一些宏觀政策時,分別討論單一政策比較多,如果不從整體去看它們相互之間的協同關系,宏觀調控的效果可能就會大打折扣。
我認為還是要堅持中央一直倡導的系統觀念,從整體出發,把各個方面的政策有機協同起來,實現1+1>2的效果,這樣宏觀調控的“加力”才會充分體現出來。
“加力”要體現在合力上,而不一定只是在各個政策上加力。如果各個政策不協同,有可能形成合成謬誤,甚至可能造成相互抵消,從各自來看可能是在加力,但整體效果不佳。所以宏觀政策的協同至關重要。
當然,除了宏觀政策以外,各項改革也要與宏觀調控有機結合起來。深化改革是宏觀調控效果提升的一個前置條件,因為宏觀調控一般是基于短期的經濟運行狀態而實施的政策措施,深化改革往往是形成長期的制度性安排。
從引導預期的角度來說,這種長期的制度性安排更有利于穩定預期、改善預期。而宏觀調控短期政策主要是熨平經濟波動,作一些逆風險調整。所以兩者應當結合起來,把短期的政策措施和有利于長遠的改革舉措有機協同起來,相互支撐。這樣既能提高宏觀調控的效果,也能通過宏觀調控為各項改革舉措的推進創造條件,提供更大的空間。
具體到財政政策方面,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力提效要注意,加力的前提是提效,如果效果沒提起來甚至還在下降,加力的意義就不大。
所以我認為,首先要對財政政策的效果進行評估,要看這些年財政政策的效果到底怎么樣,不能泛泛而談,要以一種科學的、專業的精神進行評判。所以從邏輯上講,應當說提效加力,把提效放在前面,在提效的基礎上再去加力。這樣積極的財政政策就可能在宏觀政策中發揮更大、更有效的作用。
擴大內需戰略重點是農民
NBD:政府工作報告把“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放在今年經濟工作的首要位置,并提到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從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角度看,您認為目前的個稅起征點還有沒有提高的空間?
劉尚希:個稅起征點的問題要從整體來考慮,現在交個稅的人是少數,在勞動力群體中的占比估算不到10%,僅僅圍繞這少數人去做文章,我認為有點以偏概全了。如果只是基于少數人去擴大他們的消費,以此來擴大整個內需,效果是非常有限的。
所以還是要從整體考慮,從大多數人來考慮,尤其是農民。從戶籍角度上統計,農民在我國人口中占比超過50%。無論是在農村的農民,還是在城市工作生活的農民工,收入水平都是偏低的,而收入水平偏低意味著消費水平就會偏低,在這種情況下很難擴大內需。
從中長期來看,中央已經明確提出擴大內需戰略,那就不僅僅是從短期考慮,而要從戰略上去考慮怎么擴大內需,這個戰略重點就是農民,怎樣增加農民的收入。
一方面,增加農民的收入,與農民能力提升、人力資本積累緊密關聯。我們既要著眼于提升這一代農民的技能,還要注重讓他們的下一代受到良好教育,進而提升他們的人力資本積累,防止貧困的代際傳遞,這才是應有的戰略內涵。
另一方面,增加農民的收入還要持續推進城鎮化、農民市民化,只有這樣才能創造新的消費場景。農村的消費場景跟城市相比有很大局限性。有數據表明,農民到城市里變成農民工,消費可以擴大30%,從農民工變為真正的市民,消費又可以擴大30%。因此,農民市民化的過程,其實就是消費不斷擴大的過程,也是內需不斷擴大的過程。從擴大內需角度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路徑。
當前,我們依然要積極想辦法,使一些微觀政策和短期政策措施達到應有的效果。但是更應當積極推動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讓更多農民成為真正的市民,這既是人的現代化過程,是農民的現代化過程,其實也是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實現供給需求良性循環的過程。
因此,當前想要擴大消費,不能只關注短期措施,而且從短期來看,也很難大幅提高農民的消費水平。所以我認為把短期的問題納入到戰略當中也許更加重要,這樣既兼顧了短期,也有助于擴大內需戰略的實施落地。
NBD: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要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您認為這有何深意?
劉尚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是中央一貫的方針,在當前經濟復蘇還不穩固的條件下,怎樣調動民營企業、民間投資的積極性很重要。民營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特別是在就業創新等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強調“兩個毫不動搖”,也就是要穩定民營企業的信心,讓他們敢投、敢干、敢闖,讓他們有一個長期的打算,不斷推動我國經濟向前發展。
NBD:民營企業中大多是中小微企業,去年實施的留抵退稅政策極大緩解了中小微企業遇到的困難。今年提出要完善稅費優惠政策,您認為今年減稅降費政策的重點在哪里?
劉尚希:減稅降費重在進一步完善已有的政策,比如去年出臺的退稅、減稅、降費、緩稅等各種各樣的措施,應當說出臺的措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減稅降費規模也達到歷史新高。
完善已有政策具體來說,一是階段性的政策安排,快到期的要盡快明確是否延續,這對穩定預期很重要。二是對去年出臺的政策進行梳理,臨時性的政策安排,條件成熟的要轉化成制度性安排,有利于改善長期預期。
所以我們不要忙著出臺新政策,應當回頭梳理一下已有政策,總結政策效果,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和創新政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