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3-17 19:58:28
◎3月16日晚間,國內CSO龍頭康哲藥業披露2022年業績公告,公司去年實現營收91.50億元,同比增長9.8%;若按藥品銷售收入計算營收為104.97億元,同比增長13.7%;實現凈利潤32.76億元,同比增長8.3%。
◎康哲藥業自2017年開始向創新轉型。在研發上,公司選擇了“聯合研發”的模式,即由合作伙伴負責臨床前研究與海外市場研究,公司負責中國市場為主區域的臨床試驗研究、注冊上市及商業化,合作模式包括股權投資、戰略合作和定制開發。
每經記者 陳浩 每經編輯 楊夏
3月16日晚間,康哲藥業(HK00867,股價12.56港元,市值308億港元)披露2022年業績公告,公司去年實現營收91.50億元,同比增長9.8%;若按藥品銷售收入計算營收為104.97億元,同比增長13.7%;實現凈利潤32.76億元,同比增長8.3%。
康哲藥業原是國內CSO龍頭企業之一,2017年以來,公司開始向創新藥企轉型。公司選擇了“聯合研發”的模式,即合作伙伴負責臨床前研究與海外市場研究,公司負責臨床試驗研究、注冊上市及商業化。在藥品集采、醫保控費、競爭加劇的行業背景下,康哲藥業創新轉型進展如何?首款創新藥產品何時能夠面世?
康哲藥業以CSO(合同銷售組織)業務起家,主要從事藥品的營銷、推廣及銷售。業績公告顯示,截至2022年末,公司完成國內超5萬家醫院及醫療機構、超20萬終端零售藥店的覆蓋,擁有超過4300名市場及推廣相關人員。
2022年,康哲藥業業績繼續保持增長。公司去年實現營收91.50億元,同比增長9.8%;若全按藥品銷售收入計算營收為104.97億元,同比增長13.7%;實現凈利潤32.76億元,同比增長8.3%。分產品線來看,康哲藥業心腦血管線、消化線、眼科線、皮膚線分別實現銷售收入55.16億元、36.12億元、4.40億元、3.44億元。
目前,康哲藥業形成了心腦血管與消化、皮膚科與醫美、眼科三大業務板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近年來,康哲藥業在皮膚醫美領域持續布局。2022年12月,康哲藥業公告稱,公司通過下屬公司與美國生物制藥公司Incyte就用于治療自身免疫性炎癥皮膚病的蘆可替尼乳膏達成合作,獲得該產品在中國內地等地區的獨家許可權利。蘆可替尼乳膏為美國FDA批準的第一種且唯一一種局部外用JAK抑制劑。
此外,康哲藥業也瞄準了海外市場。一般而言,國內藥企出海的策略為主攻歐美市場,但公司打算走差異化路線,將目光瞄準了東南亞市場。業績公告顯示,2022年,公司新增的4款創新產品獲得了東南亞市場權利。2022年8月,公司與合肥天麥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就胰島素產品訂立許可、合作及供貨協議,獲得了在東南亞十一國注冊、營銷、銷售和分銷胰島素產品的獨家許可權利。公司稱,此次合作是中國內地胰島素產品進入東南亞的首創,可滿足東南亞市場對高性價比胰島素產品的臨床需求。
在藥品集采、醫保控費、競爭加劇的行業背景下,康哲藥業自2017年開始向創新轉型。在研發上,公司選擇了“聯合研發”的模式,即由合作伙伴負責臨床前研究與海外市場研究,公司負責中國市場為主區域的臨床試驗研究、注冊上市及商業化,合作模式包括股權投資、戰略合作和定制開發。2022年,公司研發開支為7.3億元,占營業額比例為8.0%。
康哲藥業目前創新轉型進展如何?公司稱,經過五年多的創新布局,公司已與全球約20個Biotech或Biopharma達成合作,并已建立30款差異化的、以FIC(全球首創)或BIC(同類最優)為主的創新產品管線,其中4款正處于中國上市審評中。
業績公告顯示,康哲藥業3款創新藥有望于2023年在國內獲批上市,分別為地西泮鼻噴劑(用于癲癇院外發作的鼻噴急救藥物)、替瑞奇珠單抗注射液(用于中重度銀屑病)、甲氨蝶呤注射液(銀屑病),這三款產品均處于新藥上市申請中。
康哲藥業為何選擇“聯合研發”?3月17日,公司在書面回復《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基于生物醫藥創新的偶發性和發散性,結合自身優勢選擇“聯合研發”的創新模式,攜手全球創新源頭,布局創新藥。“正是基于這種強強聯合的創新模式,可以讓康哲用體系化、規模化能量加速兌現創新成果,提高創新回報的確定性。”
隨著集采進入常態化制度化階段,集采仍是影響公司業績的重要因素。公司主要在售產品黛力新(化學名氟哌噻噸美利曲辛口服常釋劑型)已被納入第七批國采名單,2022年7月,第七批國采正式開標,黛力新未中選。今年1月,公司主要在售產品波依定和優思弗(化學名非洛地平緩釋控釋劑型和熊去氧膽酸口服常釋劑型)被納入第八批國采名單。
據悉,第八批國采將于3月29日在海南開標,康哲藥業如何看待集采對于公司業績的影響?公司方面表示,公司在售的11款核心產品中,除去黛力新、波依定、優思弗有仿制藥競品外,剩余品種基本上是在中國市場無同質化競品的獨家藥,其中,有些擁有較高的開發難度,有些API成分難以被仿制,有些擁有較高消費屬性,可以被視為集采“免疫”品種。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