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5.6萬億VS5.2萬億!這類私募基金規模反超公募,意味著什么?

每日經濟新聞 2023-03-20 09:09:08

◎截至2022年底,主動權益公募規模達到5.2萬億,這一規模數據卻在近三年來首次被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反超。

◎是賺錢效應減弱導致權益類公募被反超嗎?投資者又該如何自洽?

每經記者 李沛沛  每經編輯 肖芮冬

隨著近年來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的快速發展并在去年底反超了主動權益類公募基金,或許行業和投資者又迎來了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時刻。

根據Wind數據,截至2022年底,公募基金中,股票型+混合型基金的總規模為7.48萬億元,而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的規模為5.71萬億元,二者的差距已經從前幾年的超過兩萬億元逐漸收窄。而如果去掉公募基金中的指數類基金,那么證券私募的規模甚至已經反超了5.2萬億的主動權益類公募。

事實上,在2015年之后一直到2019年底,證券類私募基金的總規模一直都領先于主動權益類公募。2019年A股三大股指漲幅均超過20%,這一波牛市直接推動了主動權益類公募基金規模的翻倍,并在2021年站上了7萬億元大關。但在2022年底,隨著A股市場貫穿全年的震蕩調整,這類產品再次被證券類私募超越,背后也反映出多重因素與影響。

主動權益類公募基金為何被證券私募反超了?傳遞出怎樣的信號?未來趨勢又將如何演繹?

主動權益公募規模近三年來首次被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反超

2022年底,在經過連續幾個月的下滑后,公募基金的總規模來到了26.03萬億元。同期,私募基金的整體規模為20.03萬億元,二者還是有著比較明顯的差距。

但如果只看主動權益類公募和證券私募基金的規模,那么情況就會發生一些比較微妙的變化。

在總盤子26萬億元的公募基金中,有相當一部分其實都是債券基金、貨幣基金等固收類產品,此外還有一部分QDII基金和公募FOF等。如果拋開這些產品,單純只看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規模,那么截至2022年底這兩類產品的總規模為7.48萬億元,而和它們對標的證券類私募基金的總規模為5.61萬億元。

差距在縮小了,并且近幾年來的差距水平其實是越來越小。

如果再精準一些,把股票型基金中的指數型產品也去掉,為了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對標再加上公募量化基金,反轉開始出現。

在2019年(含)之前,證券類私募的總規模已經連續多年領先主動權益類公募基金,但差距一般也不超過5000億元。但在2020年,主動權益類公募規模大爆發,快速激增了143.66%、超過了5萬億元,一舉超越了4.3萬億元的證券類私募,2021年也延續了這一態勢。

但是到了2022年末,由于主動權益類公募基金規模明顯縮水、相比2021年下滑了23%,因此雖然證券類私募規模也同比出現下滑,但仍然以5.61萬億元重新反超5.2萬億的主動權益類公募,于是就出現了本文開頭提到的這一里程碑時刻。

事實上,2022年公募權益類產品的縮水相當明顯。我們可以從近幾年主動權益類基金的規模變化中看到一個比較清晰的軌跡。

根據Wind數據,從2015年開始,普通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規模整體都在波動中有所下滑,2018年達到了近年來的谷底。但是進入2019年,主動權益類公募基金的規模在牛市中實現了爆發式的增長,到了2021年二者總規模已經超過了7萬億元。

不過2022年,普通股票基金和混合型基金不論業績還是規模都遭遇滑鐵盧。普通股票型基金規模相比去年同期減少了1814.78億元、下滑了21.33%,混合型基金更是直接下滑了1.41萬億元、同比下降22.71%。

相比之下,雖然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在2022年度的規模同比也有所下滑,但幅度并沒有公募的主動權益類基金那么大,因此反超也在意料之中。

而這個重要歷史時刻背后的原因,或許更值得深思與關注。

賺錢效應減弱導致權益類公募被反超?沒那么簡單

2022年,A股市場經歷了震蕩明顯的一年。截至當年最后一個交易日,上證指數報3089.26點,全年下跌15.13%;深證成指下跌25.85%,創業板指更是下跌了29.37%。

A股三大指數年K線集體止步3連陽,申萬28個一級行業中有24個都在下跌,跌幅超過10%的行業有15個,超過20%的也有4個。

伴隨著權益市場的大幅下挫和兩市交投的低迷,主動權益類產品整體回撤明顯,公募基金的賺錢效應也大幅減弱。2022年,混合型基金的平均回報率為-15.86%;普通股票型基金更慘,平均回報-20.45%,全年獲得正收益的基金占比僅有約2%。與此同時,這類產品的存量規模也自2018年以來首次出現大幅下降。

頭部公募基金公司的業績表現與規模變化就是一個縮影(數據來自Wind)。以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的主動權益類基金為例,2022年這類基金總規模排名前十的公募基金公司中,主動權益平均業績跑贏上證綜指的只有一半。相比2021年底,這10家公司的主動權益類產品規模均有明顯下滑,其中縮水幅度最大的超過25%。

相比之下,由于倉位靈活,并且追求絕對收益,私募基金反倒在震蕩市中體現出了一定優勢。

根據Wind數據,全市場公布了凈值的26134只股票多頭策略私募基金2022年平均收益為-9.80%,不僅跑贏了三大指數,并且大幅領先主動權益類公募基金。

再來看看證券類私募頭部公司的情況。對于私募基金而言,產品是規模的代理變量,因此我們統計了私募基金管理人2022年底股票多頭策略的產品數目,并匹配其2022年平均收益率,規模排在前十位的如下(數據來自Wind、中信建投):

此外,根據私募排排網的數據,截至2022年底,112家百億私募中有業績展示的私募管理人為92家,2022年平均收益為-7.16%,取得正收益的百億私募占比26%;有769只基金斬獲正收益,69只基金漲幅超過10%。

正如華林證券資管部董事總經理賈志對每經記者所分析的,公募主動權益的規模減少主要還是受制于市場環境,賺錢效應減弱;同時,主動權益產品的波動加大,明星基金經理的業績不可持續等,都造成了此類產品規模的縮小。

“目前的市場環境下,私募主動多頭策略同樣沒有更好的業績表現,不過,證券類私募是以絕對收益為目標,會主動的控制回撤,盡力降低波動,在持有體驗上部分產品有優勢。另外,證券類私募的投資策略比較豐富,應用的投資工具也較多,獲取超額收益的能力相對較強,是快速發展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人才的流動也是一項不可忽略的因素。Wind數據顯示,2022年公募基金離任的基金經理共有325人,創下歷史新高。這其中當然不乏有人跳槽到其他公募基金或券商,但明星基金經理的“奔私”潮卻是愈演愈烈,董承非、周應波、崔瑩、林森等曾經的頭部基金經理離開后都加盟了私募,儼然已經成為一股風潮。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坦言,近年來確實存在明星基金經理“奔私”的現象,這主要還是基金經理的個人選擇,“因為公募監管相對較嚴,在薪酬管理辦法公布之后,公募基金經理收入遞延等方面的限制增加,另外做私募也相對自由,就出現了不同的選擇,也有一些明星基金經理還是堅守在公募基金崗位上”。

他同時指出,隨著私募基金與公募持有股票金額的接近,這兩類基金在對影響市場方面發揮的作用在逐步靠近,“這也是一個趨勢”。

究竟誰在影響市場?頭部百億私募逐步逼近公募基金

作為資管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募基金與私募基金都對市場產生著巨大的影響力。但細分之下,這兩種影響力產生的路徑和帶來的結果有著很大差異。

首先,在投資手法上,由于資本市場不對稱、業績相對排名的考核壓力以及A股優質標的比較集中等原因,很多公募基金的基金經理在選股時也比較喜歡借鑒同行,尤其是行業內優秀基金經理的持倉,從而逐漸形成了機構抱團的現象。而且在“抱團取暖”的同時,還需要不斷抬高股價,因為只有讓這些股票股價上漲才能帶來浮動盈余。

相比之下,私募基金“抱團”炒賽道的操作并不多見。私募排排網財富管理合伙人汪普秀就向每經記者分析,在投資手法上,私募基金的限制更少,在倉位、策略、投資工具方面都會更加靈活。

曾在公募行業有過多年從業經歷、后又轉戰私募的建泓時代投資總監趙媛媛也指出,相較于公募而言,私募由于在總倉位/個股倉位、換手率、對沖工具等多方面的靈活性,在風險事件頻發、行業輪動越來越快的市場環境中能更快更準地響應,從而在近幾年的震蕩市中取得更穩健的絕對收益。

其次,在監管風控方面,公募基金也有著更高的要求。楊德龍表示,公募基金在投資個股上有很多比例限制,比如說“雙十原則”,即一只基金持有同一股票不得超過基金資產的10%;一個基金公司同一基金管理人管理的所有基金,持同一股票不得超過該股票市值的10%等。“集中度不能過高,對個股投資比例限制是比較嚴的。”

汪普秀也指出,公募基金在股票投資上受限較多,如持股最低倉位為六成、不能參與股指期貨對沖等。而私募基金操作靈活,限制更少,投資策略眾多,二者在持倉信息披露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

第三,也正是由于公募基金嚴格的監管風控要求,因此明星基金經理的公開發聲相對都比較稀少,一般都是配合行業或公司整體宣傳時才會出現,更是鮮少對市場走勢發表觀點。

在這一點上,私募大佬就顯得“高調”多了,發聲頻率和觀點犀利程度都遠遠領先。不論是但斌、林園等百億私募大佬,還是林鵬、董承非等“奔私”的前明星基金經理,都常因為分享自己的市場看法等原因高頻地出現在公眾視野中,他們的觀點也會對市場起到一定引導作用,而這所帶來的影響力是公募基金所無法比擬的。

最后,由于主動權益類公募基金與證券類私募的投資門檻不同、證券私募基金一般來說投資起點是100萬起,因此二者影響的客戶群體也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說過去公募基金在二級市場有著更為領先的影響力與話語權,那么現在隨著證券類私募規模占比的增加,私募基金的影響力也在持續上升中。

楊德龍就指出,無論是公募和私募基金,持有的資金量比較大都可能會相關對個股的走勢形成一定的影響。

趙媛媛也表示,從機構博弈的角度,外資對市場和行業輪動的影響更大,公募保險等機構僅在年末兩月影響明顯。未來如果公募的市場參與比例減小,年末調倉換股高低切換的現象會弱化。

“公募對市場的影響力依然很大,主要是依托投研平臺的強大優勢和明星基金經理的效應,加上門檻低市場覆蓋群體的廣泛。盡管證券類私募整體是處在一個持續上升的態勢,但表現為兩級分化嚴重,包括業績和規模。后期隨著監管的加劇,很多業績差規模小的會淘汰。私募行業存續規模的擴容說明投資者的專業性和成熟性的提升,以及行業的發展正日漸規范。未來應該是行業頭部人才在私募、公募市場之間不斷動態融合平衡的態勢。”汪普秀對每經記者表示。

基民如何自洽?專家建議:根據資金量和風險偏好謹慎選擇

事實上,參與公募基金與私募基金投資的基民,應該是兩種不同的客戶群體。但隨著證券類私募對市場影響力的逐漸增強,如何更好地利用公私募動向做好自己的投資也成為一個重要命題。

首先我們應該明確,不論是主動權益類公募基金,還是證券類私募,只要是股票類型基金,都會受到股票市場的影響,這一點是討論的基礎。正如汪普秀所說,如果市場處于“熊市”行情中,因為市場賺錢效益較低,私募或者公募股票類型基金都會受挫虧損,在“牛市”中反之亦然。

因此他建議,一般來說資金量小的投資者肯定是參與公募基金,其中風險偏好高的可以投股票型基金,偏好低的可以投債券型或混合型基金;相比資金量大的客戶可以參與私募基金的投資,如果想獲取高收益并能承受高波動的話可以投資股票主觀類和量化指增類產品,保守類可以參與套利策略、市場中性和債券類策略的產品。

對此,楊德龍表示了贊同。在他看來,投資公募和私募基金都存在一定風險,都可能因為市場波動等各方面原因出現虧損,“因此投資者要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結合基金經理的投資理念、過往業績和凈值波動大小等等來綜合考慮,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進行投資”。

賈志也提醒,投資者首先要明確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目標,做好適合自己的資產配置規劃,適度分散投資。對于權益產品的波動,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使用閑置資金,借用定投等方式中長期投資,權益產品拉長投資周期,勝率就會大大增加。

趙媛媛則表示,相比之下,公募更產品強調相對收益,投資者如果不想承受beta風險帶來的波動需自己判斷大勢走向。而私募產品強調絕對收益,可以在各種大類資產間靈活配置,也有對沖工具靈活使用,在市場波動大或股指走勢不佳時取得絕對收益的概率更大。

“總體而言,私募和公募基金是市場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市場環境的不同對基金的影響也有所不同。加上私募和公募基金兩者特性、收益、規模、風險、盈利模式都有所不同,投資者可以通過自身的條件去選擇不同的基金投資。”汪普秀總結道。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41N1254512570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公募基金 私募基金 深度報道 深度報道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