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4-05 22:18:18
每經特約評論員 盤和林
3月24日,戈登·摩爾去世,就是那個提出摩爾定律的男人。“八叛逆”的故事迎來大結局,“八叛逆”和仙童半導體是全球芯片產業的起點,是芯片歷史的必修課。對于中國人,重要的也許不是一位94歲老人的去世,而是探求中國芯片的“叛逆們”在哪里?
第一代故事落幕
1947年12月16日,威廉·肖克利、約翰·巴丁和沃特·布拉頓在貝爾實驗室成功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個晶體管。為此,三人在195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55年,肖克利在回家期間看到晶體管工廠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創業想法萌動,于是離開貝爾實驗室,成立了屬于自己的肖克利實驗室,并招攬了芯片領域頂尖的八位才俊??尚た死愿駡剔?,與他們在芯片發展理念上產生了沖突,比如肖克利想要將晶體管用在電話上,但“八才俊”中的諾伊斯認為要用晶體管造集成電路。由于肖克利實驗室一直無法拿出成果,最終以諾伊斯為首的八位才俊集體跳槽到仙童半導體,肖克利大罵他們是“叛逆”,于是“八叛逆”因此得名。仙童半導體的早期投資人是一家攝影器材店,由于攝影器材生意好,老板頭腦一熱給了啟動資金3600美元。
后來,仙童半導體獲得了成功,但開攝影器材店的老板生意不好,挪走了仙童半導體的利潤。這讓仙童半導體的年輕人很不爽。先是赫爾尼、羅伯茨和克萊爾出走成立了阿內爾科公司,繼而格拉斯出走創辦西格奈蒂克斯半導體公司,斯波克出走國民半導體當CEO。仙童半導體的銷售主任桑德斯出走后創立了AMD。
最后是諾伊斯和摩爾,他們從仙童帶走了一個管理天才——格魯夫,創立了英特爾。喬布斯說:仙童半導體是成熟的蒲公英,一吹就散。言下之意,仙童將半導體的種子撒了出去。一眾企業中,英特爾起點最高,諾伊斯是集成電路之父,是集成電路發明者,摩爾在1965年提出了“摩爾定律”,認為18個月集成電路上的晶體管數量就會翻一番,如今60年過去了,摩爾定律依然在延續生命,雖然已經越來越接近極限。而他們從仙童帶出來的格魯夫,也是個管理天才,1980年代,英特爾在內存芯片上干不過日本廠商,格魯夫領導英特爾主動求變,轉向微處理器。
戈登·摩爾是“八叛逆”中最后一個去世的,這也意味著半導體芯片的第一代故事已經落幕,未來半導體產業的故事由誰來書寫,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未來又在哪里?
中國創新怎么辦?
“八叛逆”、仙童半導體,是芯片產業的起點,但也是美式科技創新方式的現實演繹。美國制造業早已空心化,其主要利用科技和金融兩項特長來維持全球霸權。金融自不必說,而科技這里有一些規律可以總結:
其一,美式創新是市場激勵下的創新體系。肖克利、“八叛逆”、仙童群星等,他們跳出舒適圈、創造新未來的動機都是基于“自身利益”。賺錢,不寒磣。利益才是美式創新的核心驅動力。既然基于利益,就不得不說三件事:一是人才流動上自由度更高,人才可以去留自主;二是知識產權保護,英特爾和德州儀器,愛迪生和特斯拉,他們都圍繞專利產生過競爭;三是資本,風投是科技產業重要的催化劑,哪怕當年攝影器材老板只有3600美元的種子基金。
其二,產業裂變。肖克利要用晶體管改進電話機,因為貝爾實驗室背后是AT&T,仙童半導體成功是因為IBM的訂單,英特爾的中興,是繞過了內存芯片上和日本的低價競爭,進軍微處理器,再到臺積電,是因為英特爾當年覺得代工技術含量太低。產業鏈中低端環節不斷從大企業分裂出來,由小企業承接,而小企業利用自身創新特長,在細分領域做出了技術壁壘。
其三,將資源給市場和企業。微軟和英特爾的崛起,受到兩件事影響,一件事是反壟斷,因懼怕反壟斷,IBM被迫對外采購操作系統,這就給微軟創造了機會,因為IBM本來可以自己做系統和芯片。所以美國產業裂變既有市場因素,也有政府因素,強迫企業分業務,而不是上下游通吃。另一件事是《拜杜法案》,簡單說就是讓政府把“死專利”賣給企業。美國很多技術的起點是國家搞的基礎科研,比如高通3G時代CDMA的跳頻技術就是美國國防部的聲吶技術,互聯網最初就是美國防部阿帕網,光刻機極紫光可追溯到美國星球大戰計劃時期的激光武器研發。到后來,不僅是專利,諸如NASA的發射場也是可以賣給馬斯克發火箭。諸如SpaceX私人公司是可以承接NASA的太空運輸任務的。所有的這些政策都是為了將資源交給市場去配置,因為企業更了解需求,在應用上更積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筆者不認為美國的創新體系是完美的,但美國當下的科技領先的確出于這套體系,ChatGPT將成為新一代革命性應用,這又是一個類似的故事。OpenAI成立的時候是一家非盈利企業,雖然GPT很出色,但缺乏資本投入,也并不被看好,bert是完形填空,GPT是單詞接龍,這就是對其唯一印象了。但后來微軟進來了,企業利益和個人綁定,創新效率大幅度提高。而在此之前,微軟是有自己的AI產品的,比如小冰和Cortana,但很顯然,初創企業在創新上能力更強。
中國創新怎么辦?筆者認為,要多信任科技初創企業,大企業不要做全包,可以將創新的任務分出去,由小型企業來主導突破。
(作者系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