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每經熱評丨通縮是偽命題 提振內需動能方為真章

每日經濟新聞 2023-04-12 23:16:14

每經特約評論員 張敬偉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3月CPI同比增長0.7%,同比漲幅比上月回落0.3個百分點,環比下降0.3%。3月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下降2.5%,同比降幅比上月擴大1.1個百分點,環比持平。CPI、PPI數據有些低,部分市場人士擔憂通縮來襲。

看單月通脹數據,市場情緒有些焦慮,這很正常。但是綜合分析,通縮卻是偽命題。一方面,雖然3月CPI環比下降0.3%,但依然高于季節性均值;PPI環比零增長,略低于季節性均值。因此綜合看來,通縮特征并不明顯。

3月通脹數據同環比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同比看,去年三月因烏克蘭危機爆發導致全球能源價格大漲,當時豬肉價格也處于高點。今年3月,烏克蘭危機的延后效應漸趨減弱。數據顯示,今年3月汽柴油價格分別下降6.6%和7.3%,豬肉價格雖同比上漲9.6%,漲幅擴大5.7個百分點,但環比下降4.2%,影響CPI下降約0.06個百分點。環比看,春節價格基礎高是常識,3月份價格回落也符合邏輯。

隨著疫情影響消失,今年3月鮮蔬菜步入市場供銷常態化,鮮菜價格同比下降11.1%,降幅擴大7.3個百分點,環比下降7.2%,降幅比上月擴大2.8個百分點,影響CPI下降約0.17個百分點,占CPI總降幅的近六成。鮮菜價格既和同環比基數動態相關,與疫情因素適度關聯,也離不開天氣等因素的影響,并非市場需求波動所致。由于鮮菜屬于生活必需品,價格偏低降低了生活成本,提振了其他領域的消費需求。

透過數據波動或可分析出宏觀經濟現狀或趨勢,亦可一窺民生情態,但數據并非宏觀經濟和微觀民生全部。市場是復雜系統,CPI和PPI也受各種因素影響。評價通脹或通縮,既要分析CPI、PPI的變化,也要綜合考慮其他指標,如國內外市場變化,以及價格波動帶給社會個體和市場主體的感受。

綜合因素考量,中國不僅沒有通縮,市場需求反而在擴大。從春節和清明兩個假日經濟看,文旅市場在強勢復蘇,人流量甚至超過了2019年同期水平。疫情3年,消費市場局部出現了翹首以盼的“報復性”消費,更多呈現出常態消費的特點。攜程數據顯示,從尚未到來的“五一”小長假看,國內游訂單已追平2019年,同比增長超7倍。截至4月6日,報名“五一”長途旅游的訂單占比超六成,長線旅游訂單同比去年增長811%。出境游預訂同比增長超18倍,境外跟團游報名量較4月初增長157%。

無論常態復蘇或“報復性”消費,假日經濟熱說明內需動力在恢復,消費信心在恢復。這點非常重要,人們敢于消費不僅基于市場預期好轉,也代表就業率的提升和收入增加。當然,宏觀經濟的趨勢向好也意味著社會民生擺脫了疫情三年所帶來的消費焦慮。假日經濟人氣旺,也是供給側和消費端良性循環的現實投射。這樣的良性循環,顯然和通縮無關,而是需求旺盛的表現。

三年疫情期間,內需市場低迷,消費動力不足,新能源車消費市場產銷卻依然搶眼。今年以來,特斯拉拉開新能源車降價的市場序幕,國產新能源車品牌也紛紛降價,形成全市場降價潮。此中釋放出來的信號是:中國新能源車市場無懼競爭有序的價格戰。同時,從新能源車到傳統油車的全市場降價潮,增加了3月份CPI中交通工具等方面的降幅。

不過,CPI降幅的提升,并不代表汽車消費(新能源和傳統油車)的需求減弱,而是代表了車市需求提升,降價激活了人們的消費熱情(降價也難以提振需求才是通縮)。中汽協數據顯示,3月份中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58.4萬輛和245.1萬輛,環比分別增長27.2%和24%,同比分別增長15.3%和9.7%。

再看出口市場。中國外貿體量大,基數高(2022年進出口值超過42萬億元),即使對美歐出口降低,但是東盟已經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中國的外貿聯系日漸緊密。加之春節之后,中國各地紛紛出海搶訂單,出口形勢也在好轉。去年11月至今年3月,義烏指數回升4.8%,同比增速從5.2%升至8.2%;效益指數上漲10%,同比亦從負1.7%跳升至12.3%。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預測,中國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速將分別達到5.2%和4.5%,跟該機構3個月前的預測持平。相比之下,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速將分別為2.8%、3%,這比該機構三個月前的預測均低0.1個百分點。這意味著,中國出口訂單減少和全球經濟低迷有著密切關系,但中國經濟依然“風景這邊獨好”,和全球整體相比依然具有相對優勢。

CPI、PPI同環比降幅擴大,看似發出通縮信號,但中國消費市場的活力和宏觀經濟復蘇的大趨勢,凸顯所謂通縮其實是“偽命題”。而且,較低的價格水平,也為我國財政貨幣政策提供了更多騰挪空間。當然,由于世界經濟復蘇還面臨諸多復雜因素,全球市場需求還處于低迷狀態,中國也難免受到傳導和波及。故而,針對當前“分化式復蘇”的現狀,系統評估供給側和消費端的問題,補短強鏈,才是應有之義。(作者系智庫學者)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CPI PPI 疫情防控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