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一沙未平,一沙又起 北方為何遭遇“回鍋沙”,它還要吹多久?

每日經濟新聞 2023-04-14 20:32:05

◎2023年以來,我國已出現8次沙塵天氣過程,沙塵出現時間早、過程次數多,為近10年同期最多。4月13日,剛剛“喘口氣”的京津冀居民,又被南下的沙塵殺了個“回馬槍”。那么,為何今年會出現頻繁的沙塵暴?

每經記者 宋美璐  丁舟洋    每經編輯 文多    

今年春天的北方城市,“吃土”不再是一句玩笑話。

走出家門,沙塵撲面而來。“今年感覺突然又嚴重了,一刮沙塵暴,黃沙滿天,像是回到二十年前記憶里的沙塵天氣。”坐標遼寧的小七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道。

中國氣象局原副局長許小峰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今年以來,我國已出現8次沙塵天氣過程,沙塵出現時間早、過程次數多,為近10年同期最多。

4月13日,剛剛“喘口氣”的京津冀居民,被南下的沙塵殺了個“回馬槍”。根據中國天氣微博消息,4月13日至15日,西北、華北、黃淮等地又將遭遇沙塵天氣。13日白天的沙塵仍然屬于上一輪的“回流沙”,14日“新沙”又要“到貨”。

“沙塵天氣目前還未結束,已影響到江南。后面又有一次冷空氣過程形成,從13日~14日開始,將從新疆東部、青海、甘肅等地向東發展,影響我國北方地區,雖強度沒有4月9日~4月11日這輪強,但過程銜接較緊。”許小峰說,“會造成近期北方地區沙塵天氣持續影響的局面”。

4月10日,市民在呼和浩特市街道上騎行。圖片來源:新華社

影響4億人的大范圍沙塵天氣

沙塵滾滾襲來,天空昏黃,空氣中一股土腥味。戴著帽子、眼鏡、口罩“全副武裝”的行人,仍不能完全擋住沙子。

4月11日,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實況顯示,多地PM10平均濃度破千,北京空氣質量陷入最高一級的嚴重污染水平。

圖片來源:網絡截圖

“是沙塵暴,是大風,是二者交替出現的縫隙中偶爾顯露的藍天,是花粉,是柳絮,是不敢亂彈的煙灰……”微博上網友改編的詩,道出了近期充斥著顆粒物的春風,對過敏人群的“不友好”。

每經記者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4月9日~11日,我國發生的這次大范圍沙塵天氣,主要影響了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面積約229萬平方公里,人口約4.09億人。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向每經記者提供的材料顯示,專家介紹,4月9日~11日發生沙塵天氣的主要成因有:

一是我國冷空氣活動仍處在活躍期,蒙古氣旋和地面冷鋒產生的風力較大,為沙塵天氣發生提供了動力條件;

二是前期氣溫回升較快,不穩定的空氣狀態為起沙提供了熱力條件;

三是前期蒙古國和我國沙塵源區降水偏少,土壤墑情偏差,加之目前植被尚未返青,地表裸露,不利于抑制沙塵天氣發生。

春季多沙塵,在北方地區原本是常見現象。但為何大家感覺這次沙塵較往年影響范圍更廣、持續時間更長?這算不算極端天氣現象?

“從近十年來看,今年的沙塵天氣出現頻次是偏高了些。但和2000年左右高發的沙塵暴相比,今年的沙塵天氣不屬于最極端的天氣現象。”許小峰分析,沙塵暴天氣的形成是由溫度、濕度、冷空氣三個條件決定的。今年以來,蒙古國和中國西北地區降水異常偏少,溫度偏高、濕度偏低,再加上蒙古低壓造成的冷空氣氣旋,導致今年沙塵暴出現頻繁。

圖片來源:新華社

近期北方地區沙塵天氣還將持續

為什么沙塵多發于北方地區和春季?

許小峰表示,產生沙塵暴的條件包括大氣條件和地表狀況兩方面,若地表植被條件比較好,雨雪較多,或冬季較冷,地表處于凍結狀態,就不利產生沙塵。若植被較差,雨雪少,溫度高,地表層較松弛,一旦遇到大風天氣,就易產生沙塵。我國北方地區植被條件相對較差,冬季就更差一些,若溫度不夠低,雨水偏少,就形成了有利于產生沙塵的條件。而春季是從冷向暖的轉換季節,冷暖空氣都較活躍,它們在我國北方地區交匯影響,易形成頻繁的大風天氣,在有利于起沙的條件下,就形成了沙塵暴或沙塵天氣。今年的情況正是這樣,溫度、濕度、風等條件都很適合。

從今年還有一個特點是,“一沙未平,一沙又起”。

4月13日白天,京津冀又迎來沙塵,屬于上一輪的“回鍋沙”。緊接著4月14日,新一輪的沙塵又要來襲,前后兩波沙塵幾乎無縫銜接。

為何會有沙塵回流?在4月13日下午召開的沙塵天氣通氣會上,中央氣象臺環境氣象室主任張碧輝解釋:“沙塵回流主要是因為本次過程冷高壓偏弱,導致沙塵向南傳輸的過程中清除較慢,被南風重新輸送回華北等地。”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服務中心首席王新還介紹了與沙塵密切相關的內蒙古積雪監測情況。衛星監測顯示,今年內蒙古積雪面積偏少,積雪覆蓋日數偏短,利于起沙,這也是今年沙塵偏多的一方面原因。

許小峰表示,此次沙塵天氣目前還未結束,已影響到江南。后面又有一次冷空氣過程形成,從13日到14日開始,將從新疆東部、青海、甘肅等地向東發展,影響我國北方地區,雖強度沒有這次強,但與本次過程銜接較緊,會造成近期北方地區受沙塵天氣持續影響的局面

圖片來源:網頁截圖

沙塵高發和人類活動是否有關?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最大、受影響人口最多、風沙危害最重的國家之一。全國現有荒漠化沙化土地44.78億畝,影響4億多人口生產生活。

“近年來,我國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持續縮減,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較好成效。但我國仍有257.37萬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和168.78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特別是大面積的沙漠和戈壁始終是巨大且永久性的沙塵源,防沙治沙將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重要任務。”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方面表示。

許小峰認為,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或沙漠化的情況是長期演變的過程,不足以說明今年沙塵天氣頻繁發生的成因。若談到今年的情況,主要還應歸結為特定的天氣氣候條件,即冬春以來我國北方天氣氣候呈現高溫、低濕、大風頻繁的特點。

“人類的發展必然對環境造成影響,但不能說沙塵暴完全是人類活動造成的。沙塵暴自古以來就有,是一種在地球上持續已久的自然現象,不可能根治但可以通過適當的改善和保護植被、環境,防沙固沙,減少不當活動影響,達到降低沙塵天氣出現頻次的目的。”許小峰表示。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桂海林4月11日的通氣會上介紹:從2000年以來,我國大范圍的沙塵暴次數已呈現減少趨勢,但從近些年來看,有部分年段的沙塵次數比常年同期略偏多。天氣系統的發生具有年際變化特點,但從目前情況來看,并不意味著我國進入了新的沙塵活躍周期。

桂海林表示,我國治理荒漠化工作的標志性工程“三北防護林”,對抑制沙塵還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從近些年監測來看,沙源地起沙的概率已經大大降低。但由于有時候天氣系統發生的位置和境外的一些沙源地配合,在適合的條件下還是會發生跨國際沙塵現象。“沙塵頻發的時候,并不能否認我國生態防護林的作用。”桂海林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環保 自然災害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