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每經熱評|發揮平臺優勢 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每日經濟新聞 2023-04-20 22:45:28

每經特約評論員 盤和林

日前,2023(第一屆)全國產融合作大會在四川省綿陽市召開。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在會上表示:新形勢下,要深入挖掘金融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結合點,建立健全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的全鏈條一體化服務體系,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圍繞戰略性、關鍵性領域,聚焦產業鏈補短、鍛長、強基,緊扣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點產業鏈,持續深化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推動金融資源向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鞏固延伸優勢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等重點領域匯聚。

當前處在一個關鍵時間節點,中國經濟需要從規?;D向高質化、集約化,中國產業需要從低端化向高端化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基于兩方面的原因:從國內看,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結構變化,中國的勞動力成本逐漸上升,從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技術密集型產業,可以有效提高中國產業的附加值,提升勞動者的價值輸出,從而讓勞動者成本和創造的價值相互匹配,進而讓中國產業匹配中國社會的發展狀況。從國際看,隨著中國經濟日趨壯大,面臨的外部競爭壓力也在不斷增大,部分國家想要通過技術壓制和圍堵來遏制中國的發展壯大,而我國產業鏈的某些關鍵節點也急需通過技術創新來打破外部技術壓制,比如芯片、操作系統、工業軟件等領域。這就要求科技和產業深度融合,以科技創新來提升中國企業的全球競爭力,以科技創新打破技術壁壘,實現技術自主化,進而保障中國產業的技術安全。

國內國際的新形勢要求中國科技助力中國產業轉型升級。而無論是傳統企業技術升級還是新興產業科技創新,都離不開資本這一關鍵生產要素。所以要推動形成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以金融助力科技和產業,以科技和產業結合來增強價值回饋,以價值回饋來增強金融的信心。

不過需要看到,當前產融結合還存在一些堵點。

從科技和產業結合的角度:一方面,知識產權保護還要進一步加強,雖然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提升,但專利侵權賠付力度還不夠,專利價值還有提升空間;另一方面,產學研用融合度有待加強,科研院所的人才、專利、科研設施等要素都要積極和產業、企業對接,以發揮這些創新要素的價值。

從科技和金融結合的角度:一方面,當前我國風險投資依舊不夠發達,對初創企業的支持力度不夠,IPO門檻要進一步降低,要提高債市和股市對科技企業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我國還要完善破產制度,以此支持年輕人連續創業,增強年輕人創業創新的信心,降低創業創新失敗的風險。

從金融和產業結合的角度: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依然存在。

如何解決這些堵點?去年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到,“支持平臺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平臺成為引領發展的重要手段,而國家產融合作平臺就在產融合作領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上線兩年,國家產融合作平臺的助企融資已經突破5000億元,平臺助力產融結合,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發展方面已經初見成效。

國家產融合作平臺是一座橋梁,其助力產融結合的業務主要是兩項:

一項是產融對接,將企業、政府、金融機構都聚集到平臺上來,對接投融資供需,增進互信。在產融平臺上,平臺通過建立企業數據庫的方式,讓金融機構更加直觀地了解中小科技企業,從而增進企業和金融機構的互信,而政府亦可以在平臺上發揮引導作用,比如撮合企業和金融機構之間的合作,通過產業基金領投的方式來支持科技產業發展,通過政府擔保授信的方式來為企業增信,讓平臺在企業、政府、金融機構之間搭建起橋梁。

另一項是金融服務超市,以此為金融機構融資拓寬渠道,通過對接金融機構和投資人的方式,增強金融機構支持科技、產業發展的能力,增加科技產業的融資來源。

綜上,國家產融合作平臺在產融結合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平臺未來需要進一步提高運行效率。在筆者看來,未來產融平臺提質增效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提高信息披露質量,保障信息透明度,防止誤導性信息破壞產融互信。其二,聚人氣,將各級政府、產業基金、金融機構、企業、科研機構盡可能多地聚集起來,既要通過簡化登記流程,消除入駐門檻的方式,讓更多的金融機構、企業、政府登錄平臺,也要順應互聯網客觀規律,通過互聯網增強平臺知名度。其三,適度推進金融創新。產融合作的關鍵任務是對接,所以可以適度進行金融創新,比如給予特定的創新企業提供適度的擔保、將多家科技企業的融資需求打包給政府產業基金和金融機構、對接債市和股市或以區塊鏈等方式進行融資模式創新、對企業專利進行價值評估以提高企業信用額度等。

在對接供需方面,平臺有著很強的優勢,互聯網可以打破產融結合的區域限制,在全國乃至全球范圍內推進產融結合,在當前我國產業科技轉型的關鍵時期,要發揮好國家產融合作平臺的作用,以平臺引領發展,以平臺實現高質量發展,以平臺助力科技創新。

(作者系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高科技 工信部 經濟數據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