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5-05 21:56:53
◎022年,近70%的影視公司虧損。不過,情況也在發生微妙的變化。2023年第一季度,超60%影視公司實現盈利,影視公司正逐步走出疫情的陰霾。
每經記者 畢媛媛 每經編輯 陳俊杰
五一長假到來之前,23家影視傳媒上市公司公布了2022年年報和2023年一季報。Choice數據顯示,2022年,近70%的影視公司虧損。
不過,情況也在發生微妙的變化。2023年第一季度,超60%影視公司實現盈利,影視公司正逐步走出疫情的陰霾。隨著經濟持續復蘇,影片定檔宣發周期恢復常態化,多部進口影片陸續引進,電影行業迎來全產業鏈復蘇。下一步,多家影視公司將目光聚焦于AIGC。某不愿具名的分析師對每經記者透露:“這輪影視股股價上漲,大家關注度又起來了,有的券商都開始招傳媒首席分析師了。”
多家影視公司踩著點發布2022年年報。
Choice數據顯示,23家影視傳媒公司中,只有7家公司在2022年盈利,16家公司虧損,虧損比例接近七成。
具體而言,2022年影視公司中,虧損最多的是*ST明誠,虧損額達到51.66億元,無論是營收還是營業利潤,都全方位下降。同時,在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資產這項指標中,*ST明誠是唯一一家負數的。*ST明誠表示,2022年度,受國內宏觀經濟、行業發展持續低迷等多重不利因素影響,加之公司經營性現金流持續趨緊,以及相關人員的大量離職,公司經營狀況持續惡化。2023年,如果公司相關財務指標仍未達到相關規定,公司將面臨退市風險。
影視劇相關項目,*ST明誠也減少了投入。不過,2022年,在影視傳媒板塊,*ST明誠實現營業收入 1.62億元,較2021年增加 7.47%。由趙麗穎、羅晉主演的《幸福到萬家》,*ST明誠的參投比例為20%。
根據藝恩數據發布的《2022 國劇市場洞察》,2022年長視頻平臺共上線國產劇 301部,較2021年總量減少18部。云合數據顯示,2022年全網劇集正片有效播放量3059億,較2021年3107億減少1.54%;會員內容有效播放量1464 億,反而較2021年的1173億上漲24.81%。這表明在劇集大盤整體下滑的同時,頭部內容熱度明顯攀升,劇集質量穩步提升;劇集的精品化趨勢和市場頭部效應越來越明顯。
雖然生產的電視劇有所下降,但是2022年依舊誕生了《蒼蘭訣》《人世間》《星漢燦爛》《開端》《夢華錄》等優秀的影視劇。反應到年報上,電視劇公司的業績普遍好于電影公司。
2022年凈利潤排名前五名的公司,分別是捷成股份、華策影視、視覺中國、慈文傳媒和唐德影視,凈利潤分別為5.2億元、4.03億元、0.99億元、0.49億元和0.31億元。五家公司中,有三家的業務都是以電視劇為主。
2022年,華策影視共開機《請和這樣的我戀愛吧》《去有風的地方》《我們這十年》《一路朝陽》《我們的翻譯官》五部電視劇,卻上線了10部電視劇,有效去除庫存。華策影視表示,公司電視劇銷售、電影銷售毛利率分別比2021年同期增長 8.33和8.36個百分點,影視劇項目從收入確認到定檔播出周期有所縮短,項目周轉率明顯提升。在具體數據上,華策影視2022年的營業收入為24.75億元,同比減少34.99%;凈利潤4.03億元,同比增加0.58%。所以,華策影視罕見地完成了“減收增利”。
此外,在營收、凈利潤、現金流量凈額幾項關鍵指標,慈文傳媒2022年都實現了同比增加。公司表示,大力推進“四降一增”(降應收、降庫存、降成本、降風險,增收益)專項工作,有效盤活了公司資產。
2022年,一些電視劇公司勉強實現盈利,但放到電影行業,情況顯然悲觀得多。
虧損前五名的五家公司,除了*ST明誠,還有萬達電影、文投控股、華誼兄弟和光線傳媒,虧損分別為19.23億元、12.73億元、9.82億元和7.13億元。此外,金逸影視、幸福藍海、上海電影、橫店影視和中國電影的虧損也分別達到了3.85億元、3.71億元、3.35億元、3.17億元和2.6億元。
2022年,多地影院無法開工,院線股損失慘重。院線龍頭“萬達電影”表示,2022年電影行業影院頻繁停業,影片供給不足,熱門影片未能如期上映,重點檔期未能充分發揮,行業不確定性明顯增加,電影人頑強的承受著壓力,在堅守中前行。
2022年,全國多數影院間歇性停業,第二季度和第四季度停業率較高,作為重要票倉的一線城市相對停業比例最高,票房同比下滑43.3%。受此影響,全年電影票房300.67億元,較2021年下降36.4%,觀影人次7.12億,較 2021年下降39.2%,而3月、4月、5月、11月單月票房均不足10 億元,回落至2014年前水平,全年超過100天單日大盤票房低于2000萬元。檔期方面,春節檔和暑期檔整體表現較好,其他檔期票房表現受影響較大。
此外,2022年,受客觀因素影響,影片撤檔、改檔愈加頻繁,臨時定檔,電影上映和宣發節奏被打亂。《超能一家人》《長空之王》等重要影片撤檔,未能于年內上映;原定于清明檔和五一檔上映的《一周的朋友》《哥,你好》等多部影片也被迫調整檔期;而在票房5000萬以上的影片中,近四成影片映前兩周定檔,宣傳窗口期大幅縮短,缺少了對觀眾觀影熱情的前期蓄力,對影片票房的釋放產生較大影響。放到萬達電影身上,投資、制作和發行業務均受到外部環境較大影響,例如萬達電影子公司萬達影視原計劃上映電影12部,實際上映7部;《哥,你好》《你是我的春天》等影片因市場變化未能按計劃檔期上映,錯過了最佳上映時機。
不過,隨著國內政策的調整和經濟持續復蘇,2023 年第一季度全國電影票房較2022年同期增長13.5%,國產影片定檔宣發周期恢復常態化,《蟻人與黃蜂女:量子狂潮》《超級馬力歐兄弟》等進口影片也陸續引進并同步上映,電影行業迎來了全產業鏈復蘇。萬達電影表示,將全力確保重點影片上映及重點項目開發籌備,做好待映影片宣發,完善項目管理機制,分攤項目風險,努力提高經營業績。截至目前,公司聯合投資的《流浪地球2》《熊出沒:伴我熊芯》和《宇宙探索編輯部》已上映,主投主控的《倒數說愛你》《維和防暴隊》《尋她》《三大隊》等電影計劃于年內上映。
側重于文旅+影視的華誼兄弟,在2022年也受到了沖擊。2022年,華誼兄弟的實現營業收入4.02億元, 比2021年下降71.24%; 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9.82億元, 2021年為虧損2.46億元。華誼兄弟的兩大板塊:影視娛樂板塊和品牌授權及實景娛樂板塊,營業收入分別為3.47億元和1132萬元,同比下降71.83%和90.36%。
上市首年,博納影業由盈轉虧。根據年報,博納影業電影業務實現營業收入 15.13億元,同比下滑37.91%;電影院業務實現營業收入6.6億元,同比下滑 25.00%。反而在劇集業務上,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8363.13萬元,同比增長 154.74%。
博納影業也表示了行業的艱難。2022年4月、11月全國票房創近5年來當月票房新低,分別僅為5.66億和5.68億元,主要系在不確定性因素變化下,影院關停、觀影需求趨疲、優質影片換檔、撤檔等一系列因素相互影響所致。
值得注意的是,博納影業在2022年幾乎砍光了電影發行業務。2022年,博納影業電影發行營業成本為18.7萬元,占營業成本的0.01%;在2021年,博納影業的發行營業成本為1.05億元,占營業成本比重5.6%。
圖片來源:博納影業2022年年報截圖
無獨有偶,2022年10月27日,華誼兄弟發布《關于公司宣發業務及人員調整的通知》,宣布公司調整宣發業務模式,精簡宣發團隊。根據年報,華誼兄弟2022年的銷售費用為0.98億元,同比2021年的3.98億元減少75.28%,公司表示原因為減少參與宣發的影視項目。而在研發費用上,2021年華誼兄弟的支出為686萬元,2022年這個數字直接被抹去,原因為“精簡開發部門”。
2023年春,萬物復蘇,此前受影響最大的電影公司迎來曙光。
根據一季報,萬達電影、中國電影、橫店影視和光線傳媒的營業收入分別為37.58億元、14.45億元、7.42億元和4.13億元,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3.16億元、1.82億元、1.49億元和1.22億元。
23家影視傳媒公司中,2023年一季度,實現盈利的為14家,盈利率超過60%。
其中,萬達電影的凈利潤暴漲601.57%。公司表示,2023年第一季度,隨著國內經濟和消費不斷復蘇,中國電影市場保持良好的恢復態勢。影院經營秩序逐漸恢復正常,國產影片定檔宣發常態化,進口影片同步引進對行業內容供給形成有效補充,在《流浪地球2》《滿江紅》《鈴芽之旅》等優質影片的帶動下,觀影熱情也在不斷提升。2023年1~3月,全國電影票房158.6億元,同比增長 13.5%,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85%;觀影人次3.4億,同比增長9.7%,恢復至 2019年同期的70%,電影市場持續回暖。
報告期內,萬達電影國內影院實現票房21.6億元(不含服務費),同比增長11.5%,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96%;觀影人次4615萬,同比增長9.7%,恢復至 2019 年同期的89%。
收入和凈利潤雙雙反彈,影視公司的毛利率也迎來上漲。2022年,影視板塊毛利率平均數約為28%,但在2023年一季度,毛利率漲至30%。
為影視行業帶來新希望的還有新技術。隨著AIGC的火熱,多家影視公司已進行布局,股價也連連上漲。
華策影視認為AIGC 已進入快速發展和應用階段。AIGC 相關技術已具有數字內容孿生能力、數字編輯能力、數字創作能力。
慈文傳媒也表示,接入各類 AI 工具并形成擁有慈文映像的機器深度學習體系,在技術與內容融合中找到新的價值增長點,利用 AIGC 技術提升影視行業生產效率,主要包括影視劇本創作、AI 換臉及換聲、場景及分鏡制作、數字人模擬虛擬角色、預告片剪輯、特效處理、 AI 海報制作等,打開行業的增量市場空間。
博納影業正在制作的《傳說》,便是一部涉及到AI特效制作方面內容的電影。導演唐季禮透露,為了呈現出逼真的黃沙大漠和冰川雪海等場景,將在影片中引入最新的AI技術,借此鏈接夢境與現實成龍年輕時候的戲份,也運用了最新的特效技術。
AIGC火熱,修復影視公司的估值。2023年以來,影視公司股價大幅上漲,WIND數據顯示,文化傳媒指數年初至今上漲近40%。
不過,影視公司對于AIGC的應用還處于無法預估的階段,監管對此也很關注。5月5日,深交所向唐德影視發出關注函:針對“4月27日,投資者在互動易中問詢你公司是否有布局數字虛擬人,你公司回復中稱公司積極布局三大新業務模塊,具體包括中短視頻賽道、抖快淘直播生態、影視新生態賽道、元宇宙及NFT數字收藏業務等。”深交所要求唐德影視說明數字虛擬人與公司三大新業務模塊的相關性。
東方證券研報認為,AIGC將輔助影視行業企業增強圖片、視頻相關內容的供給能力,降低產出所需要的人力成本,更高效地產出更多創意、特效來提升客戶體驗。綜合來看,可使得影視行業降本增效、產能提升。
5月3日,對于中國電影遇到的問題以及怎么解決,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原副局長、電影局原局長,現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張宏森發長文闡明觀點。在他看來,電影最寶貴、最本質的部分就在于直面當代生活、面向人間萬物,面向人與人之間微妙且永恒的支架關系。學界、創作界、市場界、依附在電影鏈條上的各工種、各兵團,為長久計,為可持續計,為優化計,都應該深思之,慎行之。遑論疫情三年,放在疫情退潮之后,若想沖刺電影票房千億夢,當前的電影供給側改革實在是遇上了結構性的真正問題,要從一粥一飯、一絲一縷深長思!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409100706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