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5-18 13:49:52
◎5月14日,第87屆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CMEF)期間,西門子醫療大中華區副總裁,臨床治療系統負責人浦崢嶸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如何突破現有診療方式的局限性,讓卒中救治關口前移、縮短急救時間,顯得尤為重要,也是西門子醫療致力于解決的問題之一。”
◎據記者了解,目前除西門子醫療外,其余幾家醫學影像設備巨頭如飛利浦、GE醫療等也都提出了與“卒中全流程管理”類似的解決方案。
每經記者 許立波 每經編輯 楊夏
卒中是全球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之一,也是一類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公開資料顯示,卒中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也是當前我國成年人致死、致殘的首位病因,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復發率、高經濟負擔五大特點。
尤其是我國快速進入老齡化社會的背景下,以最常見的缺血性腦卒中(腦梗死)為例,2005年至2019年15年間,其發病率、患病率呈整體上升趨勢,發病率由117/10萬(意即“每10萬人中有117人”,下同)上升至145/10萬,患病率由1044/10萬上升至1256/10萬。
一般認為,針對卒中的搶救,黃金時間窗僅有4.5小時,用“時間就是大腦,時間就是生命”來形容搶救腦卒中患者對時間和速度的要求并不為過。
“如何突破現有診療方式的局限性,讓卒中救治關口前移、縮短急救時間,顯得尤為重要,也是西門子醫療致力于解決的問題之一。”5月14日,第87屆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CMEF)期間,西門子醫療大中華區副總裁,臨床治療系統負責人浦崢嶸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西門子醫療展臺。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許立波 攝
據悉,CMEF展會現場,西門子醫療首次發布了覆蓋卒中急救和預防的全流程解決方案。針對卒中急救和預防的瓶頸難點,浦崢嶸在回應記者的問題時指出,作為發病比較快、兇險程度比較高的疾病,時間是整個卒中救治期間的核心。而節省卒中治療時間分兩方面,第一是縮短院前時間,第二是縮短院中時間。
“關于縮短院前急救時間,我們有MSU(移動卒中單元),相當于在急救車里裝一臺小型的專用CT,可在5分鐘內完成診斷,確定出血或梗塞以便立刻進行溶栓治療。關于縮短院內流程,醫院則可以使用Nexaris Angio-CT,一站式帶CT的復合手術室,病人進手術室后可以再做一次CT或直接取栓。”浦崢嶸表示。
根據西門子醫療提供的資料,相比傳統救護車,MSU可以將發病到溶栓時間縮短33%。西門子醫療以多影像融合復合手術室為核心的一站式卒中急救方案,已落地河南省人民醫院,可實現將患者從入院到血管穿刺(DPT)時間由原來的70分鐘上下降至最低15分鐘。
另一方面,比“治急病”更重要的是“防未病”。西門子醫療大中華區副總裁、影像診斷系統負責人黃毅表示,在卒中全流程管理當中,預防、救治、評估緊緊相連。在針對卒中的影像學診斷方面,一大趨勢是核磁共振(MRI)正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
以缺血性腦卒中為例:缺血性卒中主要由于動脈斑塊破裂后血栓脫落或繼發血栓形成引起,針對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三高人群和老年人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是卒中預防的有力舉措。若檢查人群中有頸動脈斑塊,則進行藥物治療預防,延緩斑塊進展。然而,對于頸動脈斑塊內部病理變化的評估,包括顱內血管情況,常規的評估手段有很大局限性,磁共振在評估顱頸動脈斑塊方面具有獨特優勢。頸動脈高分辨率磁共振檢查不僅能夠顯示動脈狹窄程度,還能有效識別易損斑塊,對于卒中的一級預防有著重要意義,真正實現“防未病”。
西門子醫療大中華區市場與企業傳播部副總裁王弢也指出,對于卒中診療,部分高級別醫院已認識到核磁在精準評估方面的作用。“核磁可以更精準地判斷導致卒中形成的動脈斑塊,不僅可以看到(血管)狹窄程度,還可以看到斑塊的成分等。”
此外,據記者了解,目前除西門子醫療外,其余幾家醫學影像設備巨頭如飛利浦、GE醫療等也都提出了與“卒中全流程管理”類似的解決方案。如2017年,飛利浦與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簽訂了戰略合作備忘錄,雙方致力于在腦血管疾病領域聯合創新,共創覆蓋“全生命周期”的腦血管病解決方案;2020年,GE醫療與一家國內醫療創新公司強聯智創達成戰略合作,在CT產品上就發病率最高的急性腦梗展開合作,提供缺血性卒中AI診斷系統UGuard;與DSA產品部,聯合推出了首款神經介入AI智能血管機,賦能更多的基層醫院。
去年6月,西門子醫療中國發布了“國智創新”本土化戰略,宣布將通過“推動實現全產品線國產化”、“基于中國市場需求進一步深入創新研發”、“推進本土業務模式升級”三個維度,以一家“中國公司”的身份,深度參與“健康中國”建設。自“國智創新”本土化戰略發布以來,西門子醫療持續深化本土化進程,已有一批高端國產新品上市。
5月14日下午,在CMEF展會現場,西門子醫療方面也向記者披露了“國智創新”本土化戰略落地的最新進展。黃毅介紹,如果將公司影像產品分為高中低三檔,此前西門子醫療實現本土化的主要還是中端和低端產品。但在過去一年里,西門子醫療一部分高端產品也已經實現了本土化,比如CT雙源的SOMATOM Drive、SOMATOM Force,這都得益于公司在本土化戰略上的升級。
黃毅透露:“目前,西門子醫療產品上游供應鏈的的本土化率已達到較高水準,以CT產品為例,64排的本土化率應該超過了80%,它的零配件,尤其一些核心零配件如CT球管,都實現了本土化。磁共振產品的本土化比率也超過70%,其核心零配件像線圈、射頻以及一些其他的電子元器件,都有相當高的本土化率。”
除了“產品的本土化”這一維度,西門子醫療也在逐步落地“做更好本土的創新和合作”,比如構建自己的生態圈。2021年9月,西門子醫療與張江集團達成戰略合作,構建了位于張江的西門子醫療上海創新中心,其中配備有西門子醫療CT、核磁、血管機等在內的醫學影像設備以及人工智能研發平臺等,賦能本土的初創企業。王弢透露:“截至目前,創新中心已有將近150個生態合作伙伴,我們已經賦能了大概40多個初創項目,其中有4家初創企業通過我們的平臺已經拿到了1.35億的投資。”
5月10日,西門子醫療在第一季度的財報電話會議上對外宣布稱,鑒于旗下Corindus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沒有達到預期",經分析決策后,決定停止該產品用于心臟病學手術,該產品將被調整為"研發型項目"。
西門子醫療方面對此解釋稱,在介入手術機器人領域,西門子醫療未來將完全專注于其在神經介入與卒中治療方面的應用,目前已在開始著手開發新一代的機器人平臺,得以在卒中發病的早期為患者帶來有效的治療。
浦崢嶸也在采訪中向記者介紹了此次決定的戰略考量:西門子醫療始終認為介入手術機器人在將來的血管治療中一定會扮演重要的角色,這是毫無疑問的。而此次宣布退出介入手術機器人這一賽道,也是公司在心臟介入手術機器人的市場表現不盡如人意,沒有達到市場預期。但是西門子醫療會持續開發基于新一代的專用神經介入的機器人,如神經血管介入機器人。
“其實,在進行介入手術機器人市場布局時,我們就已經開始關注神經血管介入機器人了,只是因為神經介入領域非常復雜的,研發時間較長。也是基于此,我們會先嘗試在心血管方面介入布局,但從目前布局情況來看,心血管方面介入市場表現不盡如人意,所以我們回到最初方案,即聚焦腦血管的介入這一賽道。”王弢補充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