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5-18 22:16:34
每經記者 宋美璐 每經編輯 魏官紅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新’中有數,共‘創(chuàng)’未來——5·18故宮博物院‘數字故宮’建設成果發(fā)布會”在故宮博物院舉辦。發(fā)布會上,故宮“數字文物庫”向社會全新發(fā)布2萬件數字文物影像,至此,“數字文物庫”文物總數超過10萬件。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宋美璐 攝
“數字文物庫”是為了普及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讓更多文物活起來而建立的文物信息開放共享平臺。2019年“數字文物庫”上線,精選了5萬件文物的高清影像進行公開,之后每年擴大開放范圍。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朱鴻文介紹,現在的數字文物庫上線了新的檢索方式,觀眾除了可以檢索文物名稱、作者等信息之外,還可以通過顏色、紋飾來查找自己喜歡的文物。“數字文物庫”還最新上線了知識圖譜檢索功能,即使不知道文物的名稱,也能通過與文物有關聯的一些詞匯,找到自己想看的藏品。
按顏色區(qū)分文物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宋美璐 攝
此外,故宮博物院與騰訊集團聯合打造的“文化+科技”新型文物數據智慧化采集科研實體“故宮·騰訊聯合創(chuàng)新實驗室”也在發(fā)布會上正式落成。
實驗室建立在故宮博物院數字與信息部攝影室基礎上,應用了騰訊數字孿生、虛擬演播、云音視頻創(chuàng)作等下一代互聯網技術,加速文物數字資源采集、加工、展示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助力故宮百萬件文物的數字化采集與利用,目前實驗室總面積450平方米,包含文物二維數字影像、三維文物數據、虛實融合視音頻采集等功能空間。
實驗室內共分布16處環(huán)境監(jiān)測傳感器,實時采集、傳輸環(huán)境數據給智慧管理平臺,工作人員可實現對文物數字化空間的實時監(jiān)控、實時調整。對于不同材質的文物,例如絲絹、陶瓷、青銅、玉石,通過智慧平臺設定適宜的溫濕度,讓它們在最安全舒適的空間里進行拍攝或三維掃描。
數字孿生搭建了一個綠色、規(guī)范、精準、可靠的全域感知網絡,確保文物數據的精確采集、高效加工、永續(xù)保存。
“今后我們將依托聯合實驗室,將數字孿生、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應用于文物數字資源智能化的生產和管理,為文博領域提供高科技、高標準、高質量的文物數字化采集加工的應用示范,新中有數,共創(chuàng)未來。”朱鴻文總結到。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