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5-27 22:46:22
◎央視財經頻道《對話》欄目聚焦新時代“遼沈戰役”,關注東北振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現場獲悉,遼寧部署實施了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在經濟增速方面實現今年趕上、明年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每經記者 李少婷 每經編輯 文多
作為東北三省的“遼老大”,遼寧對國家經濟發展的貢獻曾名列前茅,但去年,其經濟總量排名僅為全國第十七——“振興東北”已提出近20年,數據表現符合預期了嗎?
至少,今年第一季度數據透露出了希望:遼寧省地區生產總值6661.4億元,同比增長4.7%(按不變價格計算),是近年來的最好水平。
“我們過去十年都低于全國的平均增速,壓力很大,我們再也沒有什么退路了,退無可退,只有向前進。”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央視財經頻道《對話》欄目新時代“遼沈戰役”的錄制現場獲悉,遼寧省委副書記、省長李樂成介紹,遼寧部署實施了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打響新時代“遼沈戰役”,意在抓住“十四五”的后三年,在經濟增速方面實現今年趕上、明年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數字遼寧,智造強省”是遼寧主打的新名片,綠色低碳發展是遼寧堅持的新發展方式。在此過程中,央企國企以及上市公司擔綱挑梁。《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遼寧省當前共有90家上市公司,這些公司一季度平均研發投入較去年同期上漲超8%,由國資控股的公司在其中占比超三成,而且國資控股上市公司的研發投入較總體平均水平高出31%。
遼寧省委副書記、省長李樂成(右)在《對話》現場 圖片來源:央視《對話》欄目提供
在遼寧省一季度的經濟貢獻中,第二產業的拉動作用明顯:第一產業增加值334.5億元,增長3.0%;第二產業增加值2568.9億元,增長7.2%;第三產業增加值3758.0億元,增長3.4%。
工業基礎雄厚的遼寧省正煥發新的生機,這與其數字經濟發展不無關聯。李樂成介紹,遼寧有兩個很強的優勢,其一是數字應用的場景資源,遼寧的工業門類齊全,其二是數字經濟起步早,數字經濟包括軟件收益將近2000億元,服務外包全國第一。
“2022年遼寧省數字經濟的規模已經超過了1.14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0.4%,超過了全國的平均水平,在全國排第16位。數字經濟在工業領域的滲透率已經超過了24%,也超過了全國的平均水平。”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院長魯春叢介紹。
作為新“遼寧人”和經濟學家,遼寧大學校長余淼杰以12個字概括了數字經濟對于遼寧的重要性——催化賦能、彎道超車、后發優勢。
李樂成省長披露,遼寧期望數字經濟的發展步伐更快一些,占經濟總量的比重能每年提升兩個百分點左右。
數字經濟的發展與創新能力密切相關,領軍企業責無旁貸。“我們堅持,再困難——就是‘砸鍋賣鐵’,也要搞研發,我們常年保持6%以上的研發投入,幾十年從來沒有變過。”沈鼓集團董事長兼CEO戴繼雙表示。該公司今年一季度利潤同比增長超過50%,去年利潤同比增長超過70%。
Wind數據顯示,遼寧省有約90家上市公司,今年一季度平均研發費用為2336.65萬元,去年同期為2160.74萬元,同比上漲超過8%。
由于歷史積累,在遼寧的傳統工業產值中,有75%來自三個門類:石油化工、裝備制造、冶金新材料,“傻大黑粗”是外界對這些產業門類的固有印象。但當前,綠色發展、產業轉型成為遼寧產業轉變的抓手。
鋼企的轉型,是傳統老工業基地轉型綠色低碳發展的一個縮影。
本鋼集團董事長楊維介紹,近年來,該公司圍繞環境治理加大投資,“十三五”期間在環保設備方面投入了75億元,“十四五”期間,計劃在超低排放改造上投資131億元,投資項目137個,“預計到2024年底,超低排項目基本完成。屆時我們的大氣污染排放總量將從每年的6.2萬噸降到2.2萬噸”。與此同時,本鋼集團從去年起啟動了3A級花園式工廠的建設,廠區景觀將大幅改善。
李樂成介紹,遼寧計劃建成清潔能源強省,三年以后清潔能源占比要超過50%。
為達成目標,新能源產業的發展舉足輕重。
“連續五年,我們遼寧電網的新能源的利用率在全國都居于領先水平。”國網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董事長黃震介紹。
近期,上市公司遼寧能源(SH600758,股價4.21元,市值56億元)也在公告中透露出向新能源產業轉型的加速的趨勢。遼寧能源推出定增方案,擬以18.17億元價格收購遼寧清潔能源集團100%股份。
除了能源企業,相關產業的龍頭公司也在布局遼寧新能源產業。
華晨寶馬汽車總裁戴鶴軒也介紹,寶馬方面總投資達100億元的新項目已在沈陽開工建設,建成后會生產下一代動力電池,“我們將聯合供應商和合作伙伴,共同打造中國的新能源產業集群”。
此外,公開消息顯示,兩個月前,總投資100億元的億緯鋰能(SZ300014,股價66.03元,市值1351億元)儲能與動力電池項目在沈陽市鐵西區正式開工建設,計劃分兩期建設北方區域新能源動力電池研發中心、辦公樓及現代化生產廠房,將于2026年正式投產。
遼寧省鞍鋼集團以數字賦能“智慧礦山”,
圖為3月15日,公司工作人員在操作間控制井下設備作業 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