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5-30 10:04:00
招英才,引智囊,百事舉。
每經記者 張凌霄 每經編輯 梁宏亮
城市與人總是相互成就,城市吸引了人,人改變了城市。人才之于城市,正是水中魚,林中鳥。
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城市要引來才,那必然是要有些看家本領。
拿成都來說,“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煙火里的幸福成都”,這不僅僅成為了成都的形象名片,也是成為了這個城市招才引智的底色。在人間煙火中聚合產業,在品質生活里成就人才。
如今的成都,正在憑借開放的城市經濟圈,多元的營商環境,和豐富的人才政策,招英才,引智囊,以智囊為引路者,以英才為驅動力,以城市創新磁場,最終賦能城市和產業的創新發展。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基礎:人才磁場為何形成?
城市要吸引人才,必然有自己的獨特優勢。
“很多青年人才來到成都,跟城市的建設、就業的機會、創業的環境都息息相關,” 清華大學社會心理服務研究中心秘書長倪子君分享道。在倪子君看來,便利的生活環境、舒適的居住環境、良好的生活成本,都是人才對理想城市的構思。
“每次聽說出差要到成都都很高興,因為這座城市總是能讓人身心愉悅,讓人享受在這里的生活。在成都隨便走一走,吃吃美食、喝喝茶,很顯然,這里的人不焦慮、不慌張,享受工作、享受生活。”
“人才追求的是有品質的生活,而不是無比辛苦之下的高收入。”
連續十四年問鼎“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成都,見證了傳統與新潮的碰撞,人文與山水的交匯,安逸舒適是這個城市送給每一個人的幸福。
如果說便利宜居是成都的生活環境優勢,那么資源集聚就是成都的營商環境優勢。
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地位逐步清晰起來,各資源要素正在成都匯聚成型。
在復旦西部國際金融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金曉斌看來,成渝地區位于“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也在RCEP和中歐班列中扮演重要角色。在這一背景下,成渝高度發達的商業消費城市等因素進一步增強了地區的金融實力。
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正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環節。而豐富、強大的物流、商流、人流、資金流、數據流、資本流等多元要素正共同支撐成渝地區的金融發展。
成都的天然人才磁場由此而成。
“招才”:主動出擊,開放多元
小江在重慶工商大學就讀,今年大四,正在一波臨近畢業到處找工作的忙碌,4月,他去趕了一場“2023”蓉漂人才薈—現代物流專場。
在現場,他看到了前來應聘咨詢的高校師生在各個招聘企業展位前都排起了長隊,企業招聘負責人耐心又熱情地給同學們交流講解,一張張應聘表擺滿了招聘企業的桌面。
終于參加了一次與本專業高度契合的招聘會,小江很興奮,“希望能找到合適的工作,我已經做好了去成都工作生活的準備了!”
像小江一樣在“蓉漂人才薈”上找到機會的人應該還有許多。
目前,成都“蓉漂人才薈”已經赴海內外重點城市舉辦了近900場次的招才引智活動,簽約近20萬人。“蓉漂”這一品牌也逐漸深入人心。
身處西南的成都,在招才上已經學會了主動出擊,通過豐富的品牌活動和優惠的攬才政策,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平臺和機遇。
從2017年推行“先落戶后就業”的“1.0版”,到搭平臺給機會的“2.0版”,再到優平臺營生態的“3.0版”,成都的引才育才政策在過去幾年中已經經歷了多番的打磨與優化。
圍繞城市高質量發展需求和創新產業布局,成都正在一步步地推行更加開放、更加貼合實際的人才政策,讓各類人才都能夠找到合適的棲息之所。
成都這種熱情主動的引才姿態,真真切切地給予了越來越多年輕人來這里落戶扎根的希望和信心。
截至2022年年底,成都人才總量約622.3萬人,位居全國第4。成都還榮登《財富》雜志“大學生和青年求職者吸引力城市”榜首;連續4年榮獲“中國最佳引才城市”獎、蟬聯“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引智”:找準定位,產業協同
4月,成都市復旦西部國際金融研究院正式揭牌,現場鏡頭記錄下了在場所有人欣慰又興奮的笑容。
歷經了4年的漫長規劃和籌備,復旦大學的智囊團隊終于能如愿在長三角以外的這片新區域一展身手。
這個研究院的落地,是成都校地合作與智庫的引進走實走深的真實寫照。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科院、中物院......成都與約20家高校院所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還引進了上海交大成都先進推進技術研究中心等校地協同創新平臺80余個。
這些智囊們要做的,就是在政策指引、產業融合以及人才培養等等方面積極地建言獻策,讓城市找準自己的坐標,也讓城市成為人才的坐標。
以成都市復旦西部國際金融研究院為例,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執行院長錢軍提到,研究院將協助成都一起引進更多金融機構,尤其是國際金融機構。
在人才培養方面,錢軍談到,可以借助復旦大學以及校友會的力量,幫助成都引進相關人才,同時也培養更多的金融人才。
借助智庫引路,在未來,成都有望能夠實現創新創業鏈的精確部署,以產業鏈布局引導人才培育,達成人才與產業、經濟的相互支持和共同進步。
“人既盡其才,則百事俱舉;百事舉矣,則富強不足謀也。”未來的成都,要地盡其利,人盡其才,也要人樂其業。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