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6-05 18:50:08
◎《中國奇譚》總導演陳廖宇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對于我們行業而言,AI首先是個很好的工具,會給我們的創作、設計等帶來很大的方便和改進,解放更多的勞動。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積極迎接它、使用它。”
◎“時代潮流之下,內容創作的外在技術和審美風格,肯定會隨著技術和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但內在核心和千年前其實沒有本質區別,都是以人為本,探討人所關心的問題。”陳廖宇表示。
每經記者 溫夢華 每經編輯 魏官紅
■步入六月,所有電影人都將為第二十五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到來而心跳加速。
■在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由每日經濟新聞與上海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聯合舉辦的產業大會又來了。
■本屆SHO未來•海上論壇,將圍繞“AIGC改變世界 打開光影新視界”為主題,邀請科技、文創、影視、互娛等行業的龍頭公司和領軍人物,一同探討當IP遇到AI的產業新思路。
“現在好像任何活動不聊兩毛錢的AI就不讓你走。”電話那頭,開年爆款動畫《中國奇譚》的總導演陳廖宇開玩笑稱。
從導演陸川說“AI用15秒生成的海報,比專業公司一個月做得還好”,到頭部游戲公司心動網絡創始人黃一孟稱“AI會讓很多人的工作崗位和性質發生變化”,到廣告巨頭的一封公開郵件引發打工人熱議,再到“AI孫燕姿”的一夜爆紅……幾乎一夜之間,AI成為風口的新代名詞,人人都想分一杯羹。
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會帶來巨大變革。當AI大模型成為被追逐的熱點,內容產業重塑的“奇點”正在到來。在新的時代,全力擁抱AIGC技術,正成為創作者的“下一步”。
面對AI時代的新機遇,6月8日,第2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即將拉開帷幕,由上海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與每日經濟新聞聯合主辦的SHO未來·海上論壇之2023影視+產業大會,也將亮相煥新歸來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主會場——上海影城,圍繞“IP遇見AI”話題,大會邀請到影視、科技、文創、互娛行業的龍頭企業與領軍人物,共同打開光影新視野。
SHO未來·海上論壇發言嘉賓陳廖宇
6個月前,動畫《中國奇譚》成為開年爆款。
短短十多天,這部由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和嗶哩嗶哩(以下簡稱B站)出品的動畫短片,在B站播放量近億,成為年輕人新的社交密碼。截至目前,該動畫在B站播放量為2.7億。
作為這部動畫的總導演,陳廖宇切身感知到AI對內容生態帶來的變化。
當討論故事議題時,要把一個故事想法發展成各種故事方案時,很多人會把AI當成頭腦風暴中的一員,雖然AI生成的主意可能不能直接用,但會提供更多的角度;在一個故事初步完成后,需要呈現視覺概念時,以前會讓概念畫師把草圖畫出來,現在則可能直接用AI生圖作為參考幫助大家更快地完成溝通;甚至有些人為了讓AI產出更適合自己風格的內容,很多公司開始“喂養AI”。
陳廖宇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對于我們行業而言,AI首先是個很好的工具,會給我們的創作、設計等帶來很大的方便和改進,解放更多的勞動。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積極迎接它、使用它。”
不可否認,在AI輔助之下,內容創作的效率被大大提高。在陳廖宇看來,這或許會是一把雙刃劍,當你創造門檻降低時,你創造出來的作品價值可能也會降低。
“一幅畫之所以貴,是因為畫家在成為畫家之前付出的時間成本。當人人都掌握AI,人人都可以使用AI創作作品,這是一個好事;但反過來,他所創作的IP價值是不是有一天也會變廉價,因為你能做我也能做,我已經不依賴少數的人了,它會反向逼人類往上走,創造出更有價值的IP和內容。”
不過,陳廖宇也指出,當下AI尚處于野蠻發展狀態,未來還是需要有規范化的體系來進行完善,這樣人類對AI工具的使用才不會失控,才會避免糾紛和爭議,尤其是在對創作有正式法律界定的領域內。
當AI一夜之間以成百上千倍的速度“量產”歌曲、文本、圖畫、視頻時,也讓一眾“打工人”感受到了危機感。會不會被AI替代?讓不少創作者感到焦慮。
“從人類歷史來看,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很多古代有的工作被替代了,首先這是很正常的。”陳廖宇稱,其次,當一個新事物出現時,我們總是站在老的標準上去評判新的東西。當下我們評價AI,一定程度上夸大了AI的能力,同時忽略了人類的復雜性;更重要的是,AI會促進人類的創造力,當它代替了一部分更基礎性、更共同性的工作后,我們的腦力勞動可以去開辟新的領域,它不只是一些簡單機械性的工作代替,它會改變我們的觀念、審美和視覺習慣,其實人類歷史上一直在發生這樣的改變,只不過如今的改變周期越來越短,以致令人產生一種顛覆性的危機感。
不過,面對各行各業向AI領域的瘋狂涌入,陳廖宇強調:“我會積極了解學習這一新事物,但也會保持一定的警惕性。”
“警惕因為AI而忽略人類的思考和人類特有情感、趣味的復雜性,警惕AI和人類的關系。例如之前搜索引擎的出現就是把雙刃劍,一方面方便我們查閱資料,但另一方面,知識來得太容易,傳播得太容易,造成了知識的非系統性、非嚴謹性,我們的思考也變得懶惰。當我們長期倚賴AI創作時,我們或許會忘記人類的復雜性以及創造活動中情感的力量。”
中國奇譚海報 圖片來源:B站截圖
《中國奇譚》的火爆或許正是技術與人類特有情感創新融合的很好證明。無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創作,還是動畫多元化的運用和探索,或是最新技術、最新審美的體現,都體現了內容創作與技術的融合。
在被問及AI時代究竟能為中國動畫帶來哪些新趨勢時,陳廖宇坦言:“很難預言。但不可否認,整體的趨勢變化一定是會體現創作者對新技術、新審美、新觀念的理解和運用。時代潮流之下,內容創作的外在技術和審美風格,肯定會隨著技術和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但內在核心和千年前其實沒有本質區別,都是以人為本,探討人所關心的問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