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38年前來中國留學的人,現在怎么樣了

每日經濟新聞 2023-06-11 14:42:25

“我可以做得更好,我還是要往前”

每經記者 石普寧    每經編輯 楊歡

Agrahdpwyu1686465632753.thumb_head

圖片來源:喜林苑宣傳片截圖

“1984年8月的最后一天,我搭乘西伯利亞鐵路的一列火車在北京下站,開啟了一段嶄新的人生。在這個距離芝加哥千萬里之外的地方,我感覺我找到了家。”

來自美國芝加哥的布萊恩·林登(Brian Linden),是改革開放后最早一批來到中國留學的外國人,此后又去往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旅行、工作,最終帶著妻子和兩個年幼的兒子再次回到中國,定居云南喜洲,致力于保護和修復中國物質文化遺產。

《尋鄉中國》是林登在中國生活的回憶錄,也是一個觀察中國過去40年發展的入口——從1984年來到中國,再到2004年返回中國定居至今,林登在書中詳述了中國如何改變了他的人生,展示著他個人對中國探索、認知、融入的過程以及其間的情感變化。

作者:[美]布萊恩·林登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在成都歷時三天的《尋鄉中國》分享會上,身高超過1米9的林登迎面走來,很難想象他剛在去年迎來花甲,林登說,“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在嘗試向中國人表示一種感謝,一種感恩。我曾經沒有考慮過放棄,到現在也沒有。我已經過60歲了,但我并不想休息。”

和中國相識近40年,林登感到自己有一份責任,要成為一名文化交流的使者,讓更多外國人了解真正的中國。在這本書的后記里他寫道,“從許多方面來講,這本書是一封情書,寫給每天都在沖擊和激勵我的中國文化。”

初識

時間回到80年代初,在來中國之前,林登半工半讀,從事過地毯清潔員、房屋油漆匠、加油站臨時工等職業,一度快要接受拿到學士學位后只能繼續從事清潔地毯工作的現實。

一張掩藏在校園辦公室外公告板上留學中國的招生廣告,悄然改變了他的命運。在遞交申請幾個月后,他收到了這份至今視為“最貴重的禮物”。

用當下時興的話來講,林登可謂最早的一批“旅游特種兵”,只是帶著一個地名,便登上火車開始自己的探索之旅。

1980年代的林登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1984年8月31日,林登抵達北京。在北京站下車時,他已經連續7天沒有洗澡,加上一路上沒怎么吃東西,他比上車時輕了4斤。

他的第一位中文老師是一位常駐北京的菲律賓中年外交官。在到北京的火車上,林登學到了三個中文代詞——我、你、他。而他第一次成功使用中文,還要到當年國慶假期在泰山頂上詢問“廁所在哪兒”時。

在當時的北京語言學院,Brian Linden正式成為林登。協助他起名的王老師告訴他,林登意為“在林海中攀登之人”。到學校的第一天,還沒走到宿舍,他先在籃球場完成了一次扣籃,在場的一位男學生用英語喊道:“明天你就是我們隊的了。”

到學校的第二天,他便在校園里受邀參加出演《他從大洋彼岸來》。一開始,林登還以為是某檔真人秀節目在進行惡搞。拍攝電影期間,林登還不會說中文。因此,在念臺詞時,他采用重復喜歡的歌詞來應對。比如,《加州旅館》可以工作5分鐘,而《波西米亞狂想曲》則可以工作7分鐘。

作為一名“旅游特種兵”,林登的一些經歷堪稱傳奇。

這從他1985年的日記便可一窺:室外零下20度以下的環境下,他曾撕下隨身攜帶小說中的書頁在火爐中取暖、在沙漠中遭遇沙塵暴,遇見“救命的海市蜃樓”才得以生還、坐在長城的古烽火臺上,收聽從家鄉芝加哥寄來的棒球比賽錄音……在書中,他也向祖師爺級別的“旅游特種兵”——徐霞客有所致敬。

“為了挑戰自己。我勇敢地選擇了最偏遠的目的地和最艱難的路線。”他在書中寫道,“我年輕時在美國的不安全感在中國的偏遠地區被治愈了,我變成了一個更加自信和睿智的人。”

從另一方面來看,林登的經歷也是一份對彼時中國的樸素記錄。

當他才從北京站出來時,圍觀的人有一份天真無邪的好奇。在站前的路口,他被里三層外三層的人包圍,“幾位大爺摸了摸我的腿毛和下巴上的胡子。”這種因為好奇而帶來的“聚光燈效應”,一直伴隨著他到21世紀初才逐漸消失。

重返

1987年,林登從北京搬去了南京,在南京大學研究院留學期間,遇到了妻子瑾妮。瑾妮是華裔,與林登一見鐘情,二人都癡迷于中國傳統文化與建筑,那也是他們最常聊起的話題。

在南京一年后,林登離開了中國,前往斯坦福大學攻讀東方歷史學博士學位,并開始四處游歷,先后去到了全球上百個國家和地區。

1995年,在位于美國中西部的小鎮多爾縣,林登和瑾妮被當地一座“奇特的建筑”所吸引,并最終決定在此處開辦一座畫廊,以展示包括中國文化遺產在內的亞洲藝術與文化,“如果我們能夠有效傳遞中國豐富多元的文化,我們的畫廊將會獲得成功。”

但事與愿違,即便有相對豐富的藏品和活動,“當地的公眾還是沒有來,我感覺可能有一點失望。”林登特意強調,從生意上來講,畫廊的客戶分布于全美,運營上并非失敗,失敗的是他“靈魂中的一種初心”,即最初的教育目標。

林登坦言,“我們自己國家的驕傲和自滿情緒讓我們感到困擾。”這種困擾有時以偏見的面目出現,有時則直接指向林登本人。他認為,自己有責任以更有效的方式講述中國的故事。在此背景下,林登一家回到中國,“尋找第二次新的開始。”

林登說,當決定回到中國開展項目時,他感到這個項目“必須要靠自己,不要投資商”。原因無他,因為這件事對他來講太“個人化(personal)”。

2005年,林登一家來到大理,并與一座位于大理北部的喜洲的古建——楊品相宅結緣。林登寫道,這座古建讓他“陣陣發冷,渾身起雞皮疙瘩”,他在其中流連許久,以至于忘記了吃飯的時間。當天晚上,一個文化交流中心的雛形便浮現在林登腦海中。

喜林苑第一個項目:喜洲楊品相宅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經過前期必要的手續以及近兩年的修繕后,喜林苑終于在2008年5月1日迎來開業慶典。個中艱辛很難用一言兩語而概之:就在開業慶典前三天,喜林苑仍處于停電缺水的狀態。而第一批入住的客人更是早在抵達喜林苑之前、落地機場不到1小時便遭遇問題……

然而,正式投入運營之后的喜林苑取得的成績,無疑是值得書寫的。

比如,自2010年以來,這里接到了數百個田野項目和來自世界各地的數千名學生。此外,在一次電影夏令營中,兩位本地高中白族女生制作的紀錄片被提交給了“紐約青年電影節”,兩位女孩還因此在半年后去到了活動現場并舉辦了展映和交流活動。

很難說清,林登是憑借什么讓一切辦妥。或許是一些幸運,或許是一些自信,也或許是如豬八戒一樣的樂觀主義精神——順帶一提,林登是豬八戒的忠實粉絲。事實上,一直到2021年以后,作為文化交流中心的喜林苑才有了“分所”,一家在云南沙溪,另一家則在蘇州容春堂。

“我希望你可以加入我們的團隊,”當被問及如何兼顧三家“分所”的運營時,林登指向我們。他的意思是希望能夠引入更多的人才并逐漸壯大其團隊,“我希望可以培訓一個非常好的團隊,然后他們也可以一直發展。”

定居

“我一定要說,非常感謝我的讀者,”談到讀者對于《尋鄉中國》的反饋時,林登表示,“我需要這樣的鼓勵,有的時候我的情緒會受到影響。但是,當聽到中國的讀者說非常感謝我在傳播中國的故事時,我感覺我的方向還是對的。”

在寫到自己與中國幾十年來的交往中,林登坦承自己得出的結論常被證明是錯誤的,“這些誤解是正常和良性互動的表現,也促使我不斷調整對中國的認識。”事實上,“這些誤解并沒有使我遠離中國,反而鼓勵我更深入地探究我們彼此之間的差別。”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民間交流的魅力正蘊含在一切盡在不言中。無需多言,無需多做,一來一回的交流自然會在互動中體現。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自從定居喜洲以來,林登一家四口都生活在這里,自己也成為了當地村民口中的“喜洲村長”。

2017年,林登的母親跨越重洋來到大理,“母親在喜洲和我們度過了三個星期,她終于理解了為什么我的生活現在已和中國密不可分。”

而剛過花甲之年的他,認為自己還可以在民間交流上出不少力。“我還沒到一個非常愿意回憶過去,然后得到某種榮譽感的時候”,他告訴我們,“我一直覺得我可以做得更好,我還是要往前。”

換句話說,通過寫作與分享,林登更像是一位行者在收拾行囊,并為下一次的再出發做好準備。

喜林苑社區活動與在地旅行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在此輪分享會的唯一一天空閑日,林登特意選在沒有去過的宜賓停留,“在一個我從未去過的城市停留一晚,自由地散步和探索。”他在朋友圈中寫道。而在宜賓,他也在實踐著自己的民間交流,并在當晚乘車回去的路上,“和出租車師傅成了新朋友。”

近40年過去,林登深刻感受到身處中國,周圍人思維的變化,“我們現在不僅是對未來很包容,對世界很包容,對于我們5000年的歷史也越來越包容。”他告訴我們,在自己還想做的很多事情中,無論如何呈現,其中“必須有文化交流”,誠如他在書中后記所言,“我們的跨文化之旅還遠遠沒有結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中國 文化 留學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