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6-14 21:23:36
每經記者 黃小聰 每經編輯 彭水萍
“6.18”將近,各個電商平臺已早開啟各種優惠活動。
除了琳瑯滿目的商品,記者注意到,在多個購物平臺上,搜索個人養老金的開戶,也能讓你挑花了眼,根據銀行的不同,一戶的價格大多在50元至100元不等,有的商家表示量大還可以優惠。
這種“求助”于電商平臺的開戶背后,一方面反映的是開戶難的問題,為了完成開戶任務,各家機構的從業者不得不尋求這種方式來解決。而另一方面,個人養老金自推出以來,雖然開戶數不斷攀升,但是繳存的賬戶數量和金額并不高,“開多存少”的問題,又該如何破解?
自從個人養老金推出之后,不少機構都給員工下達了開戶任務,但面對著每個月的開戶壓力,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完成。
需求的存在,催生了一種另類開戶的業務,打開淘寶、閑魚、拼多多等APP,輸入個人養老金或養老金開戶,展示的“商品”,能讓你挑花了眼,有的店鋪名稱直接就以“個人養老金”、“養老金開戶”命名。
不少“商品”的標題直接宣稱,工行、農行、興業、民生、建行、招行等銀行都可以接單。
而從價格來看,根據銀行的不同,每一單價格在50元至100元不等,量大的話還可以優惠。比如如果需要的開戶數量在100戶以上,每戶的價格大多都可以優惠5元至10元。
記者隨機點開了幾個銷量較多的鏈接,從評論來看,有的還是多次購買的老客戶。
據記者進一步了解,這些店家在接單之后,會通過真實線下的地推,進行面對面推廣,由于業務量大,有的店鋪表示100單的話,大概需要5天左右才能完成,而有的店鋪表示時間上不能保證。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店鋪還有一些承諾,比如有的會明確說明是包數據、包成功,而且今年以內銷戶的話還會包補,還有的店鋪表示,6個月以內如果有投訴銷戶也都可以找他們。
整體來看,個人養老金開戶在各大購物平臺上還是比較活躍,而各大購物平臺對于這種代開戶的交易操作似乎并沒有進行管理,甚至是連店鋪名稱都可以直接以個人養老金命名。
猶記得個人養老金剛推出時,各大銀行就用開戶紅包等各種獎勵方式進行花式營銷,這種方式確實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開戶數量快速增長。但實際上,從目前已披露的一些數據來看,不少參與者在開戶之后并沒有繳存。
華南某基金公司人士表示,“人社部最新數據顯示,截至5月25日,個人養老金參加人數已超3700萬人。但入金客戶只有900多萬,戶均繳款額度平均2000元,也就是開戶數多,但繳存率并不高。”
那么,為什么這么多賬戶都不愿意繳存呢?從記者的調查來看,一方面,部分參與者開戶實際上是看中了銀行或其他渠道推出的一些獎勵或獎品,類似于“薅羊毛”的舉動,最終變成了只開戶不繳存的“空戶”;另一方面,為了完成任務,銀行或各個渠道的從業者也會通過各種方式來滿足開戶指標,比如通過上述類似于賬戶買賣的方式來完成,這些也大多是“空戶”。
而上述基金公司人士還指出,“這可能跟政策激勵不足、產品吸引力有限、投資者提前養老意識還不足等多方面都有關系。政策方面,目前,個人養老金每年享受稅收優惠的繳費上限是12000元。對于中高收入群體而言,這個額度不管是稅優還是未來養老,其作用都比較有限;對于中低收入群體而言,本來不用繳稅,建立個人養老賬戶后在EET稅收模式下領取時還要繳3%的稅,因此本身入金的積極性并不高。”
“產品方面,不同金融機構的養老金融產品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質化競爭,缺乏差異化、綜合性的養老金融產品組合,且從目前的收益情況來看,對入金的吸引力相對有限。另外,投資者意識方面,個人養老金制度才剛剛起步,從市場啟動、培育,再到個人客戶接受,還需要一定的過程。”上述基金公司人士進一步表示。
那么,面對目前存在的這些“花式開戶”問題,如何才能破解開戶難題,以及如何推動更多參與者繳存和投資呢?
中歐基金養老產品專家表示,首先,居民養老投資意識仍待進一步喚醒,各家機構的養老投教工作仍需加強。大部分人對于養老目標基金Y份額等養老投資工具并不熟悉,行業應當把握為投資者建立個人養老金賬戶這一“實體賬戶”的契機,先從培養養老投資習慣與意識做起,撬動投資者構建養老“心理賬戶”,滿足投資者的多元養老投資需求。
其次,針對目前個人養老金繳款率和投資率有待進一步提高的問題,建議可以考慮優化賬戶機制,探索解決當個人養老金賬戶的參與人因自身原因未能充分繳款或做出投資決策的問題,提高養老資金的積累效率和配置有效性。
最后,養老投資長則數十年,是家庭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更需要機構提供覆蓋客戶全生命周期的專業服務與陪伴。金融機構應當提供成本可控的投資顧問解決方案,借助成本可控的專業服務機構或者服務人員,幫助個人投資者做好養老投資規劃、資產配置,減少追漲殺跌,實現長錢長投。
而上述華南基金公司人士則建議,“一是政策端可以提高享受稅優的繳存上限,提高稅優吸引力。二是產品端能引導金融機構打造具有差異化、且能一站式管理的養老產品,例如,鼓勵金融機構開展差異化產品創新,提供更有針對性、定制化的養老產品。三是養老意識方面,需要各方通力合作,全面展開養老主題的投資者教育,喚醒國民提前養老的意識。同時,金融機構也要圍繞財富管理、養老規劃,提供一攬子綜合配套的顧問服務,實現養老投資需求與養老目標的有效匹配。”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