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6-17 20:03:29
◎在6月17日(本周六)晚間央視財經《對話》將播出的《動力電池產業,續航!》節目中,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寧德時代首席科學家吳凱,孚能科技(贛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瑀,中國電池工業協會理事長劉寶生聚在一起,暢談鋰價問題
每經記者 胥帥 每經編輯 陳俊杰
央視財經《對話》現場
2020下半年至今,鋰價迎來了一波前所未有的行情。但這輪大周期并非線性向上,有4萬/噸到60萬/噸的單邊上漲,有60萬/噸到15萬/噸單邊下跌,也有目前再回到30萬/噸的反彈。
合理的鋰價應該是什么價位?在6月17日(本周六)晚間央視財經《對話》將播出的《動力電池產業,續航!》節目中,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寧德時代首席科學家吳凱,孚能科技(贛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瑀,中國電池工業協會理事長劉寶生聚在一起,暢談鋰價問題。王瑀認為10萬元錢/噸就是一個非常合理的區間,但歐陽明高表示考慮到材料回收10萬/噸到20萬/噸之間比較合理。
央視財經《對話》現場
從2020年下半年以來,鋰價走出了一波波瀾壯闊的大行情,價格上漲幅度超過10倍。由此引發了關于鋰價定價的討論。
在央視財經《對話》“動力電池產業,續航!”的錄制現場,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 歐陽明高,寧德時代首席科學家吳凱,孚能科技(贛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瑀,中國電池工業協會理事長劉寶生聚在一起,暢談鋰價問題。王瑀表示:“去年所有中國動力電池企業給鋰礦產業提供了1500億利潤,這是不合理的。”
王瑀提到公司去年很難受,“難受到虧損,難受到跟鋰鹽廠根本就沒辦法拿貨。”王瑀認為,鋰鹽的價錢不應該超過10萬元,他認為鋰價應該按照成本定價,在正常情況下,無論是鹽湖提鋰還是鋰輝石提鋰等,成本都是在3萬元錢到8萬元錢左右。如果鋰鹽賣到20萬到60萬的情況下,由于全球鋰鹽資源不缺,而目前中國探明儲量比較少,有70%需要進口。這種情況下全世界資本都會進入這個市場,來進行鋰鹽博弈。最終結果就是未來首先達到平衡、供過于求、價格戰,最終將回到近5萬元的水平。去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高速發展,這個高速發展與供應鏈計劃不匹配,就造成供需不平衡。去年年底鋰鹽價格達到60萬,大部分鋰鹽來自貧礦,成本是在10萬/噸-25萬/噸之間。一旦要進入到相當理性階段,10萬/噸就是一個非常合理的區間。
寧德時代首席科學家吳凱認為,十年之后,中國動力電池依舊會領跑全球,“目前可以感受到競爭,但競爭對我們來說是動力。為了不讓鋰的價格大起大落,寧德時代開始布局買礦,擴大鋰礦版圖。”
不過對于王瑀認同的鋰價,歐陽明高有自己的意見:”我們曾經計算過,這個區間應該在10萬/噸到20萬/噸之間是比較合理。關鍵是怎么能調控到這個窗口。”這實際涉及到國家的鋰供應資源安全,要有類似于石油的足夠儲備,緊急時候可以投放平緩價格。
王瑀認為鋰如果價格足夠高,存在需求替代的可能,尋找接替鋰的金屬。他用了鈷舉例,由于2017年出現過鈷金屬大規模漲價,中國鈷資源較為缺乏,進口需求較大,剛果(金)是中國主要的鈷原料進口來源國。由于鈷金屬漲價到電池成本增高,動力電池行業進行去鈷化的過程,“目前世界上的鈷供應量完全可以滿足要求。同樣,考慮到鋰資源價格影響,以及造成整個產業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資源風險,對于孚能科技,我們推出了鈉電池的解決方案,旨在平衡鋰鹽的供需不平衡。”
鈉離子電池是否替代鋰離子電池,不同的業內人士有不同的答案。劉寶生認同鈉電的發展取決于鋰電的價格,鈉電之于鋰電是優勢互補的關系。不能用籠統的一句話說它要取代鋰電,“結論是不能這么下的。”
央視財經《對話》現場
公開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全年銷售688.7萬輛,市場占有率提升至25.6%,全球銷量占比超過60%。2022年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達到517.9GWh,同比增長71.8%。6月9日,中汽協發布的數據顯示,1月份-5月份,我國動力電池累計產量233.5GWh,累計同比增長34.7%。
不過今年以來,一季度裝機遇冷帶動全產業鏈價格下降,有一種聲音認為動力電池飆不動了。
“一個新產業的誕生都是從供不應求到過剩,再到合理的產能分配過程。我們目前的庫存量是安全庫存量,所以對我們來說沒有產能過剩這個問題。”王瑀說。
歐陽明高認為,不管什么產業都會是總量過剩,但優質產能不足。目前的動力電池產業應該是不過剩,而且競爭力越來越強。歐陽明高重點提到了增量需求——儲能。
“儲能產業不是一個子行業,屬于整體的行業,跟新能源汽車相提并論。儲能產業的94%新型儲能都是電池,這個電池跟動力電池沒有本質區別。”他說,儲能產業相當于變相加了兩個動力電池產業。
相比擔憂產能過剩,歐陽明高認為更應該擔憂行業遭遇顛覆性技術帶來的變化。第一是碳足跡,電池如何做到低碳化?國外要碳足跡,對于電池材料循環回收要重視許多。第二是全鏈條自動化,這不光是說制造智能化。歐陽明高提到GPT大模型將給新能源產業鏈一個新的平臺,會顛覆很多子行業,“這一種顛覆會導致原來擁有的制造優勢大幅下降,它不需要人,全是機器、軟件、數據。這不僅僅是電池,也是所有制造業都要面臨的一個挑戰。”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