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6-27 19:31:34
每經編輯 張凌霄
近期,不少互聯網巨頭開啟了大規模的組織架構調整,在當今電商市場規模見頂、消費者回歸理性的當下,電商新江湖新爭斗正徐徐展開。
管理者們都試圖通過新一輪的變革,保住自己那一份蛋糕。下一步,或許就是創新力的比拼。因為,它才決定著企業的發展上限。
電商巨頭:換將換帥 構架重組
6 月 26 日早間,京東物流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京東物流 CEO 余睿因個人身體原因辭任執行董事、首席執行官及授權代表,原京東產發 CEO 胡偉將擔任京東物流 CEO。
同時,據《科創板日報》報道,京東集團將新成立創新零售部,將整合七鮮、拼拼等業務成為獨立業務單元,這一業務將深入零售線下業務布局,探索創新模式。由此前負責京東國際的閆小兵擔任負責人,向京東集團 CEO 許冉匯報。
無獨有偶,此前6月20日,阿里巴巴集團宣布了一項重大的管理層變動:張勇將于 9 月 10 日卸任集團董事長和 CEO,由執行副主席蔡崇信和淘天集團董事長吳泳銘分別接任。張勇則將專職擔任阿里云智能集團董事長兼 CEO,專注于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核心技術的發展。
此前3月,阿里還宣布了,將云智能集團從阿里巴巴集團完全分拆出來,獨立走向上市,菜鳥、盒馬啟動上市計劃,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啟動外部融資,六大業務集團正式成立董事會。
拼多多也在數月前經歷了一次組織架構調整,新任聯席 CEO 趙佳臻于 4 月初上任。拼多多集團董事長、聯席CEO陳磊表示,之后趙佳臻將側重供應鏈管理和中國業務運營,而陳磊本人則將側重全球化。
阿里京東:向左平價 向右創新
京東與阿里面臨的困境是相似的。作為國內第一和第二大的電商平臺,阿里和京東曾是電商秩序的構建者和受益者,然而隨著拼多多、抖音、快手等新電商勢力的崛起,兩大巨頭的領土正在被蠶食。
京東2023年第一季度的收入為2430億元,同比上漲只有1.4%。阿里巴巴2023年第四財季的收入同比增長也近2%。相比之下,拼多多一季度實現營收376.4億元,同比增長達58.2%。
后起之秀的競爭利器是價格戰,無論是拼多多的“砍一刀”、“百億補貼”,還是抖音、快手通過電商直播帶來的“全網*價”,都取得了亮眼的成績。不爭的事實是,當下仍有數量龐大的價格敏感型消費者,在誘人的商品價格面前全盤買單。
所以此次構架調整中,阿里和京東正在試圖從兩個方向進行突圍,一是回歸平價,二是尋求創新。
阿里這邊,據《晚點LatePost》報道,5月下旬,馬云與阿里高管們開了一場小范圍的溝通會,指出淘天集團要回歸淘寶、回歸用戶、回歸互聯網。他判斷,接下來是淘寶而不是天貓的機會,并提及淘天在組織上應該進一步扁平化。
此次被換下的張勇曾主管天貓,而張勇在擔任阿里CEO后,選擇的擴張戰略也更傾向于以推動消費升級來增加收入。這次的戰略調整無疑證明了,阿里肯定了下沉市場對于其今后發展的重要意義,馬云強調回歸淘寶,指的就是淘寶比天貓能滿足更多用戶的消費需求。
京東其實已經開始在下沉市場攻城略地。該平臺在今年3 月宣布啟動百億補貼計劃,并推出 " 春曉計劃 " 大規模吸引第三方商家入駐,增加低價商品的供給。
但從此次構架調整來講,京東還希望以創新業務為集團帶來更多的增長點和價值點。京東物流和創新零售部都是京東集團旗下的重要業務板塊,都有望承擔起京東創新發展的重任。
拼多多:放眼海外 發展提質
相比于京東和阿里,拼多多需要解決的難題有所不同。
相比于業務線已經鋪開的阿里和京東,拼多多仍在完善其業務線。
自去年9月上線以來,Temu的增速迅猛,長期霸占美國下載排行榜,目前已上線加拿大、新西蘭、澳大利亞、英國等國家。此前,Temu還調整了業務KPI,為此公司將投入200億人民幣。陳磊轉向專注于全球化發展,正是為了盡快湊齊拼多多的海外版圖。
作為成長速度遠超電商市場前兩大巨頭的新平臺,拼多多在擴張速度上態勢尚佳,如今公司需要考慮的或許是如何在業務高速發展同時,把手里的這塊“蛋糕”做得更好,實現更可持續、高質量的發展。
因此,新任聯席 CEO 趙佳臻需要面對的考驗,就是如何將拼多多的重點精力放到平臺運營規范上。
事實上這位新管理者上任后,拼多多已出臺多項措施試圖扭轉局面,包括未成年人保護專項行動,全面禁售 " 亞硝酸鹽 "、實名售買 " 非廚刀具 " 等,以及圖書治理和版權保護專項行動,打擊盜版、違規的商品與店鋪,提升品類供給質量等。
還有一個明確的信號是,伴隨著拼多多新一季財報亮相的,還有它歷史上第三個百億項目——百億生態。這項行動的著力點,就是商家側、供應側,而這也是拼多多高質量發展中具有基石意義的一環。
如何根據自身問題和機遇,找到自我優化和創新的路徑,從來都是管理者最大的難題之一,在時代變革的大背景下,電商巨頭的變革如同當今企業變革潮的一個縮影,或許只有始終保持創新,實現高質量增長,才能在時代浪潮中始終站位腳跟。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