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6-27 22:25:23
每經特約評論員 陳憲
內生動力不強,是人們對當前中國經濟的共識。內生動力不強的短期表現,是總需求不足;中長期表現在供給端,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
6月3日,求職者(右)在招聘會現場與用人單位交流 新華社圖
總需求的兩個主要組成部分——消費和投資均不足。居民消費不足是最為突出的問題。消費是收入的函數。目前居民收入增長仍偏慢,進而導致居民的消費能力提升放緩。要把提高居民消費的著力點放在增加居民收入上。投資不足主要表現在民間投資和房地產投資增速上。房地產投資的情況比較復雜,主要是泡沫、過剩等因素累積所致。今年以來,民間投資增速呈下滑態勢,今年1~2月的增速尚有0.8%,1~5月累計增速已變為負0.1%。民間投資集中在制造業,短期影響需求,長期影響供給。
供給端的表現主要是就業不足和產能過剩。今年5月份,青年失業率攀高至20.8%,大量的勞動力供給處于閑置狀態。數據表明,2023年第一季度,我國工業產能利用率下降至74.3%的較低水平,與上一輪去產能之前的2015年大致相當。專家分析,當前產能過剩有兩個特點:過剩部門并非需要淘汰的行業;產能過剩與高投資并存。由此都反映需求端和供給端疲弱的矛盾癥狀。
內生動力是系統動力,分為直接動力和根本動力。直接動力來自消費、投資和凈出口,消費尤其是居民消費是其中的“重頭戲”。投資是為了滿足未來的消費,也叫引致需求。然而,在我國,消費占GDP的比重長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60%),個中緣由一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未能跑贏GDP;二是居民預期偏弱,導致儲蓄增速快于消費。這是直接的內生動力不強的癥結所在。如何解開這個癥結,成為擺在宏觀經濟部門和經濟學家面前的最大難題。
根本的內生動力來自要素和創新。盡管我國的發展模式要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但二者的區別不在于要不要要素,而在于利用要素的重點,亦即從勞動、土地和資本驅動的傳統模式轉向人力資本、技術、數據和企業家精神驅動的現代模式。這一轉換意味著根本動力的變化,也將帶來巨大的直接動力。例如,人力資本代表著從事技術勞動和管理勞動的高技能勞動者,他們通常有著較高的收入,進而有著較強的消費能力。又如,大規模利用技術和數據將帶來更多的有效投資。這就是系統動力的涵義,直接動力和根本動力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并相互轉化。
在經濟運行和發展的過程中,內生動力需要外生動力的配合和協同,才能得以持續和穩定。現在所說的,“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形成擴大需求的合力”,是指政策效力,也就是外生動力;合力就是內生動力和外生動力的協同作用。對于經濟增長而言,內生動力是第一性的,它比政策效力更難得更重要。外生動力、政策效力最終要有利于激發和優化內生動力。
增強內生動力需要多方努力,綜合施策。筆者認為,當下具有較強可操作性的措施是:擴大就業,尤其是青年就業;增加收入,尤其是中等收入及以下群體的收入;提升投資,尤其是民間投資。
可能產生就業增量,尤其是青年就業增量的三個領域是數字經濟、平臺經濟和服務業。數字經濟一方面自身處于發展較快的時期,需要具有數字技術專業能力的從業者;另一方面,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需要吸納數字技術專業人才。平臺經濟的實踐表明,它的帶動就業能力很強。平臺經濟在規模化和專業化兩個方面,都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進而能夠擴大就業。與可比國家相比,在考慮增加值占比的前提下,我國服務業就業占比偏低。這里涉及比較復雜的因素,如社會保障等。在深化改革的助力下,服務業就業有望得到增加。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的主要矛盾在最終消費。消費是收入的函數。由此告訴我們,唯有增加居民的收入,并改善他們的預期,才能有效地增加消費。對于低收入群體,要加大增加轉移性收入的力度;對于中低收入和中等收入人群,要增加工資性收入。首先要保證就業的穩定,并適時推動個人所得稅改革;對于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要增加經營性收入。進一步完善營商環境和減稅減費,這將有助于其增加經營性收入;對于投資資本市場的廣大中小投資人,要在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的基礎上,增加財產性收入。
民間投資的作用不僅在需求端,它對供給端的影響也十分深遠。現今的民間投資集中在制造業,大量原創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也在制造業。穩定民間投資,并促進其平穩增長,將在需求和供給兩端對穩就業、穩增長產生積極作用。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