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6-29 17:59:15
每經編輯 李澤東
據路透社6月29日消息,據兩位知情人士透露,世界上最常見的人工甜味劑之一將在下個月被一個全球領先的健康機構宣布為可能的致癌物,這將使該機構與食品行業和監管機構形成對立。
消息人士說,阿斯巴甜將于今年7月首次被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癌癥研究機構——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列為“可能對人類致癌的物質”。
市面上銷售的諸多打上“無糖”標簽的食品飲料中,譬如可口可樂無糖汽水、瑪氏Extra口香糖和一些Snapple飲料等,實際上都使用了阿斯巴甜等甜味劑。
目前,IARC依據患癌幾率的高低將致癌因素分為五類:
1類:對人類有確認的致癌性
2A類:對人類很可能有致癌性
2B類:有可能對人類致癌
3類:尚不能確定其是否對人體致癌
4類:對人體基本無致癌作用
根據媒體披露的信息,IARC將把阿斯巴甜列為“2B類”,即有可能對人類致癌。
就在不久前,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也在調查阿斯巴甜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該機構于6月底召開會議,并且也將于7月14日宣布其調查結果。
早在今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一份關于非糖甜味劑的新指南,建議大多數人應避免食用安賽蜜、阿斯巴甜、糖精、三氯蔗糖、甜菊糖等非糖甜味劑。
當地時間5月15日,世衛組織發布名為《WHO advises not to use non-sugar sweeteners for weight control in newly released guideline)》的指南稱,建議不要使用非糖甜味劑來控制體重,或以此降低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
世衛組織在指南中表示,有證據表明,使用非糖甜味劑對減少成人或兒童的體脂沒有任何長期益處。此外,長期使用非糖甜味劑可能會產生潛在的不良影響,例如導致成人患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的風險增加。
據了解,上述指南所指的非糖甜味劑主要包括安賽蜜、阿斯巴甜、安美、甜蜜素、紐甜、糖精、三氯蔗糖、甜菊糖和甜菊糖衍生物等等。
倘若世衛組織該篇指南中的結論最終被全面證實,主打非糖甜味劑的無糖飲料行業或將面臨邏輯被顛覆的風險。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資料圖)
近年來,伴隨控糖、降糖的健康消費理念逐漸成為社會共識,無糖化、低糖化漸成全球健康飲食新標準。在此背景下,無糖飲料行業得到快速發展。
艾媒咨詢發布的《2023年中國無糖飲料行業研究及消費者洞察報告》顯示,2015~2022年中國無糖飲料行業市場規模逐年增長,由22.6億元飆升至199.6億元,預計2023~2027年將持續放量增長,市場規模有望達748.9億元。
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隨著健康意識的不斷普及,控糖趨勢愈發明顯,品種豐富的無糖飲料逐步成為飲料市場重要的新生主力品類。
規模不斷走高的無糖飲料市場,也推動上游非糖甜味劑廠商的業績增長。
年報顯示,安賽蜜、三氯蔗糖的主要生產商金禾實業2022年實現營收72.5億元,同比增長24.0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6.95億元,同比增長了44%。主營植物甜味劑提取的萊茵生物2022年實現營業收入14億元,同比增長32.99%;實現歸母凈利潤1.79億元,同比增長50.92%。
對于驅動整個非糖甜味劑市場的增長因素,企業們有著相似的看法——健康。
視覺中國-VCG41N1309377211
金禾實業在2022年年報中提及,2019年7月,國家衛健委曾發文倡導食品生產經營者使用食品安全標準允許使用的天然甜味物質和甜味劑取代蔗糖,并倡導天然甜味物質和甜味劑飲料替代飲用。在政府政策的推動下,低糖/無糖食品迎來了更大的市場需求,從而帶動了甜味劑產品需求的快速擴張。
全球規模最大的赤蘚糖醇生產商三元生物也在年報中表示,因為功能性糖具有低熱量、低能量、調節改善腸道菌群、防齲齒、降血脂等功能特性,將功能糖添加到食品中制成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功能食品,成為其在健康食品行業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
但眼下,世衛組織的最新指南或從某種程度上顛覆整個行業的邏輯——使用非糖甜味劑對減少成人或兒童的體脂沒有任何長期益處,甚至可能會產生潛在的不良影響,那么當前非糖甜味劑乃至無糖飲料市場主打的“健康概念”也將土崩瓦解。
“目前來看,甜味劑作為蔗糖替代物已經形成一種趨勢。”據廣州日報報道,江南大學食品學院教授華霄認為,甜味劑并不是必然選擇。“根本問題是當前消費者從食品中攝入能量過多,超過了人體正常需求。”在他看來,不是甜味劑或糖本身不好,而是過量不好。“一些市民為了克制能量攝入過多而選擇零卡的甜味劑替代高能量的白砂糖,但如果日常能遵守膳食指導,做到能量平衡,那就不需要刻意規避白糖,也不需要選擇甜味劑來代替。”
華霄認為,天然甜味劑和人工甜味劑都屬于食品添加劑,如果按照食品添加劑國家標準來使用,可以認為都沒有安全問題。“但如果在長期攝入的情況下,可以認為天然甜味劑更健康,因為天然甜味劑已經在自然界長期存在,其結構更容易在各種代謝途徑中被代謝掉,不會累積在人體內。”
華霄介紹,天然甜味劑一般是指從植物中提取得到的,目前實現商業化生產的主要有三種,其中在全世界用得最多最廣泛的天然甜味劑是甜菊糖苷,它是從南美洲一種菊科植物的葉片中提取出來的天然物質,而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甜葉菊種植國和甜菊糖苷生產國;此外,羅漢果里面的羅漢果苷以及甘草中的甘草酸也是天然甜味劑,但這兩種甜味劑目前因為種植量和生產成本問題,價格相對較高,沒有大規模推廣。
但即使是天然甜味劑,在學界也存在爭議。華霄說,目前已有很多科學研究認為甜菊糖苷具有正面的生理功效,如調節代謝、對抗心血管疾病等,但也有觀點認為包括甜菊糖苷在內的甜味劑欺騙了大腦的甜味神經,可能會引起胰島素分泌混亂,但該說法還沒有被證實。“總之,各種甜味劑在法規范圍內都是安全的,但長期攝入的話,理論上天然甜味劑安全風險更小一些。”
對于市民選購帶甜味劑的食品或飲料,華霄建議優先選擇添加天然甜味劑的。“天然甜味劑的原料是植物,并且有較長的食用歷史,像甜菊糖苷在人的大腸中可以被微生物發酵代謝;而人工甜味劑則是通過化學反應合成的,人體一般不能代謝,安全性存在一些疑問。”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公開資料、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孫嘉夏 實習記者 黃海)、廣州日報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41N1309377211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