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6-30 01:00:36
每經評論員 杜恒峰
6月21日,一份甘肅4GW光伏離網制氫項目EPC總承包招標公告,在中國招標投標公共服務平臺發布。文件顯示,招標主體為中廣通科技(酒泉)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廣通酒泉),項目資金來源為自籌資金350億元。但在招標僅幾天后,該項目在6月26日就因采購計劃變更而終止。從工商資料看,雖然中廣通酒泉是央企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的六級子公司,但權威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證實,該公司實為“假央企”。
“假央企”問題由來已久。2021年10月,26家央企對外公告了353家假冒國企名單;2021、2022和2023年,國資委對“假央企”和“偽國企”分三批進行集中公示,共曝光823家“李鬼”。這些造假者之所以要假冒央企,無非是借央企之名,謀求非法利益。“假央企”危害巨大,甚至可以破壞證券市場的正常運行。去年12月,*ST易尚擬引入的“國企”戰投被中建一局打假;今年4月,泉為科技公告入圍50億元的大項目,公司股價應聲大漲13.38%,但在項目招標人“假央企”的身份被曝光后,其股價一度大跌超7%;在前述甘肅350億元制氫項目公布后,6月27日氫能源板塊概念股暴漲,蜀道裝備“20CM”漲停、美錦能源9.96%漲停、富瑞特裝也上漲8.4%。
“假央企”之所以能傍上央企,在于造假者用假資料進行工商注冊蒙混過關。一旦有一家企業造假成功,那通過這家公司繼續向外投資,可以延伸出數十、數百個“假央企”子公司出來,一些黑產甚至由此而生。據媒體報道,一些中介便可以操作“央企掛靠企業”,二掛三(央企二級子公司掛靠一家三級子公司)280萬元,三掛四80萬元,四掛五60萬元,掛靠公司把營業執照等工商資料發過去審核,沒問題后再去相關部門把股東更改為央企,然后走正常的掛靠手續即可。按照這個“行情”,中廣通酒泉的掛靠成本不會超過60萬元,卻能炮制出一個350億元的超大項目。
目前,央企打假的手段主要有集中曝光名單、發布臨時打假公告、國資委平臺查詢、媒體曝光等四種,但這些手段要么集中于事后,無法提前消除風險;要么存在數據壁壘,比如國資委查詢平臺就有每天查詢次數的限制。只靠上述零散的手段無法根除“假央企”問題,公眾要驗證一家企業是否在央企體系內成本仍然很高。由于央企普遍集中于重資產行業,投資項目動輒以億計,對造假者誘惑巨大,雖然打假一直在進行,但仍有中廣通酒泉這樣的造假者冒頭,所謂的投資金額也越吹越大。
地方政府、大型企業或普通投資者都有可能成為“假央企”的受害者,系統性治理“假央企”已刻不容緩。系統治理的關鍵在于工商資料,信息“保真”是各地市場監管部門的責任所在。對于目前已經曝光的“假央企”及其衍生出來的所有公司,工商資料應當及時作出調整,或取締或作出特殊標記,但筆者隨機查詢的幾家“假央企”,其工商資料并無調整;對于央企設立的新公司,各地工商局應當把好資料審核關,避免冒出更多“假央企”。同時,國資委旗下央企子公司查詢平臺的數據也可以開放給企業信息第三方查詢平臺使用,通過交叉對比,就可以清楚識別那些股權有關系、實際并不在央企體系內的“假央企”。除了行政和技術手段,對于造假者可能的違法行為,公安等執法部門也應當及時跟進打擊,讓造假者付出應有的代價。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