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7-01 15:24:15
每經記者 李孟林 蔡鼎 譚玉涵 每經編輯 蘭素英 孫宇婷 何小桃
ChatGPT橫空出世大半年,掀起全球資本狂潮,但近來它的熱度正在下降。數據顯示,5月ChatGPT的訪問量僅增長2.8%,6月很可能負增長。“互聯網泡沫”是否會重現?《每日經濟新聞》連線華爾街著名科技股分析師Dan Ives解答。
剛和扎克伯格“約完架”,馬斯克又稱自己“抑郁”了。“一周人物”帶您走進靠吸食“K粉”治療抑郁癥的馬斯克。
此外,擁有135年歷史的美國《國家地理》宣布將解雇了最后一批撰稿人。更多內容,盡在《一周國際財經》。
ChatGPT6月訪問量或負增長
炒上天的AI股還買么??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ChatGPT6月訪問量或負增長,炒上天的AI股還買么?
本周,國內創投圈圍繞AI大模型的創業是否過熱展開了激烈爭執。與此同時,訪問量數據顯示,ChatGPT在經過狂飆突進的增長之后,5月僅增長2.8%,6月很可能開始下滑。
ChatGPT橫空出世大半年,帶動美股市場的科技股大漲,引來不少分析師大呼互聯網泡沫重現的風險。當訪問量停滯之后,無論是創投圈還是股票市場,似乎都迎來了一個冷靜和反思的階段。“泡沫”真要破滅了嗎?
ChatGPT訪問量或首次下滑,新鮮感已過?
火爆了大半年的ChatGPT似乎已經觸碰到了增長的極限。據網絡分析公司Similarweb統計,ChatGPT5月份的全球總訪問量約為18億次,環比增長2.8%,但考慮到5月有31天,比4月多出1天,增長實際已經陷入停滯。
拉長來看,2023年前五個月ChatGPT的訪問量環比增幅分別為131.6%、62.5%、55.8%、12.6%和2.8%,一直處在下滑趨勢中。截至6月20日的最新數據顯示,ChatGPT訪問量比5月少了38%左右。6月的最終數據還沒有出爐,但業界預計很可能會陷入負增長。
圖片來源:Similarweb
從用戶量來看,最新的數據只到4月份,為2.067 億獨立訪問者。鑒于5月總訪問量微幅增長,5月份用戶量的增長應該也不會太大。
整合了ChatGPT功能的微軟搜索引擎Bing的訪問量在3月曾一度跳漲15%以上,但后繼乏力。Similarweb數據顯示,Bing在3月的總訪問量為14億次,而4、5月則下滑至13億次。
訪問量停滯的不只是ChatGPT。據研究機構AceCamp Research統計,主流聊天類AI工具的周訪問量趨勢都呈現出平緩甚至下滑的趨勢。尤為值得一提的是,谷歌的Bard于5月初開放使用,首周訪問量飆升,但在第二周達到高點后便開始下滑。
圖片來源:AceCamp Research
人們對生成式AI的新鮮勁是否已經過去了?或許不能從簡單的訪問量來看,因為這一數據并沒有反映事實的全貌。Similarweb的流量數據沒有包含通過應用程序接口(API)使用ChatGPT的人數,而這正是OpenAI的戰略重心所在。
據6月初流出的會議紀要,OpenAI CEO阿爾特曼表示,ChatGPT的使命是把ChatGPT打造成一個超級智能的工作助手,吸引更多企業接入其API,而不是奪取企業客戶的流量。AceCamp Research也指出,ChatGPT的前景是生產力工具,通過API方式加入企業流程,而不是作為一個聊天工具。在其調研的重度使用者中,逾八成會使用API來訪問ChatGPT。
由于算力和成本的問題,OpenAI似乎有意淡化ChatGPT在C端的應用。早在5月舉行的國會聽證會上,阿爾特曼就表示,由于算力瓶頸問題,如果使用ChatGPT的人少一些會更好。外界推測,ChatGPT每天運營的成本高達70萬美元,而C端用戶為進階產品支付的每月20美元費用難以覆蓋這一成本。
數據不全面也體現在用戶調查上。據摩根士丹利4月展開的一項對2000人的調查顯示,只有19%的受訪者使用過ChatGPT,9%受訪者使用過Bard。美國銀行本周發布的研究卻顯示,在1100名美國網民中,使用ChatGPT、Bing和Bard的人分別達59%、51%和31%。兩項研究的樣本都比較小,且存在調研方法不夠嚴謹的問題,迥異的答案令人莫衷一是。
另外一方面,從整個行業來看,ChatGPT無論是從總訪問量還是用戶量來看,都遠遠地甩開了第二梯隊。與此同時,從月度環比來看,第二梯隊的Bard和Character.AI的訪問量月仍處于高速增長階段,5月環比增速為187.2%和62.5%。偏娛樂向的Character.AI近四周的用戶平均停留時長高達22.86分鐘,近乎ChatGPT的四倍。
不同面向的數據意味著需要更細膩的視角來深挖其背后的邏輯和要點,而非簡單下結論。AceCamp Research認為,即使頭部流量下降,但是進入AI大模型競賽的玩家數量和第二三梯隊的流量仍在快速增長,不能以成熟行業的邏輯來研究AI應用。
互聯網泡沫再現?華爾街激辯
與ChatGPT流量停滯同步,資本市場對AI領域的熱情也開始引來質疑之聲。聲量最大的是美銀的首席投資策略師Michael Hartnett,他把股市對AI的狂熱比作21世紀初互聯網泡沫的“嬰兒版”,并表示這個泡沫將很快“發育成熟”。截至6月21日的一周,投資者售出了20億美元的科技股,為10周來規模最大,這成為Michael Hartnett認為投資者正在對AI失去興趣的重要論據。
21世紀初互聯網泡沫(又稱Dot.com泡沫)破滅時,納斯達克100 指數在20個月時間里下跌了78%。瑞銀場內交易負責人Art Cashin、知名經濟學家David Rosenberg都曾將AI熱比作互聯網泡沫。
富途的美股ChatGPT概念股數據顯示,年初至6月30日收盤,該板塊漲幅達51%。其中,作為AI競賽軍火商的英偉達漲了189.54%,Facebook母公司Meta也憑AI一掃去年頹勢,漲138.47%,Innodata、BigBear.AI Holdings、C3.AI等小盤股更是被炒到漲幅超200%。
中國作為生成式AI的兩大強國之一,AI大模型數量五月底就有79個了。本周國內創投圈也爆發了一場AI創業是否有泡沫的激烈辯論,引發各路圍觀。金沙江創業投資基金董事總經理朱嘯虎認為,在99%的價值都由GPT創造的情況下,“這樣的創業公司有什么價值”。獵豹移動董事長兼CEO傅盛則認為,若只有底層原理才有價值,那企業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并稱朱嘯虎此前的相關言論“無知者無畏”。
“我們把現在視為1995年的‘互聯網時刻’,而不是1999年的‘dot泡沫時刻’,因為我們已經分析科技行業幾十年了,親自見證了Dot.com的泡沫和破滅,”華爾街著名科技股分析師、WedBush證券的Dan Ives在發給《每日經濟新聞》的評論郵件中指出,“這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開始,未來幾年將逐漸展開,而華爾街仍然低估了它。
Dan Ives認為,受益于AI的推動,科技股將在二季度交出強勁財報,下半年科技股還要再漲12%到15%,芯片公司和幾大科技巨頭將成為領跑者。他還估計,2024年對AI的投入將占到IT行業預算的8%到10%,全球企業的首席財務官都會把AI軟件作為支出的重心。
“盡管看跌的人會繼續擔憂科技股的高估值和宏觀環境的不確定性,我們認為這是由AI革命引導的新一輪牛市的開始,將持續到2024年,”Dan Ives表示。
相較于Dan Ives的大力支持和Michael Hartnett的冷嘲熱諷,不少投資人表現出“騎墻派”的姿態。對沖基金SkyBridge創始人Anthony Scaramucci6月30日對彭博電視臺表示,AI可能確實處在泡沫中,但還是有一些高質量AI股值得持有。英偉達現在估值可能過高,“但如果你持有15年,那大概是OK的”。
巴克萊銀行的分析師則在近期表示,如果AI板塊出現回調,就是入場的好時機,因為AI股的市盈率還沒有到歷史極值,而長期來看,不斷增長的AI經濟將使領頭公司逐漸朝市場給出的價值靠攏。
剛和扎克伯格“約完架”,
馬斯克又稱自己“抑郁”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坐擁2337億美元凈資產的世界首富、特斯拉CEO馬斯克,近日又被爆出猛料。
據多家美國媒體本周早些時候報道,馬斯克曾告訴知情人士,自己正在服用小劑量的氯胺酮來治療抑郁,還在派對上服用過全劑量的氯胺酮。
氯胺酮俗稱K粉,是一種非阿片系麻醉藥物,通常作為手術切除組織,斷骨復位固定手術等工作之麻醉用。亦有研究指出,氯胺酮也可能被用于抗強烈的,其它方法醫治無效的抑郁。
早在2017年,馬斯克曾發推文稱,他可能患有雙相情緒障礙(bipolar disorder)。“現實是巨大的高潮、可怕的低谷和無情的壓力。”他寫道。
對于媒體最新的報道,馬斯克并未直接置評。但在外媒報道發布約2個小時左右,這位“重度推特用戶”又發布了一條推文,似乎是對報道的間接回應。他稱,“在美國,抑郁癥被過度診斷,但對某些人來說,這(抑郁癥)確實是一個大腦化學問題。但是使用SSRI類抗抑郁藥以后人變成‘僵尸’的情況確實太多了。不過從我和朋友們的觀察來看,偶爾服用氯胺酮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圖片來源:推特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早在2018年,馬斯克在參加美國知名電臺主持人喬·羅根的一檔節目時就公開抽大麻。受此影響,特斯拉的股價短時間內下跌了9%,公司市值縮水幾十億美元。在那以后,馬斯克受到很多爭議,美國聯邦政府甚至對他進行了一整年的藥物測試,來確定他是否為“癮君子”。
在美國,馬斯克并不是唯一涉足致幻藥物的大亨。據《華爾街日報》,谷歌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也曾服用裸蓋菇素。報道同時稱,大量高管們也曾雇傭藥劑師,甚至從毒販那里購買搖頭丸和其他致幻劑。
據報道,使用致幻藥物在美國成了一種見怪不怪的事情,甚至在曼哈頓的豪華診所,支付750美元就可以注射氯胺酮。美國舊金山的風險投資公司創始人基金(Founders Fund)曾舉辦過吸食致幻藥物的獨家派對。
全球致幻藥物市場預計將從2021年的29億美元增長到2029年的80億美元。有報告指出,在過去的20年里,包括LSD等在內的致幻劑的使用在成年人中都有所增加。
馬斯克的消息一出,立即引發了公眾的廣泛關注和討論。實際上,作為世界首富,馬斯克不僅時常“語出驚人”,還不乏一些“驚人之舉”。
近日,在Meta宣布將于7月推出被視為推特勁敵的應用Threads后,馬斯克又發文要和Meta CEO扎克伯格在拉斯維加斯的八角籠來一場“籠斗”。隨后有媒體稱,意大利文化部長提議兩人在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羅馬斗獸場(Colosseum)對決。
北京時間周五,馬斯克已經在推特上為羅馬斗獸場這個場地造勢。具有體型優勢的馬斯克VS會柔術的扎克伯格,誰將是贏家?外界也拭目以待。
圖片來源:推特截圖
法國警察射殺17歲少年引發騷亂一夜間超2000輛車被燒成廢鐵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據海外和央視新聞,當地時間6月30日,法國內政部宣布在全國部署45000名警察和憲兵以應對多地持續發生的騷亂。當天早些時候,法國總理博爾內宣布將部署18量裝甲車,以協助穩定社會秩序。
6月27日,法國上塞納省楠泰爾市一名警員截停一輛汽車時開槍,導致駕車的17歲少年身亡。這一事件引起法國各界強烈反應。
當地時間29日至30日夜間,法國多個城市在實行宵禁的情況下,共有875人被逮捕。全國共發生起火事件3880起,2000輛汽車被燒成廢鐵,還有492座建筑物受損。有249名警察和憲兵在維持治安中受傷。
“平權法案”后,拜登政府的
“學生貸款減免計劃”又被否決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中國日報7月1日報道,當地時間6月30日,美國最高法院以6比3的票數否決了總統拜登提出的學生貸款減免計劃,該計劃旨在為數千萬美國人減免近4000億美元的學生貸款。
最高法院認為,拜登政府沒有權力執行減免計劃,該計劃應先獲得國會批準。美媒報道稱,這一判決將令“拖欠和違約欠債的情況激增”,且對拜登明年競選連任造成阻礙。
此外,據央視新聞援引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報道,當地時間6月29日,美國最高法院以6票贊成、3票反對的投票結果宣布,全美的公立和私立大學必須停止在招生時考慮種族因素,裁定哈佛大學和北卡羅來納大學的“平權行動”招生計劃違憲。拜登抨擊了最高法院的裁決,表示政府“不能讓這個裁決成為最后的決定”。
蘋果市值達3萬億美元,
超“谷歌+亞馬遜”
當地時間周五,蘋果創造歷史,成為首家市值超過3萬億美元的美股上市公司。截至收盤,蘋果股價每股報收193.97美元,總市值約3.05萬億美元,超過谷歌母公司Alphabet和亞馬遜的市值總和。今年以來,蘋果股價累計上漲近50%,遠超過標普500指數16%的漲幅。
回顧蘋果股價的“起飛”歷程,自從1980年上市以來,蘋果股價在40多年間翻了1200多倍,目前正處于歷史最高水平。2018年,蘋果市值邁入“萬億美元”大關,成為第一家市值達到1萬億美元的美國上市公司,2020年蘋果市值突破2萬億美元,2022年1月,蘋果市值盤中短暫突破3萬億美元,時隔一年多,蘋果再次重返高點。當前,分析師們還在持續看好蘋果的后續走勢,有分析師預測,蘋果市值到2025年有望達到4萬億美元。
美國《國家地理》宣布
解雇最后一批撰稿人
據美國《華盛頓郵報》等多家外媒28日報道,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當地時間28日解雇了最后一批專職撰稿人,還宣布明年起將不再以紙質版形式在美國報刊亭出售。
有數據顯示,《國家地理》的鼎盛時期是上世紀80年代末,僅美國國內就有1200萬讀者訂閱。截至2022年年底,美國訂閱訂戶超過170萬人,三十多年間的斷崖式下跌可謂觸目驚心。
據環球時報援引CNN報道,《國家地理》發言人克里斯·艾伯特6月28日在發送給《華盛頓郵報》的一份電子郵件中稱,人事變動不會對公司繼續出版月刊的計劃產生影響,“而是讓我們能夠以更靈活的方式講述不同故事,并在我們的多個平臺上與讀者見面”。
阿斯巴甜可能致癌?
國際飲料協會稱誤導
路透社6月29日消息,據兩位知情人士透露,世界上最常見的人工甜味劑之一將在下月被一個全球主要的健康機構宣布為“可能致癌物”,而這與食品工業和監管部門的現有認知相左。
消息人士稱,阿斯巴甜將于今年7月首次被世界衛生組織(WHO)下屬的癌癥研究機構——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列為“可能對人類致癌的物質”(possi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報道稱,阿斯巴甜被用于包括可口可樂無糖汽水、瑪氏Extra口香糖和一些Snapple飲料等產品中。
針對上述媒體報道,6月29日,國際飲料協會委員會(ICBA)在官網發文回應,表示公共衛生主管當局應警惕這一觀點,因為它與數十年來高質量的科學證據相矛盾,參考低質量的科學研究得出的結論可能誤導廣大消費者,期待對阿斯巴甜更廣泛、更全面的食品安全審查。
世衛癌癥研究機構(IARC)此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致癌性分類呈現科學證據強度,不反映患癌風險高低。
記者|李孟林 蔡鼎 譚玉涵
?編輯|蘭素英 孫宇婷 何小桃?杜波
校對|孫志成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