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7-01 22:44:43
7月1日,央視財經頻道《對話》“經濟新擔當”系列節目走進山東,深入革命老區沂蒙山腹地——臨沂市沂水縣西墻峪村,探尋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背后秘訣。
每經記者 程曉玲 每經編輯 劉艷美
圖片來源:文旅臨沂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2018年,山東在全國率先探索鄉村振興建設路徑,奮力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如今走過五個年頭,具體成效如何?有哪些先行經驗?
7月1日,央視財經頻道《對話》“經濟新擔當”系列節目走進山東,深入革命老區沂蒙山腹地——臨沂市沂水縣西墻峪村,探尋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背后秘訣。
山東省委書記林武表示,鄉村振興的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他強調,五年只是一個起點,后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要扎扎實實地解決一些當前的問題,推動這項工作繼續往深入發展。
圖片來源:央視財經
值得注意的是,鄉村振興不是一個人、一個村的事,為此,節目現場除了省委書記,還齊聚了市、縣、鄉、村四級70位書記。據了解,這是《對話》播出以來發言嘉賓最多的一次,生動詮釋了山東“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林武表示,鄉村振興不是看一個“點”,達到一定的規模水準以后,整體面上的問題才能得到更好地解決。
今年5月22日至23日,山東召開全省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現場推進會議。期間,林武帶頭深入田間村莊、鄉村企業和村民家中,與鄉村振興領頭雁、產業致富帶頭人、返鄉創業大學生等深入交流。
此次節目錄制地沂水縣西墻峪村,正是觀摩點位之一。當時,退伍返鄉的西墻峪村黨支部書記王成成給林武留下深刻印象。
沂水縣西墻峪村 圖片來源:文旅臨沂
盡管一開始飽受質疑,王成成上任后利用“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持續保證村民增收,西墻峪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從1萬元出頭增長到2.8萬元,村集體收入由不到10萬元增至30萬元。過去遠近聞名的“窮村”,搖身一變成了鄉村振興樣板村。
“實踐證明,往往選好一個人就能搞活一個村。西墻峪村四年時間發生了巨大變化,關鍵就是選了王成成這樣一名好書記。”山東省委組織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長孫開連介紹,近年來,山東實施“頭雁領航”工程,念好“選、育、管、用”四字訣,著力建強農村黨支部書記隊伍。
放眼山東全省5萬多個行政村,5萬多名村書記和王成成一樣投身鄉村振興第一線,成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中堅力量。
進一步看,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如何各司其職、形成合力?
“我們身上都有擔子、都有責任。”林武表示,五級書記各有各的職責,他的主要職責,不僅是抓謀劃,制定整個鄉村振興的目標任務,還要制定政策,人財物如何支持,同時還得抓政策落實、干部激勵,“做得好的要給予一定的激勵,做得不合適的,不適應鄉村振興要求的,該撤換的還得撤換。”
落實到村一級,什么樣的書記是符合要求的呢?
林武表示,要把五個方面的振興統籌起來,村黨支部書記的作用非常重要。一方面要帶領村民一起干,同時要把上級的資源、政策落實下去,這就要求政治上、能力上都要過硬,“這樣才能真正帶領村民們改變一個鄉村的面貌”。
每日經濟新聞·城市進化論注意到,山東此前專門制定了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實施細則》,將組織振興納入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考核、市縣鄉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述職評議考核,從制度體系著手,推動責任落實。
山東是經濟大省,也是農業大省。作為我國農業產業化的發源地和創新高地,其不僅多項農業指標領跑全國,還誕生了著名的“諸城模式”“濰坊模式”“壽光模式”。
今年4月,第二十四屆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舉行 圖片來源:新華社
過去五年,產業振興是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重中之重,接下來,產業依然是重頭戲。
林武表示,山東第一產業要穩定,一是“把地管好”,特別是基本農田、高標準農田,要管到位,為糧食安全奠定好的基礎,同時,最關鍵的是“種子+科技”,好的種子既是收成的保障,也是增產的保障。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黨委副書記賈無介紹,近年來該院創新實踐“鄉村振興科技合伙人”模式,就是要讓農民用上最好的技術,用最好的成果、最好的技術,支撐國家糧食安全和種業安全。
一個例子是,2020年,山東省農業科學院選擇煙臺招遠、臨沂費縣、菏澤鄆城作為示范縣(市),全域打造鄉村振興科技引領型齊魯樣板。三年來,該院先后選派97個創新團隊、827人次到示范縣(市)掛職服務,落地項目597項,新增經濟效益40多億元。
在山東的邏輯里,鄉村振興不僅要增加科技含量,還要走產業融合發展之路。
林武表示,壽光種蔬菜是非常有名的,最關鍵的是一產、三產融合做得很好。
“西藏日喀則市白朗縣是我們對口扶貧的地方,過去那個地方冬天基本不種菜,現在我們給它做了大棚,種什么都可以,西藏人現在冬天也有(蔬菜吃),不用從外面運過來,我覺得這是非常了不起的進步。”林武說。
他還特別提到,早年在吉林工作期間,他曾希望給一個貧困村裝上大棚,幫助當地村民種菜,但苦于沒有技術。后來有人提出壽光的種菜技術很高,他們就專門拿著錢去壽光聘請了一位技師,指導當地村民如何種菜。他笑言,最后是“大大的豐收”。
壽光市委書記趙緒春表示,“前些年,我們蔬菜產業重點是圍繞種菜、賣菜,這幾年我們開始集中向技術、標準、模式的輸出全面轉型,打造全國蔬菜產業的綜合服務基地。”
目前,壽光共有8000多名農民技術員在全國各地幫助發展蔬菜產業。趙緒春稱,不同于有些地方農民是外出打工掙錢,壽光農民外出是通過技術服務來掙錢,“他們一般一年能掙十幾萬元,比我們縣里有些大學生掙得還多。”
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山東發現,“人”漸漸回來了。
林武提到,過去城里人到農村主要有兩個感受,一是看環境衛生做得怎么樣,第二是看廁所怎么樣。“現在,很多地方這兩個問題都有了根本性的改善。”他在節目中分享切身感受,“你看,我們昨天晚上在農村住的地方,廁所跟城里也沒什么區別。”
山東深知,人才的支撐,對農村的可持續發展非常重要。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化快速發展,很多農村的年輕人都到城里去了,如今,山東通過組織的方式、選派的方式,引進一些人才、打造一些場景,讓大家在這里有事業、有好的收入、有比較適合的生活條件,有些人就會愿意到農村來。
比如,在聊城市茌平區賈寨鎮耿店村,800來人的村子,現在有116名年輕人返鄉創業,平均年齡35歲。
耿店村高標準蔬菜大棚 圖片來源:中國鄉村振興
這些年輕人是怎么回來的?該村黨支部書記耿遵珠總結,一是收入有保障,回來的年輕人去年有12戶戶均收入超過50萬元,其二是配套服務好,讓他們沒有后顧之憂,第三是生活有品質,住上樓房,水電暖氣齊全。
用他的話說,就是家家住樓房、戶戶開轎車,每年有幾十萬元的收入,“這是在希望的田野上奔向共同富裕”。
眼下,通過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越來越多農民有機會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
位于泰山西麓的九女峰,通過打造網紅書房“故鄉的云”,并在周圍布局精品民宿、星空露營地、鄉村振興學院等,在此基礎上又推出農產品大集等,把三次產業串聯在一起,搖身一變成為“網紅打卡地”。
今年以來,九女峰已吸引游客接近20萬人,僅“五一”期間就有2.8萬人,客流量不僅帶來了就業崗位,也帶動當地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5萬元提高到2.6萬元,村集體收入從平均8.5萬元提高到21萬元。
“最重要的是,我們認為這個模式是可以復制的。”山東文旅集團總經理丁藝表示,下一步想讓這些項目復制走出山東,助力實現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在全國復制推廣。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表示,五年前一說到山東農業,想到的還是大棚、農業產業化、農產品出口,但在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過程中,山東的農業已經發生了實質性變化,令人印象深刻。
他評價,除了在“夯基”“延鏈”上下功夫,山東比以往更加重視科學家、企業家、致富帶頭人的作用,激活了創新中最活躍的要素——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